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白登山寒低朔雲,野馬黃羊各一群。冒頓曾圍漢天子,胡兒惟說李將軍。

白登之圍中,匈奴以四十萬大軍連續圍攻幾萬人馬的漢軍七天七夜,卻始終無法突破漢軍沿山勢佈置的防線,這讓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十分不安。大軍團作戰,對後勤的保障有極高的要求,對於匈奴這種以劫掠為主要給養的部隊來說,長期僵持並不是最優的作戰選擇,在漢朝數十萬主力北上之際,儘快攻下山頭是當務之急。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今日的白登山主峰

出乎意料的是,直到陳平施展手段化解了白登之圍時,這支龐大的軍隊仍然沒有機會參與到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役之中,這種情況讓人不禁疑惑,這支部隊為何行動如此緩慢呢?

高祖本應帶兵駐紮平城

白登之圍的起因是北方的匈奴南下,進犯了漢朝的代地,高祖御駕親征,打算收復失地。

由於韓王信背叛了漢朝,導致沿代地建立的抵抗匈奴的第一道防線失守,山西高原的防守重鎮太原被匈奴輕易佔領:

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今日太原

漢軍出擊後,一路北上,在銅鞮、廣武、離石接連戰勝匈奴和韓王信的聯軍,收復了這些圍繞著太原建立的外圍防守樞紐,重新奪回了太原。

太原是連接草原和長安的關鍵通道(也是唯一通道,其他的通道不適合兵團通行),只要漢軍在這裡加大防守力量,便能掐死匈奴南下的可能。

就算萬一太原失守,這座春秋時期趙氏竭力打造的堅固城池也會為匈奴造成難以承受的戰損。

在匈奴軍力不明的情況下,漢軍奪回太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了,接下來的首要工作應該是鞏固太原外圍的防守工作。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今日大同

如果漢軍想要更進一步,按照正常的思維,應該逐漸北上,騎兵先進入平城(今山西大同)據城防守,等待著後方的輜重部隊和步兵部隊合流,再趁機觀察局勢,選擇下一步的作戰策略。

平城的建設程度遠遠比不上太原,因此其防守工作完全依託於太原,後續兵力和給養都需要從太原運來,這也註定了此地不應當成為大軍指揮部的所在地,然而高祖卻將陳平、灌嬰、周勃等人悉數帶到此地,為隨後信息無法傳達埋下了伏筆。

漢軍冒進被匈奴四面合圍

漢軍在太原周邊接連取勝,高祖的心態開始膨脹,並且開始輕視起北方的對手了。尤其是這一路作戰的過程中,匈奴主動示弱,更是堅定了高祖的判斷,於是開始全力追逐匈奴:

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

在路過平城時,高祖沒有入城,而是登上附近的白登山打算觀察匈奴軍情,結果被四十萬匈奴騎兵四面合圍。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匈奴騎兵

雖然漢朝在楚漢爭霸中脫穎而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漢軍中的絕大多數將領(多來自於豐沛地區),其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嚴重不足。說得再直接一點吧,周勃、灌嬰、夏侯嬰是因為得到高祖的信賴才能成為軍中大佬,其水平也就和高祖差不多吧。

被譽為漢初三名將的韓信、彭越、英布,一直是高祖邊利用邊防備的對象,酈商、陳豨等將領也是後期逐漸加入的,

就算他們立功無數,其在高祖心中的地位仍然難以和那些老鄉黨相提並論。

於是,高祖率領的騎兵隊伍在逐步拉開和後方部隊的差距並進入包圍圈時,他本人和這些將領並沒有察覺到其中的異樣。

但凡有人熟讀兵書,都會知道過度追擊乃是兵家大忌。

後方部隊不明情況攜輜重緩慢前行

前方,高祖身陷困境。後方,輜重緩慢前行。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輜重部隊的特性導致的,基本沒有改變的可能: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部隊行軍作戰,前軍一般為騎兵,多承擔突擊、奔襲、偵察的任務,中軍為步兵,數量最多但是移速較慢,指揮部一般放置在中軍,後軍多為輜重和護衛隊,移速極慢但是最為重要。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孫子兵法》作者孫武

三軍有嚴格的移速要求,一般來說連擊較為緊密,只有在極其特殊的情況下,才會整體提速。

眼下,高祖被圍困自然屬於極其特殊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只有前軍能得知,後方卻不明情況。

由於高祖被四面合圍,向後傳遞的軍情無法送達,步兵和輜重仍然在貫徹之前的部署,向著平城平穩移動。

太原到平城的距離是282公里,大約是560裡,一般來說,合理的三軍移速應當是30裡每天為佳,不過這次已經確定是追擊,速度有可能提升到40-50裡,這樣中後軍到達平城的時間大約是11-14天。而騎兵的速度可以達到步兵的三倍,用3-4天就可以到達平城,這樣二者之間存在8-10天的時間差,所以漢軍大部隊七天七夜沒有出現也就可以理解了。

白登之圍中,漢朝的幾十萬援軍為何遲遲未到?

白登戰役

結語

白登山在後世被改名為馬鋪山,至於改名原因就不詳了。對於高祖來說,這趟登高之旅確實是"白登"了,也許是留下了不好的回憶,後世為了避免尷尬將其改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白登之圍堪稱高祖軍事生涯的滑鐵盧。與楚漢爭霸時不同,彼時的漢政權多次和西楚作戰卻鎩羽而歸,在心態上處於下風,高祖也是在一次次失敗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做出了改變,才有了後來的成就。

而白登戰役之前,高祖成為了天下共主,不僅消滅了西楚霸王,還將自己懷疑的強大諸侯比如韓信、彭越悉數除去,心態不由得志得意滿,躊躇滿志,似乎是無所不能,所以白登之圍對他來說挫折更加巨大,也讓他開始懷疑自己,所以沒有通過合理的戰略方向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為匈奴崛起留下了機會。


參考文獻:

【1】《雲中曲(二首)》 明 李夢陽

【2】《史記·七十列傳·韓信盧綰列傳》

【3】《孫子兵法·軍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