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了6年鋼琴,為何當拿到10級證書之後,她卻做了這件事(續)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文伊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去學習鋼琴,並取得了十級證書,但為何最終卻放棄了呢?

不願再碰鋼琴了呢。

辛苦付出得到的回報,不是更應該珍惜嗎?這也讓文媽更為焦慮。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可是,有些付出是被迫,有些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

有時,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卡爾維特的教育全書》也提到:“無論教孩子學習什麼,首先必須喚起孩子的興趣。孩子只有對此感興趣,才能在學習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實,主要原因出在這三個方面。

練了6年鋼琴,為何當拿到10級證書之後,她卻做了這件事(續)

一、父母大包大攬,沒有尊重孩子的自主權。

興趣班,當然是孩子感興趣才學習,才願意去學。

興趣是可以培養,那也要孩子不討厭,能接受為前提。

彈鋼琴是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還是家長焦慮後一廂情願的選擇?

文媽調查之後認為鋼琴是樂器之王,學習後好處多多,就覺得要學,而沒有真正考慮文伊的想法。

而既然是父母的選擇,孩子就是為了父母而學,而不是為了自己,沒有得到尊重,沒有自主權自然也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學習。

沒有動力,自然不會盡力學,需要家長監督和督促,於是雙方都很累。

一個令孩子疲憊的學習,就是一個包袱,一個想被甩掉的包袱,又怎麼會想好好學呢。

練了6年鋼琴,為何當拿到10級證書之後,她卻做了這件事(續)

二、缺乏動力難以持久。

因父母而學,因各種獎勵而堅持,沒有內在動力支撐的學習無法長久。

學習只有內化,是發自內心的想學,有興趣而學,不是為了父母,不是為了獎勵,那才是真正的想學習。

這當然是一個長久,需要練習的過程。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任何興趣都可以培養,只要方法對,而且可以通過刻意練習達到專家的水準。

而任何一技之長都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達成的。

但無一例外,父母都是鼓勵,支持為主,把學習逐漸內化,擁有了成就感,價值感,才會更願意,更主動堅持下去,從而成就一番事業。

練了6年鋼琴,為何當拿到10級證書之後,她卻做了這件事(續)

三、忘記初心無法達目的。

學鋼琴,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成為一代音樂家?還是以後把音樂作為職業呢?

其實鋼琴只是手段,只是路徑,只是一種方式而已。

最終,我們都是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和幸福。

但又不清楚具體通往幸福的路徑,因此焦慮伴隨,讓孩子去學習各種興趣班,各種技能,總以為這些總會有用,其實大部分是填補了老父親老母親焦慮的心而已。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對手從來都是自己,人往往在和旁人的攀比中丟失了自己和初心。

馬拉松從來也不是贏在起跑線上,在起跑線上跑在前面的人往往無法堅持到最後,往往是那些有計劃,有規劃,目標明確的人堅持到了最後。

要明白一件事,學習從來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其他人都只是幫忙。

音樂如此,學習亦是如此。

練了6年鋼琴,為何當拿到10級證書之後,她卻做了這件事(續)

要清楚你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是為了誰在學習?

學習又是誰的事?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該成為她自己,也只有做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之路漫漫,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唯有盡心盡力,給予他們自主權,相信他們的未來一定比我們更好,更廣闊。

他們會擁有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明天。

@微小確幸 願做一束小小微光,帶來一些小小確幸,歡迎關注點贊。

#一起面對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