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銳評丨疫情之下,美國企業何以大手筆投資中國?

4月22日,在中國的北京、惠州以及美國的達拉斯市,同時舉行了一場備受關注的“雲開工”儀式。這個總投資約100億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廣東惠州乙烯項目建設,由此正式開啟。

作為美企在華獨資建設的首個重大石化項目,它的開工時間點值得關注。當前全球正處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由於供需嚴重失衡,國際油價近期在巨幅波動中震盪走低,甚至在本週一(20日)出現史無前例的“負油價”行情,大部分油企元氣大傷。而埃克森美孚在這個時間點“逆勢而上”,選擇大手筆、長期投資中國,足以看出這家世界級石化巨頭對中國的堅定信心與樂觀預期。

這種信心與預期來自哪裡?既來自中國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形成的“硬實力”,也來自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軟實力”。埃克森美孚項目從項目儲備、納入規劃,到完成審批、正式開工,總共只花了短短18個月。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東省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確保了項目如期動工,展現了令人驚訝的“中國速度”。而這只是中國更高水平開放的一個縮影。

正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首席執行官達倫·伍茲在開工儀式上所說的,除了基礎設施之外,新的法律法規也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所有這些都創造了一個環境,使埃克森美孚能夠繼續我們(在中國)的戰略性長期投資”。

伍茲提到的新法律法規中,就包括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外商投資法》。這是中國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邁出的重要一步,成為外商加碼在華投資的一個重要“加分項”。

人們注意到,本次疫情發生後,美方一些政客鼓吹所謂的中美產業鏈“脫鉤”,甚至提議政府考慮為美企撤離中國“埋單”。眼下,百億美元的美企項目在華開工,顯然有力回擊了所謂產業鏈“去中國化”的謬論。

過去三個月,中國憑藉著精準決策部署、強大的動員力和執行力以及14億人民的團結奉獻,有效控制住了疫情,統籌推進復工復產,“世界工廠”的機器率先開動起來,展現出強大的經濟韌性,也更加堅定了國際資本繼續投資中國的信心。

4月8日,在武漢“解封”當天,另一家美國企業沃爾瑪就宣佈將在武漢擴大投資30億元人民幣(約合4.2億美元)。中國美國商會、上海美國商會和普華永道中國17日發佈一項聯合調查報告稱,受訪的在華美國企業中,超過70%表示不會因為疫情的影響而將生產、供應或採購業務遷至海外。

對中國經濟信心十足的不止美企。據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報道,英國電水壺製造商Strix位於中國的3個工廠已經在數週內完全恢復生產能力。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指出,中國在抗疫上表現出的規範性和紀律性,有助於企業復工復產。

疫情之下,外商投資中國的熱度依舊,還在於他們無法割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比如,埃克森美孚一期項目包括年產量高達160萬噸乙烯的裝置等,生產的多種化工產品可廣泛應用於工業和個人消費品領域,其中相當一部分將直接供給中國市場。預計一期項目達產後,每年能給埃克森美孚帶來390億元人民幣(約合55億美元)的營業收入。這正如柏瑞投資公司投資專家所說,“中國最大的市場是中國”。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跨境投資、貨物貿易和人員往來大幅減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日前將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到-3%,為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陰霾之下,埃克森美孚百億美元在華投資項目如期開工,無疑為堅定推動經濟全球化投下一票,有利於增強各方戰勝疫情的信心,推動深化國際經貿合作。

據摩根大通分析師預測,中國將最先走出病毒導致的經濟增速放緩。確實,中國擁有幾十年發展積攢下來的完備的工業體系、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人才和勞動力資源等比較優勢,這些絕不是一場突發的疫情短期衝擊就能夠改變的。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以及全球熱門投資目的地也沒有變。未來,中國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那些敏銳而有遠見的跨國企業,必將在參與中國經濟恢復與發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互利共贏的機遇。(國際銳評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