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覺嫵媚。

——李世民《舊唐書·魏徵傳》

魏徵毫無疑問是唐朝的一個傳奇人物。想當初,他是官居太子洗馬,曾助太子李建成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獲不世軍功,取得了可以與秦王李世民一較高低的資本,深受太子恩遇。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李元吉被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便責問魏徵:“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這句大逆不道的話,反而救了魏徵的命。李世民見他說話直爽坦蕩,不僅沒有加罪與他,反而任用他為詹事主簿。魏徵就這樣從過去政敵的身份,一舉反轉成為皇帝身邊的人,更成為皇帝最信任最倚重和最尊敬的人,一直做到首席宰相之職。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魏徵的一生做了很多大事,可以說唐太宗李世民取得貞觀之治的輝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與魏徵的輔佐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李世民在《貞觀政要·任賢第三》中有言“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對魏徵給予了極為尊崇的評價。但魏徵留給後人最為鮮明的印象,卻不僅僅是一名“賢相”,更是一名“諍臣”。古往今來,忠臣未必善終,諍言尤其逆耳。敢於直言上諫的諍臣,能夠功成身退的人不多,魏徵就是那個能夠和皇帝唱反調又唱得最成功的人。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1、巧言婉諫,給皇帝留好面子

魏徵的諫言往往既能委婉表達又能擊中要害,讓太宗皇帝在恍然中警醒。貞觀二年,李世民曾對大臣們說:人們都說天子至尊無上,所以無所忌憚,可朕就不是這樣的,朕總是上畏皇天之監臨,下畏群臣之瞻仰,兢兢業業,猶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人望。這段話,固然表達了他為人君者那份勤勉敬業之情,但也不難品味出自矜自誇的味道,潛意識裡他是期盼著眾臣隨聲附和誇誇他的。這時魏徵發話了:此誠致治之要,願陛下慎終如始,則善矣。這話聽上去像是讚美,其實卻是在針砭。因為他在強調“慎終如始”,也就是說,這是治理國家最要緊的事,陛下當然做到了,但是最好能始終保持下去。這樣的進諫既撓到了皇帝的癢處,又點到了皇帝的痛處,不可謂不妙。

貞觀五年,國富民安,天下太平。李世民對臣子說:今中國幸安,四夷俱服,誠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慎不終,故欲數聞卿輩諫爭也。這次李世民說的就比較高級了,一方面為自己取得的“自古所希”的歷史功績而自豪,另一方面又表達了自己的戒慎之心。魏徵說: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這是多麼高明的諍語!對皇帝居安思危的謹慎態度的讚賞,顯然要比隨聲附和更讓皇帝入耳入心。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皇帝的臉誰也說不準啥時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候會翻的。即便是李世民這樣的開明君主也是喜歡聽好聽的,不喜歡有人天天在面前嘮嘮叨叨甚至直斥不是的。正因為魏徵經常採取這種寓貶於褒的巧妙方式,才做到了充分照顧皇帝大人面子的前提下,向皇帝提出中肯意見,並讓其心悅誠服地認真接受。

2、犯顏苦諫,堅守忠誠的底線

如果每次進諫都曲徑通幽,春秋筆法,魏徵也不會得到李世民的絕對倚重。所以,需要據理力爭的時候,魏徵也絕不含糊。《資治通鑑》說魏徵犯顏直諫的時候,“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為之霽威”,是說當皇上被魏徵上諫刺激得怒不可遏的時候,魏徵也毫無懼色,最後皇上也只能收起威風,壓下怒火。

