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连鲁迅都写文批评的人,一定就是坏人吗?

大部分人第一次听到杨荫榆

这个名字应该是在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里开除了几名学生会成员的校长。也正因为此文,对杨女士的印象应该是一个不近人情,有失公正,迂腐死板让人厌恶的的校长。驱逐了动员爱国抗日的刘和珍等人,禁止在学校内进行抗日活动等。

第一印象让我们觉得杨荫榆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败类。这种人怎么能当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呢。现在的人甚至有的人想去打她一顿出气。不用说当时校内掀起的“驱杨运动”了。

但是,杨荫榆能够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校长,究竟是何方圣神呢。

杨荫榆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长大,是著名学者杨绛的姑姑,1907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赴美留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多年的留学经历使杨荫榆深受欧美的人文风向熏陶,她更向往自由民主主敢于挑战权威充满了奋斗的精神。但也注重学术修养。

“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话可以看出杨荫榆深知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和她对培养本校学生学术的追求个信心。

但也正是这种偏执,学术上过于强调学风秩序之说,认为参加政治活动使人分心,好好学习成为栋梁之材才能救国,禁止学生参加政治活动因而受到当时的学生的排斥,最后甚至被驱逐。辞职后,杨荫榆定居苏州。在苏州参加教学活动,建立了许多学院。

杨绛写过文章《回忆我的姑母》描述过杨荫榆的一些晚年生活,其中下面一部分改变了我的最初的看法。

三姑母住在盘门,四邻是小户人家,都深受敌军的蹂躏。据那里的传闻,三姑母不止一次跑去见日本军官,责备他纵容部下奸淫掳掠。军官就勒令他部下的兵退还他们从三姑母四邻抢到的财物。街坊上的妇女怕日本兵挨户找“花姑娘”,都躲到三姑母家里去。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邻近为她造房子的一个木工把水里捞出来的遗体入殓。棺木太薄,不管用,家属领尸的时候,已不能更换棺材,也没有现成的特大棺材可以套在外面,只好赶紧在棺外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 一个连鲁迅都写文批评的人,一定就是坏人吗?


抗战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拒,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还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杨荫榆日语说的流利,气势很足,日军以为杨荫榆是某个大人物,所以将抢到的东西悉数奉还,次数多了,每次日军来抢人,邻居就躲在杨荫榆家,凡此种种,刺激了日本侵略军,杨荫榆也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1938年1月1日,两名日军以司令部传见为借口,把杨荫榆诱骗出家门,行至盘门外吴门桥突然开枪袭击杨荫榆,并抛入河中,见杨荫榆晃动手臂挣扎,又开数枪将其射杀。

这个我们眼中的坏校长,却在目见日军暴行的时候,勇敢站了出来保护身后的人们,直面凶残的日军,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今天的我们,大多数是不能体会到那种大无畏的气势的。

历史不应该是片面的,我们看见杨女士的苛责时,也应该承认她的勇敢,无法单纯的用”好“或者”坏“来形容一个人了。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是曲线救国,还是迎难而上。不是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在更大的意义面前,个人的抉择正确与否只能等历史和时间来判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