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書就能風雅自來?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好讀書就能風雅自來?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 作者舒生,一直在跋涉的文字工,好讀書,愛自由,崇尚理性。


社會大環境熱衷於提倡讀書,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一些媒體或個人卻鼓吹讀書為世間第一等事,以為只要多讀書,風雅自來。


網絡上也很容易見到讀書可以撫慰心靈的焦灼,可以變化氣質,可以改變命運,可以遇見最好的自己,可以講出高雅段子之類的文章。


誠然,讀書確有很多好處,但許多為讀書鼓掌叫好的文章也存在一些有意無意的誤導,即容易讓人以後只要好讀書就是件天大的好事


事實真的如此嗎?


好讀書這件事,我要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首先聲明,本人是個地地道道的書生,稱為閱讀發燒友也毫不為過。整個大學期間我投入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讀書:課餘時間幾乎沒有一天不閱讀,泡圖書館簡直是我的主業。大學四年買了三千多冊書,沒錢借錢也會買。工作後看到特別喜歡的書也會買。迄今我從未遇到比我閱讀更勤的人。所以我想我來談談讀書太多的危害,應該說是有“專業”資格的。


好讀書就能風雅自來?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 讀書太多,容易害近視


我從小酷愛讀書,但進入高中以前能讀的書非常有限,一本成語故事選集就被奉為正宗課外讀物,文史哲等其他讀物非常稀有,所以義務教育階段我並沒有近視。但是考進縣城最好的高中後,立馬就從學校圖書館和校外書店見識到知識海洋之遼闊,於是我如飢似渴地沉迷課外閱讀,結果高一一學期下來,我的近視就長了近150度。雖然造成近視有我沒有注意保護視力的原因,但主要還是讀得太勤——課上課下、白天晚上甚至走路蹲廁所都讀,不得近視才怪。而現實生活中,大凡書呆子就沒幾個沒得近視的。作家張愛玲也感嘆,讀書什麼都好,就是容易傷眼睛。所以愛讀書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保護視力。許多讀得少或不讀書的朋友,就沒有這個煩惱了。


  • 讀書太多,容易走神


讀書太多,就容易沉浸在書的世界裡,對現實漠不關心。酷愛讀書的人,經常眼神呆滯,表情木訥。古人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其實,不光讀經典的“聖賢書”,就是隨便讀武俠言情、科幻懸疑等通俗作品,也很容易讓人“兩耳不聞窗外事”,與現實世界隔膜。


對於書迷來說,即使合上了書,在寫作業、做家務、幹工作的時候,他們也無法完全走出書的世界。甚至在熱戀接吻時,在與摯友促膝交談時,書呆子的腦子也會閃現一些讀書的場景。


心不在焉是許多書生的常態。也正因為心不在焉,不少讀書人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過得不如意。我就因此多次被女友和家人指責腦子被書毀壞了。好在大多書呆子對他人沒什麼危害,也就容易獲得“與世無爭、淡泊名利”的美名;其痴呆木訥、不善應酬、天真幼稚的表現也容易得到諒解。但也有一些書呆子內心波濤洶湧,看起來卻風平浪靜,所以有時候,他們就會與“悶騷”“偽君子”等形象掛鉤了。


  • 讀書太多,容易沒頭腦


讀書一方面可以讓人長見識,同時也容易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人的精力有限,腦子裡裝的書太多,自己思考的空間就會被擠佔,最後原本能切身感受的,都給作者的文字替代了。


那些只會掉書袋的人,他們讀得越多,其所思所想所謂就越容易被人譏為“書生之見”。


所謂“書生之見”,大抵是讀書太多,且以所讀之書觀活生生的、立體多元的、五彩雜陳的現實,往往不是表現得太天真太單純,就是表現得太理想太幼稚。歸根結底,“書生之見”的癥結就是讀書太多,深思不夠。


以為讀書多自然能見地深刻,這就想當然了。書籍雖是極好的幫助我們思考的工具(經常還是最好的工具),但閱讀永遠不能代替思考。未經深思的閱讀,永遠是淺閱讀。


如果只是閱讀而不促成自己的判斷和鑑賞力,我倒情願他少閱讀或不閱讀。


  • 讀書太多,容易貪婪


所有的貪婪都是不好的,貪財好色如此,讀書也是如此。對於那些嗜讀成癮且一直無法自拔的人,閱讀可能成為一場個人災難。而讀幾本書就想指點江山,就未免猖狂了。古人說“書生誤國”,歷史上是有不少經驗教訓的(比如著名的“紙上談兵”)。


翻看古代的讀書人,就沒幾個不想通過讀書建功立業的,大才子且不論,許多小才子也覺得自己有鴻鵠之才卻懷才不遇,因此一吟詩作詞,就搞得像個怨婦似的。我看這是許多讀書人的通病。


要是讀幾部《論語》就能治天下,那天下也太好治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好事,情懷可嘉,但作為普通讀者,最好別陷入虛妄的追求。真正讓你成才的,最主要還是你的專業實踐。


好讀書就能風雅自來?給大家潑一盆冷水!


  • 讀書太多,容易虛榮


愛讀書的人,骨子裡總有著強烈的求知慾望。當然,求真知的閱讀是絕對值得提倡的,但有些人閱讀的動機卻在於附庸風雅的虛榮。有一類好讀書的人,你說起讀了哪本書,他立馬接過話:“啊,這本書我也讀過,裡面可有意思了,描寫林妹妹見寶玉那段……”那感覺好像他已經精讀過《紅樓夢》很多遍,比你懂得多,而實際上,他只是看了幾篇關於《紅樓夢》的熱門書評,牢記了其中幾個橋段。這種閱讀當然也有其價值,但沉迷於這類閱讀,就很難說沒有虛榮心在作祟了。


  • 讀書的巨人,可能是行動的侏儒


有些人至今依然信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古訓,以為讀書多必能成就功名利祿。但讀書多與事業成功並沒有必然聯繫。運用得好,書確實會給我們帶來成功和幸福的智慧;運用不好的話,書也會成為我們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讀書太多,可能優柔寡斷、投鼠忌器、患得患失;讀書太多,可能鈍化我們的現實感,導致行動時誤判;讀書太多,可能造成知行不一,執行不力。所以古人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就其糟糕的一面而言,也是有道理的。


當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事業的成功,最關鍵的是讀書的人怎麼樣而不是讀的書怎麼樣。有人讀書成功了,也有人皓首窮經枉費終生,箇中追求,須是自家拿捏。


我談讀書的負面影響,不是要否定讀書的價值,而是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閱讀。


生有涯,知也有崖。一般來說多讀總比不讀或讀太少好,但最關鍵的還是要會讀書。而會讀書的前提是人能夠理性地看待閱讀:不誇大閱讀的價值,也不貶低閱讀的作用;重視閱讀,但不沉迷其中;遵從內在的需要閱讀,而不是跟風閱讀;有些書浮光掠影、跑馬觀花地即可,少部分書則需要精讀細讀;有些書只需娛樂,有些書則需要動腦子讀;不同時間段、不同年齡、不同階層可能需要不同的閱讀……總之,

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為何讀,讀什麼,怎樣讀,儘量避免盲目閱讀。這樣,心智才會越讀越成熟。


與君共勉!

文章乃一孔之見,權當是拋磚引玉吧。

為了更好地閱讀,少在閱讀上踩“坑”,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讀書路上的經驗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