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政權一直面臨著周邊遊牧民族的挑戰。由於生產方式的不同,以遊牧為生的民族,他們的經濟收入相比於中原的農耕文明更加不穩定,當遭遇較大的天災的時候,他們的收成便無法供養其全部的人口,因此便不得不南下中原,對當地的農民進行劫掠,這也是中原政權長期以來面對的最大矛盾。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漢桓帝劉志

而為了抵禦這些遊牧民族的侵擾,中原政權也做出了各式各樣的努力,其中修建長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行為。長城的建立讓遊牧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間產生了天然的分界線,對於維護邊境地區百姓的安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發現長城的位置和我國等400毫米降水線的位置幾乎是重合的,其也是我國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的分界線。長城以北的乾旱地區更加適合牧草的生長,而其南部地區則適宜種植需水量更高的莊稼。但是一旦其後發生較大的變動,導致等降水線偏移,這樣的平衡就會被打破,東漢末年就是最好的例子,那麼其對於中原王朝的統治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

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中原地區

  • 1. 中原政權亂象頻發

在兩漢時期,中原地區的百姓大多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在東漢初期,由於經歷了王莽篡權引起的亂世,人口大量減少,因此人們有著相對充足的耕地資源,這讓東漢初期的社會結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

而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一方面人口的數量在不斷上升,另一方面各地的地主階級開始了嚴重的土地兼併,這讓大量的自耕農階級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成為地主的佃戶甚至流民。在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時候,這些人還能勉強餬口,但是隨著東漢末年氣候發生劇烈變化,氣溫明顯下降,中原地區的農作物收成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具有極少土地的自耕農和佃戶們無力養育自己的家庭,而且流民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

這些人在飢寒交迫的情況下,對於東漢王朝的統治產生了嚴重的不滿情緒,這也直接導致了黃巾起義的發生和發展,這次席捲全國的農民起義對於東漢王朝的統治根基造成了十分嚴重的衝擊,其不但讓東漢政府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也讓其不得不允許各地的地主階級募集鄉勇,組建自己的軍事實力,直接導致了之後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示意圖

東漢王朝雖然平定了黃巾之亂,但是其內部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權力鬥爭,隨著董卓入京專權,東漢政府的統治力下降到了冰點,這讓其無力鎮壓中原地區的亂世,中國各地也隨即被戰火燃遍,這給百姓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全國的人口也下降到了東漢巔峰桓帝在位時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戰事頻繁的中原地區,更是受損嚴重,這給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創造了機會。而寒冷氣候在之後的長期延續,讓終結了分裂的西晉政府依然無力控制局面,從而導致了五胡亂華現象的發生。

  • 2. 遊牧民族的內附

在東漢末年中原地區的百姓蒙受苦難的同時,長城以北的遊牧民族也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隨著氣溫的下降,牧草的生長期變得十分短暫,這讓漠北等地的草原無法負擔大規模獸群的覓食。而以牛羊為主要食物的匈奴,鮮卑,烏桓等民族都遭遇了食物短缺的問題。連當時最為強大的檀石槐鮮卑聯盟也不得不對嘗試用新的方式來獲取食物:

鮮卑眾日多,田畜射獵,不足給食。後檀石槐乃案行烏侯秦水,廣袤數百里,渟不流,中有魚而不能得。聞汗人善捕魚,於是檀石槐東擊汗國,得千餘家,徙置烏侯秦水上,使捕魚以助糧。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檀石槐鮮卑騎兵俑

而當時的東漢政府雖然實力下降,但是其軍事力量依然十分強大,這些遊牧民族雖然多次發動侵略戰爭,但是都被東漢政府軍所擊敗。後來專權的魏武帝曹操也多次擊敗北方的遊牧民族,這讓他們不能通過劫掠的方式來獲取食物,其只能向東漢政府表示歸順,來換取生存的可能。

在東漢末年的時候,為了解決中原人口不足的問題,數位統治者將許多遊牧民族的人民遷徙到了山西等地區,讓他們來充實人口,起到屏障的作用。這些遊牧民族的百姓在進入中原地區之後,雖然在當地漢人的影響下開始了漢化。但是由於亂世時局不穩,再加上後面西晉時期發生的八王之亂讓中原地區的漢人數量出現了大幅下降,遊牧民族的漢化過程顯得十分緩慢。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曹操擊敗烏桓

在西晉王朝的軍事力量被消耗殆盡之後,這些依然保持著遊牧民族生活習俗的內遷胡人百年對西晉政權發起襲擊,並改變了中原地區的生產模式,開啟了之後一百餘年的北方大分裂時代。

