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之一——韓國。國君為姬姓韓氏。起源於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認,正式位列於諸侯,韓國建立。開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後代,建都於陽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前230年被秦國所滅,所在地設置潁川郡。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戰國時的韓國,由於地處中原,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所包圍,而這些鄰國沒一個是它惹得起的,使得韓國根本沒有任何發展的空間。因此,韓國一直以弱者的姿態存在,從頭到尾都在被周邊的大國欺負。

到戰國後期,隨著大秦帝國的野蠻崛起。緊靠在其旁邊的小韓,也就成了秦軍掠奪的首選目標。秦軍在東進的路上,不斷蠶食韓國。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公元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其上黨郡,韓國無力接戰,為了轉嫁矛盾,遂將上黨郡獻給趙國,於是便引發了決定中國歷史的著名戰爭——長平之戰,讓秦國跟趙國打了十多年的大仗。由此看出,韓國人還上挺陰險的。

雖然在強秦面前,韓國一向都是退避忍讓。但其實,韓國君臣私下還是想方設法的要坑秦國一把,以拖住秦軍進一步東進的步伐。想想自己國力微弱,和秦國硬抗無疑是以卵擊石,還要可能加速自身的滅亡;而其餘幾個諸侯,大家都害怕秦國的強大,都不敢救援。因此,韓國的戰略轉向非戰而勝的理念,即“疲秦”之計。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在這種戰略思路的指導下,韓桓惠王於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之初,派遣水工鄭國赴秦執行“疲秦”之策,誘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

鄭國不愧是水利專家,很快就為秦國設計出興修引涇水入洛陽的灌溉工程,這一工程方案成功的打動了秦王。

秦王採納韓國人鄭國的建議,並由鄭國主持興修的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平原東西數百里,南北數十里。平原地形特點是西北略高,東南略低。鄭國渠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在禮泉縣東北的谷口開始修乾渠,使乾渠沿北面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乾渠分佈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統,可灌田四萬餘頃。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然而,在工程開展到一半的時候,韓國的計謀暴露了,秦王當即想把鄭國殺掉。鄭國臨死前求見秦王,說:“當初韓王叫我來作間諜是沒錯。但是,此水渠修成,不過為韓國延數歲之命,但對於秦國,卻是萬世之功啊!”秦王政認為鄭國這番話有道理,於是決定繼續讓其主持這項工程。

之後,大約花了十年時間,這項工程終於宣告竣工。由於此渠是鄭國設計和主持施工的,因此人們便稱之為鄭國渠。

鄭國渠修成後,極大的提升了關中的農業生產力,原本貧瘠的關中地區,變得富庶甲天下。據《史記·河渠書》記載:“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此國想算計秦國,怎料計謀太成功,反讓秦國登上霸主地位

而韓國就比較尷尬了,本想疲秦,卻讓秦國更加強大,而且奸計激怒了秦國。此時秦國加速了一統天下的步伐,韓國便成了秦國首要消滅的對象。前230年,秦國滅韓,而此時距離鄭國渠竣工不過幾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