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錯了:人口越多,國家越強盛

文/李光鬥(微信公眾號:lgdbrand)

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錯了:人口越多,國家越強盛

以前,我們總是津津樂道中國以不足世界上百分之七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彷彿人口是國家的負擔,其實錯了,人口才是一個大國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口紅利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對比一下,歐洲兩個大國德國和法國經濟興衰和人口增長的關係,就很能說明問題。

德國和法國曆來是一對相愛相殺的歐洲冤家。提起歐洲強國,不少人腦子裡閃過兩個字:德國。二戰後,德國經過沉痛反思,擼起袖子搞發展,很快通過在製造業上取得的成就又讓自己迴歸強國之列,併成為歐洲經濟發展引擎。相比德國,法國就遜色很多,產業發展多樣性上比不上德國,技術創新上更比不上德國。其實倒推幾百年,歐洲強國根本數不到德國頭上,法國二月革命、啟蒙運動都對世界產生了不小影響,拿破崙、路易十四時代法國更是登上了歐洲霸主地位——一如當今美國——德國幾度成為法國的附庸國。

所謂風水輪流轉,在後來的發展中,德國後來居上,不僅幾次把法國打得落花流水,而且取代法國成為了歐洲霸主。至於這其中的原因,國家發展戰略、戰爭戰術上的失誤等有多種,其中有一個因素最值得關注:人口。

歷史上法國曾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古時衡量一個國家強弱看有多少人口。賦稅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在古代,要想讓國家有更多的財政收入,保證大量的人口很重要。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法國都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國家,遠遠超過德國。下面列舉部分時期法國、德國人口對比:

公元200年,法國人口650萬,德國人口350萬

公元1200年,法國人口1050萬,德國人口600萬

公元1400年,法國人口1100萬,德國人口650萬

公元1700年,法國人口2200萬,德國人口1300萬

人口多,提供給社會的人才、勞動力、兵源也就多。依靠人數眾多的士兵,路易十四、拿破崙在用武力成就了自己的同時也成就了法國。

依靠軍隊規模路易十四成為太陽王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擁有一支歐洲人數最多、武器裝備非常強大的軍隊。除了常年保持5萬以上的騎兵外,在陸軍首腦勒泰利埃和魯佛瓦的努力下,路易十四的陸軍數量達到了四十萬,幾乎是當時英國陸軍的六倍。為了保證路易十四對外侵略政策的順利實施,法國斥巨資打造了一支比英國還要強大的海軍。看一組對比數字,17世紀末,法國戰艦數量為276艘,其中主力艦為120艘,同時期英國戰艦數量為143艘,其中主力艦有104艘。

此外,在對外防禦上,當時的軍事工程師佛邦對法國的城市建築進行了一次革命,把法國許多城市的建築都修建成“佛邦式”堡壘,這種堡壘的防禦能力超過法國以往的城防設施。眾多的兵力,配上一級棒的武器裝備,把握住當時歐洲有利的形式,再加上高明的戰爭策略,路易十四所向披靡,贏得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

信奉“人口眾庶主義”,法國人口取得增長

當時法國人口能保持持續的增長,得益於一直奉行的“人口眾庶主義”,這與當時希臘的“人口靜止有利於政治”人口政策相反。人多好辦事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

法國重商主義代表鮑丁曾表示,戰爭會導致人口減少,人口減少,田園會荒廢,各製造業也會停止發展。他在肯定人口對法國的貢獻的同時,也讚美了法國一百多年和平時期內人口取得的增長。另一位重商主義代表梅龍更進一步,他主張鼓勵生育,並覺得“獎勵結婚,救濟支持多子女家庭的父親,收育孤兒棄嬰,其能強盛國家大於征服他國”。

當時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維拉斯還杜撰了一個類似於《理想國》的故事,在一個名為塞瓦蘭國的國家,生孩子多的婦女會受到尊敬,生孩子少的婦女則會受到譏諷。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由於解除了宗教對生育的束縛,讓法國的人口進一步增長。這些直接助推了拿破崙依靠為數眾多的人口稱霸歐洲。