貞觀六年春,鑑於李世民當政取得的輝煌成就,滿朝文武紛紛勸請皇上泰山封禪,這是太平盛世的象徵,也是帝王功業鼎盛的標誌,歷史上也沒有幾個皇帝自認有這個資格。李世民對此當然是充滿渴望的,他略微推辭了一下,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就在皇帝和大臣們其樂融融地研究封禪日程的時候,魏徵忽然站出來表示堅決反對。李世民不高興地問他:你不贊成朕封禪,是認為朕的功業還不夠高?德還不夠厚?社稷還不安定?四夷尚未臣服?莊稼還沒有豐收?還是祥瑞還沒有呈現?魏徵答曰:陛下當然已經擁有了這六項成就,但是我朝承隋末大亂之後,戶口凋零,倉廩空虛,陛下一旦車駕東巡,千乘萬騎,每到一處,地方州縣必定難以承受各種負擔。更何況,陛下舉行封禪大典,四夷君長必定前來共襄盛舉,可如今自伊水、洛水以東,至於東海、泰山,村莊寥落,人煙斷絕,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千里蠻荒。這豈不是引戎狄至我腹地,然後示之以虛弱嗎?再者說,即使給予四夷君長厚重的賞賜,也未必能滿足他們遠道而來的願望,縱然免除百姓幾年的捐稅賦役,也未必能彌補他們的損失。為了博得一個虛名,卻遭受一些實實在在的損害,這對陛下又有什麼好處?李世民聽完這段有理有節的進諫,不得不表示讚賞,並停止了封禪的動議。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魏徵曾說過,他不想做個忠臣,而是要做個“良臣”。他說,所謂良臣,應該像稷、契、皋陶那樣,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而所謂忠臣,只能像龍逄、比干那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魏徵的理念其實是——當臣子的固然要對君主盡忠,但不能是愚忠,不能只為盡忠而不管能否達到目的;必須巧忠,要用巧妙的手法達到自己為忠於君上而要達成的目標。

所以,諫諍並不是一味地面折廷爭,而是要講究方式方法,剛柔相濟,恰到好處,把自己的想法巧妙地轉化為皇帝的想法。

3、從諫如流,更得於有道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堪稱千古一帝,他之所以能取得這樣成就,不僅僅是因為他天賦異稟,才智膽色過人,還在於他有辦法發現和解決自身的問題,不斷修正自己的道路。他的辦法就是兩個字:納諫。他不想如隋煬帝那樣“好自矜誇,護短拒諫”,使得“人臣鉗口”,深知“兼聽則明,偏信則闇”,“人慾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借忠臣”。所以,他要求大臣們:前事不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於人,必須極言規諫(《貞觀政要》卷二)。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正是在李世民的極力倡導下,群臣才諫諍成風,人人勇於進言。魏徵等人才有了平臺與空間:“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貞觀政要》卷二)。

在長期監督之下,李世民對魏徵甚至產生了忌憚之感。每次想幹點不“合規”的事的時候,一想起魏徵會不同意,就自覺不自覺地蔫退了。有一次,有人進獻了一隻漂亮的鷂鷹,李世民非常喜歡,就讓它站在臂上玩耍,忽然看見魏徵走進來,情急之下無處可藏這隻鷂鷹,就將它塞進懷裡。魏徵明知這件事,可是他也不說破,而是故意把奏事的時間拖得很長,等他離去之後,鷂鷹竟然已經悶死在李世民的懷裡了。能把一個勵精圖治的“馬上皇帝”修理成這樣,除了魏徵也真的沒誰了。能讓一個紅臉大臣嚇成這樣,除了從諫如流的賢明君主李世民,也真的沒誰了。

魏徵一生對李世民諫言無數,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李世民二十三載在位時刻不敢忘懷的一句話,也是警醒後世萬代的不朽箴言。貞觀十七年,魏徵病歿,李世民“親臨慟哭,廢朝五日,贈司空、相州都督,諡曰文貞”,並親自為其撰寫墓誌銘。李世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舊唐書·魏徵傳》),這無疑是對一位忠誠之士的最高褒獎。

嫵媚的魏徵,教你如何做一個好的諍臣

魏徵的成功,固然是因為他品德高尚,忠勇正義,也固然是因為李世民從諫如流,有開明君主風範情懷,但僅此還遠遠不夠,還在於他有著高超的交流技巧,善於走進人的內心,善於把握進諫的角度、力度、限度和節奏。《菜根譚》有言: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觀魏徵之成,斯言可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