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最高效的語言.

昨天閨蜜雪打電話給我,為了特意說一句話:“我很感謝你上次提醒我的那句話。”

“哪句?”我摸不著頭腦。

就是在車裡,小寶哭鬧時,我對她說:“安靜下來,你再哭媽媽不要你了”。

你當時阻止我這樣說:“孩子會很沒安全感的,越小的孩子,媽媽就是她的天,”這句話,我後來經常會回想。確實,在育兒這條路上,我還得學習。


我理解當時閨蜜是著急讓孩子安靜下來。正是因為這種“著急”,讓媽媽們“口不擇言”,用最快的語言讓那些孩子們在恐嚇下恐懼中停止了哭鬧。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最高效的語言.


然而,這句話的威力,是從“最快”延到“最久”的。


昨日逛知乎,無意中也看到一個問答印象深刻。

有個問題:成長中父母有哪些話讓你無法釋懷?

“我不要你了。就這一句話,青春期無論多羨慕其他家庭朋友一般的關係,也不敢逾越半步。” ——知乎

而在大街上,商場裡,面對孩子要買東西哭鬧而罵孩子,打孩子,開口就說:“你再不起來我就不要你了,我走了”的情況,也被諸多人在生活中目睹。

在H.魯道夫.謝弗的《兒童心理學》一書中,這樣寫道:兒童與撫養者建立良好的關係是童年期最關鍵的任務,也是最早的任務之一。

這種關係我們稱之為“依戀關係”,依戀關係通常是與母親的關係,它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

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這種影響甚至會持續一生。

媽媽,是每個人愛上的第一個人。出自於本能。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最高效的語言.


而做為父母,卻總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做出的各種簡單粗暴的狂躁行為。


去年在書城看到的一幕,至今印象深刻。

一個4歲多的女孩,因為跟其他小夥伴“搶”玩具,就被她媽媽大聲責罵:“你先拿到就是你的了?那是老師的,大家都可以玩的,憑什麼你先拿到就是你的?放回去!不然我走了”

……

“你都4歲多了,還跟一歲多一樣!”那個暴躁的媽媽一邊說一邊丟下被罵哭的孩子離開了!

那孩子可憐兮兮地流著眼淚不敢動,也不敢追出去。


我不免心中一陣難受,卻也不敢貿然過去安慰那個小女孩,只見她媽媽半個小時後,才風風火火罵罵咧咧的回來把她拽走了。

不知道以後這個孩子還要遭受她媽媽多少這樣的“丟”和“吼罵”。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最高效的語言.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其實孩子反抗的動作,都是孩子情緒的“行為表達”。

臺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師對這個問題有很好的分析:

讓孩子把他們的情緒表達出來,用“語言”策略取代“肢體”策略。

說得白一點,就是“請你用說的,不要用哭的滾的鬧的”。


要做到這一點,就先要“共情”孩子的情緒。

關鍵點就是要做到“平時”多引導,強調“有話好好說,我才能知道要什麼”。

再者,當出狀況的時候,先共情,讓他安靜下來,並幫他解決問題,讓他明白“我不用哭鬧,就能解決問題”,得到他的信任。


那麼,聰明的孩子們,一定會很喜歡這種輕鬆解決問題的方式。而父母,也不需要為了著急讓他們停止吵鬧而“口不擇言”了。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個小細節。

有位美國媽媽推著一歲多的小孩在超市買東西,她很著急,孩子一直在哭。

“我”當時在想,如果是中國的媽媽,一定吼起來了:“哭什麼哭,就會哭,我在給你買奶粉,再哭就不給你買了。”

但是這位媽媽蹲下來,跟孩子平視,說:“寶貝,你知道媽媽愛你,是不是?”

孩子點點頭。

“媽媽愛你,你也愛媽媽,媽媽現在給你買奶粉,再過10分鐘,我們就可以回家了。在這10分鐘裡,你不要哭,可以嗎?”

神奇的是,孩子居然點點頭。我很懷疑他是否聽懂了這一段話。但是,很肯定的是,媽媽的語氣和神情,讓他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

所以,在這件事中,孩子感受到,他的依戀關係是穩定的。


各項研究表明: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利於孩子身心的成長,也有利於他長大後的社會情感發育,使他能對別人充滿愛心和信任。

如果在這一階段,沒有注意親子依戀關係的建立,,都可使親子依戀關係不能正常穩定的建立。

有可能影響孩子的社會情感發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對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共勉。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讓孩子安靜下來最高效的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