拿破崙對人口的重視

大概是繼承了前人的思想,拿破崙對人口生育極為重視。斯塔埃爾夫人曾問拿破崙他心目中女神是什麼樣子?拿破崙回答道:要特別能生孩子。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拿破崙對生育的重視,多生孩子,對國家來講意味著人力資源的豐富,這是國家偉大和繁榮的象徵,對個人來講,則是事業得以繼承的關鍵(從這裡能理解拿破崙後來為什麼休皇后約瑟芬而娶瑪麗·路易斯,主要原因就是約瑟芬不能生育)。1814年,法國的出生率為3.9%,平均每對已婚夫婦生育5.15個孩子,這樣的生育率在法國曆史上是最高的。拿破崙統治法國期間還有一個規定,如果一個婦女生第七個孩子,政府將直接從國庫裡向其提供補助金。

在拿破崙的人口政策下,法國人口持續得到增長,1800年,法國人口為2900萬,同時期德國境內人口為1800萬。得益於眾多的人口,在拿破崙的普遍義務兵制度下,法國的軍隊規模在長達16年的戰爭中一直穩定保持在50-80萬。1806年10月到1807年7月的第一次普法戰爭中,拿破崙輕鬆打敗普魯士,因為士兵比拿破崙少,普魯士在這場戰爭中敗得很慘,德國著名作家歌德對此有一句描述:“拿破崙呵一口氣,吹掉了整個普魯士”。這次戰爭失敗後,普魯士國王費裡德里希-威廉三世被迫簽署了《提爾希特和約》,合約規定,普魯士國王不僅要向法國支付戰爭賠償,還要為佔領普魯士西部的法國軍隊提供所有駐紮費用。這則合約可謂喪權辱國。也難怪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和數學家孔德要感慨一句:人口就是命運。

《人口論》讓法國跌下神壇

如果不是英國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法國的人口還會繼續增長下去。1798年,馬爾薩斯發表了《人口論》,認為食慾與情慾是人類的剛需,人口大數量、持續的增長需要相應的生活資料匹配,可以用晚婚晚育甚至不育等“預防措施”調控,否則人口增長會受到饑荒、疾病、戰爭等因素的“積極抑制”。馬爾薩斯提的這番觀點是針對英國當時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短缺、環境汙染、城市治安、就業壓力增加等問題提出的。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出版後,在英國並沒有激起多少反響。

1829年,《人口論》被譯成法文進入法國後,引起法國朝野巨大的震動,為了避免馬爾薩斯書中所描繪的戰爭和饑荒等可怕後果,法國開始積極踐行馬爾薩斯的觀點,控制人口。與此同時,法國遭遇了霍亂、天花、猩紅、傷寒症等疾病的襲擊,奪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法國的人口進一步減少。

法國人口減少,給了德國追趕的機會,德國大力發展人口,並且通過軍隊改革,組建了一支規模空前且戰鬥力極高的50萬規模的軍隊。1870年,普魯士用當年拿破崙戰勝自己的方式,靠著既有數量又有質量的軍隊打敗了拿破崙三世,贏得了第二次普法戰爭的勝利。之後法國在後面的歐洲霸主爭奪戰中幾乎沒有獨立打贏過一場戰爭,而且幾次敗給德國,其主要原因就是人口。19世紀初,法德兩國人口比率是11:10,到19世紀末,變成了10:15。即使到今天,人口仍然是法德兩國的重要發展策略。

未來,法國會依靠人口逆襲德國嗎?

2012年3月,法國全國人口研究所發佈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詳細分析了自1800年以來法國和德國兩國的人口政策和生育率變化,並將法德兩國曆史上勝負恩怨部分原因歸結於人口數量的對比。報告還預計,2050年,法國人口將超越德國。

可以看出,這份報告關於法德兩國曆史上勝負恩怨的研究結果將受到法國的極大重視,在超過德國方面,法國將人口政策放在了首位。2015年,德國人口為8117.4萬,在歐洲國家中排名第一,法國以6635.2萬人位居第二。目前困擾德國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口生育率低,雖然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生育政策,但收效甚微。法國也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政策,並且收到一定效果,生育率目前位居歐洲第一。

更多的人口會帶來更多的需求,同時也會滿足更多的需求。歷史有時候會重演,在不久的將來,隨著人口的增加,法國將會超越德國奪回歐洲霸主的位置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補記:

寫到這裡就知道我們實行了35年之久的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