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次獻血!從“第一次”到“第一人” ,他為何如此“忘我”地為無償獻血操心?

“獻血會不會讓我變得更胖啊?”“隨便啥人連躺幾天再大補特補,都會發胖,跟有沒有獻血不搭界的。”“朋友說獻血傷身,是真的嗎?”“我今年75歲,獻過168次血,你看我身體有不好的樣子麼?”

邱志清在流動獻血車前義務做宣傳

這樣一段對話,發生在近日,人民路麗園路口的流動獻血車前。為獻血會不會“致胖”“傷身”等種種困擾解惑釋疑的,是大名鼎鼎的全國倡導無償獻血第一人、“共和國獻血狀元”邱志清老先生。風趣的語言、有力的“人證”,讓有意參加無償獻血又心存疑慮的市民一邊聽一邊連連點頭,不少人還表示將盡快把獻血排上日程。

按照相關規定,出生於1946年3月的邱老,年滿55歲後便無法再捋袖獻血,但近20年來,他對無償獻血事業的關切絲毫未減。受疫情影響上海血庫存量告急之後,邱老更是心焦如焚。戴上口罩、騎上電動車,他“巡”遍了黃浦以及外區多個愛心獻血屋、流動獻血車,一邊義務為無償獻血做宣傳,一邊呼籲更多適齡健康人士儘快參與到無償獻血的隊伍中來,一起為生命“加油”。

從“第一次”到“第一人”

疫情之下,又屬易感老年人群,邱老為何如此“忘我”地為無償獻血操心?這還要從他第一次參與無償獻血的初衷說起。

18歲那年,邱志清因病到浦東一家農村衛生院看急診,親眼見到一名遭遇車禍的14歲少女,因醫院沒有足夠的血漿,最終失血過多離開了人世。此事讓邱志清大為震動,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徹夜未眠,思索自己能為救死扶傷做些什麼?不久,單位組織獻血,邱志清毫不猶豫報了名,並第一次捋袖獻出300ml熱血。此時的他,已經真正找到了曾經苦苦思索的答案——以實際行動獻血救人!

邱老告訴記者,自第一次獻血至55歲最後一次捋袖,他一共義務獻血168次,創造了當時全國最高紀錄,獻出的血液總量大致相當於16個成年人擁有新鮮血液數目的總和。然而,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如何讓更多需要輸血的病患及時得到救治?答案只有全社會一起參與!“當時不少人因為不懂科學知識對獻血充滿恐懼,認為獻血傷身,不到萬不得已絕不獻血;還有一些人因為相互攀比單位補貼,讓獻血這一愛心行為變成了‘賣血’而蒙上汙名,”邱老回憶說,“所以那時勸說大家參與獻血很難。”

《文匯報》對1986年4月26日上海首次無償獻血活動進行了報道

1986年3月的一天,邱志清在人民廣場瀏覽畫廊時,忽然看到有關西方國家無償獻血的介紹,不禁心有所動。經過反覆思考,他鼓起勇氣給當時的市領導寫了一封信,建議“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也推行無償獻血”,同時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對獻血知識和互助精神的宣傳教育。讓他驚喜的是,這封信迅速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當年4月26日,上海首次實行無償獻血,邱志清和其他36位志願者一起慷慨獻血,掀開了我國獻血事業發展的新篇章,而邱志清也因此成為倡導中國無償獻血第一人。1989年,邱老應邀到北京出席表彰大會,獲得了國家領導人親自頒發的“共和國獻血狀元”榮譽證書,以及國家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贈送的無償獻血獎盃。

國家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贈送的無償獻血獎盃

從“獻熱血”到“做宣傳”

1997年,邱老在“中華好公民”評選中榜上有名,但經濟並不富裕的他卻將獎金悄悄捐給了慈善機構,因為在他的心裡,最最開心的還是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而這也是他55歲最後一次獻出熱血之後,選擇積極投身宣傳無償獻血事業的原因和動力。

退休之後,邱老參加了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除了應邀走進工廠、學校、機關,演講無償獻血事蹟和體會,他還孜孜不倦地出現在上海市各採血點,豫園、外灘、人民廣場、東方明珠塔、鐵路上海站、徐家彙、靜安寺等著名景點“流動獻血車”前,向遊客和市民分享自己多年獻血依然保持健康的心得體會,介紹適當適時適量獻血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指導獻血後如何保護針眼和正確休養恢復。

邱志清被聘為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團長助理

“獻血救人”的初心得以實現,“無償獻血”的互助精神也已經在一代代人中蔚然成風。邱老高興地告訴記者,近年來“無償獻血”已經慢慢形成一種社會新時尚——許多大學生畢業前以參加無償獻血的方式翻開人生新篇章;有些年輕情侶手拉手一起走進流動獻血車;不少中年夫婦以參加無償獻血作為結婚紀念日的安排之一。此次疫情期間,邱老走訪了上海多個愛心獻血屋時,看到無數共產黨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以無償獻血投身抗疫,這讓這位“共和國獻血狀元”無比欣慰。

邱志清“全國獻血狀元”榮獲“2000年度上海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十佳好事”稱號

“無論是自己親身參加獻血,還是為無償獻血搖旗吶喊,我的願望只有一個,那就是急需血液挽回生命的病患進入醫院以後,都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出來。等到血庫裡無血可用再去獻血,可能已經來不及了。”為此,邱老發出呼籲,“人人參與獻血讓血庫充盈起來,讓每個有需要的病患有血可用,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大好事。目前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總體穩定,希望市民們行動起來,以獻出愛心和熱血,為生命‘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