氣候變化對於中原地區生產方式的影響

  • 1. 氣候改變讓中原地區出現繁榮的畜牧業

在前面我們提到過,長城是現今中國的等400毫米降水線,因此一般來說,位於長城以南的中原地區是更適合從事農耕生產的。但是在東漢末年到魏晉初期,由於氣候的變冷,導致等降水線南移,這讓中原地區的北部變得相對乾旱,在水利設施不發達的古代,其變得很難承擔農作物的生長。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長城是遊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分界線

而且由於長期的戰亂,讓中原地區變得荒蕪,這讓牧草在中原地區大量生長,甚至出現了成規模的草原,這給農耕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但是這對於內遷的遊牧民族來說卻是天大的好消息,這讓中原地區有了進行畜牧業發展的條件。

而且在西晉時期,內遷的遊牧民族就已經開始進行遊牧生產了,這一點從束皙的上書中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又州司十郡,土狹人繁,三魏尤甚,而豬羊馬牧,布其境內,宜悉破廢,以供無業。業少之人,雖頗割徙,在者猶多,田諸菀牧,不樂曠野,貪在人間。故謂北土不宜畜牧,此誠不然。案古今之語,以為馬之所生,實在冀北,大賈牂羊,取之清渤,放豕之歌,起於鉅鹿,是其效也。可悉徙諸牧,以充其地,使馬牛豬羊齕草於空虛之田,遊食之人受業於賦給之賜,此地利之可致者也。

雖然當時西晉的士大夫階級希望在中原地區恢復農耕生產,但是無論是氣候條件還是人口數量都很難滿足這一要求,因此他們只能放任遊牧民族在中原地區繼續放牧。而隨著永嘉年間,漢人大舉南渡,胡人逐漸成為了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和主要構成,畜牧業的發展也由此變得更加興盛,這讓中原地區的生產結構發生了十分劇烈的轉變,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漢人之間的矛盾。

  • 2. 遊牧民族的農耕化嘗試

雖然在寒冷氣候的影響下,中原的部分地區變得適宜放牧,但是豐富水系的存在讓中原的大多數地區依然更加適宜於進行農耕耕作。但是在五胡亂華初期,遊牧民族領導者只想著掠奪資源,因此其與留在中原地區的漢族百姓產生了十分尖銳的矛盾,當時漢族百姓紛紛建立堡、塢等設施進行防衛敵人的入侵。

這樣的形勢讓這些漢人無法擴大其生產範圍,其只能在堡壘周圍進行耕作,守成僅夠維生,而遊牧民族也缺乏與漢族百姓的交流,無法學習先進的農耕技術,這對於中原地區的農耕生產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打擊。

不過在匈奴人建立的前後趙政權被擊潰之後,新掌權的前燕和前秦政權的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僅僅依靠遊牧生產,是沒有辦法維持國家的運轉的。因此他們開始著手改善與漢族百姓的關係,並且開始鼓勵自己的子民進行農業生產。

這樣的決定雖然在開始的時候收效甚微,但是卻讓遊牧民族逐漸掌握了農耕的技術,並且與漢族百姓的關係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這對於之後的民族融合起到了推動作用,並且也促進了遊牧民族文化水平的提升,對於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的改善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東漢末年氣候突然變冷,對我國的歷史走向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魏晉時期的胡人與漢人

結語

在中國歷史上,發生在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事件對於中原王朝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不但繼三國時代之後再次讓國家進入分裂狀態,更開啟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對於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而五胡亂華的發生除了由於中原政權統治者的昏庸之外,也和當時的氣候條件有著直接的關係。當時由於氣候變冷導致農業產量大幅下降,這是中原王朝國力衰退的根本原因,而這種氣候的改變也迫使遊牧民族不得不內遷至中原地區生存,這為他們發動戰爭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與此同時中原地區地理條件的改變,讓遊牧民族可以在這裡進行放牧,這為其長期居住提供了可能,這也是這些遊牧民族能夠在中原地區站穩腳跟的根本原因。

不過與此同時,遊牧民族的領導者在和漢族百姓的交流中,也逐漸意識到了農耕的重要性,因此其在中原地區鼓勵恢復農耕生產,這讓其民族的文化和技術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並且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這對於歷史的發展有著積極意義,也讓中原地區呈現出遊牧與農耕並行的獨特景象。


參考文獻:

【1】《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2】《晉書·束皙傳》

【3】《十六國北朝權力嬗變新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