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我們常聽人講:言多必失!


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彷彿在大家的印象中,沉默寡言才往往是成熟的表現。

特別是長輩教誨晚輩、父母囑咐孩子、上級提點下級、朋友勸慰彼此時,就常常會對還沒有吃過虧或者剛剛吃完虧的人說這樣的話!

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以史為鑑!

《三國演義》想必很多人都不會陌生,裡面有兩個人的兩個故事恰能印證這個道理。

其一乃主簿楊修也。曹操想要建造一座花園,動工前工匠們請他審閱設計圖紙,曹操看了什麼話也沒說,只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工匠們一臉懵逼,無奈之下只得去@楊修。楊修不慌不忙地說:“丞相嫌園門設計的太大了。”於是,工匠們連忙按楊修的解答修改了方案。不日,曹操前來檢視,見到園門已按自己的意圖改造完畢,心裡既喜又驚。但估摸著驚會多一點。將工匠們叫過來詢問時,才得知是楊主簿那斯的指點。本來一個好好的伏筆、懸念,可以顯示自己的高深睿智,結果被這不識趣的傢伙給毀了,心中怨恨的種子就算是埋下了……

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其二乃我兒時喜愛萬分,越長大越不喜歡的劉皇叔。關羽、張飛相繼死後,他為報二位義弟被殺之仇,不顧丞相諸葛亮的好言相勸,一意孤行、憤而伐吳。期間,侄兒關興、張苞立了大功,不知是他真的替拜把子弟兄“虎父無犬子”而高興,還是為自己的大業後繼有人而欣慰,總之就是借勢吹了一波:“昔日從朕諸將,皆老邁無用矣;復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慮孫權乎!”這一吹不要緊,讓老將黃忠的臉往哪擱?次日,黃忠立功心切、孤軍深入,不幸被敵軍暗箭所傷,最終飲恨沙場。此時,劉備才知道自己話沒說對,但也只能哀嘆“傷人之語,如水覆地,難以挽回”……

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鬼谷子·中經》中講到:“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增廣賢文》裡也有一句諺語:“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這些話的意思我無需贅言。

其實,歷史上的教訓雖然歷歷在目、不勝枚舉。但後人們要麼是不喜讀書,要麼是不願聽話,反正就是對前車之鑑視而不見,專往那個覆轍裡重蹈,拉都拉不住。

因此,這種狗血劇情才能在幾千年後的當今職場裡仍然存在。當然,職場中的言多必失,和上述的例子有些不同,大都是因為利益在作祟!

博弈論裡有一個名詞叫“正和博弈”,這是我們應當追求的結局。但往往現實是殘酷的,“正和博弈”也不是想創造就能創造出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只能面對“零和博弈”!

蛋糕做不大的時候,你多吃一口,不就意味著別人少吃一口嗎?因為老闆可絕對不會把自己的那一口讓出來給你吃!

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有人說,朋友、鐵哥們就不會!我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有一點必須得說:我們“真正”的朋友、鐵哥們,大多產生於我們單位之外的某片“淨土”。那裡淨,不是因為虛幻,而僅僅因為那裡沒有利益的紛爭,我們可以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假如有一天,你和他們也成了競爭關係,要去搶共同的資源的時候,你能保證這種情況就一定不會發生嗎?

不是說人人都壞,只是說有這種概率!

我小時候出於對書名的好奇,曾經草草讀過李宗吾的《厚黑學》,對很多內容都不太記得了,但對一個比喻卻始終記得清清楚楚,他在書中寫到:“小兒見了母親口中的糕餅,自然會取來放在自己口中,在母親懷中吃東西的時候,見他哥哥來了,自然會用手推他打他。”這句話是李宗吾先生用來闡述厚黑是人的天性這個道理的。在他看來,厚黑是人與生俱來就有的,他是以小孩子貪圖母親口中的蛋糕,並且不願意和哥哥分擔為例子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管不住嘴?楊修害了自己,劉備害了黃忠!

假如你是這個小兒,小兒的哥哥就是你的摯友、哥們,如果只有一塊糕餅而外人來搶的時候,你一定會和你哥同心協力、一致對外!但當外人被打跑後,大概就是上面的結局了。

既然是人的天性,就誰也免不了!

所以,想說話的時候,還是先過過腦子,實在無聊忍不住,不如拿起手機刷會頭條、西瓜視頻,也比“不長心”地胡說一通要好得多!

我,沒替他們打廣告!

【我是一隻當過雞冠、考過MBA、幹過公務猿的小魚,歡迎關注、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