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課文、古文《憫農》解析

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一年級課文、古文《憫農》,是2019年小學一年級課文、古文。要求小孩子(6歲或者7歲)背誦。

意圖是想小孩子通過學習苯課文,學習識字,瞭解農民的辛苦。潛移默化獲得勤儉節約的美德。

想法很好。

但是,也許好的願望和現實有一定差距。

一、關於題目《憫農》?

憫農是可憐農民的意思。是距離今天大約1000多年前的唐朝封建士大夫官員李坤(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無錫(今屬江蘇)人。元和元年(806)進士。 穆宗時為左拾遺,徙江西觀察使。武宗時拜相,出為淮南節度使。)站在高高在上的的地位,對於地位低下的農民的憐憫。

今日世界,人與人的平等的。小孩子(不管是城市小孩、還是農村小孩)對於農民的態度不應該是憐憫,而是應當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黨和政府對於農民應當是支持、幫助、扶持。而不是憐憫。我們的農民不讓任何人憐憫。他們是國家的主人。

二、“鋤禾日當午”

鋤頭是什麼?鋤頭是什麼樣子的?在全中國,還有什麼地方用鋤頭?現在的小學教師有幾個用過鋤頭?

三、“汗滴禾下土”。

小學教師鋤過地嗎?他們有過這樣的體會嗎?

沒有這樣體會,怎麼講?

四、在現在中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及其罕見。已經嚴重的脫離的當代中國的現實。更不要說這種情形根本不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

五、沒有體會,只能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老師不能深刻理解、學生更不能深切體會。

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餓過肚子了。現在沒有吃的,或者生活不好,是沒有工作,失業。

七、那這個課文教育孩子。真實嚴重脫離現實、脫離實際。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