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科技能否克隆出一個地球,讓它變成人類新的家園?

快樂的小夥伴774


行星的初始組成或大小對於設定宜居軌道非常重要。一顆行星的未來命運從誕生之初就註定了。

在天文領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文明等級劃分方式,叫做卡爾達舍夫等級。在這個等級劃分的方法中,主要講文明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文明能夠利用行星資源,並掌控行星的變化,能夠控制行星上的一切;第二級文明是恆星級,也就是能夠完全掌握控制恆星的技術,可以隨意的進行星際旅行;第三級文明上升為星河文明,能夠使用整個星河系的恆星能量。

在這些劃分中,主要看的就是科技的先進程度,如果科技達到了相應技術,那麼久能夠算做那個等級。雖然我們人類現在對地球的開發已經很深入,但是依然沒能達到一級文明,在科學家們研究之後,對我們的文明等級做出了判定,大約為0.73級。

可行性:

人類現在連地球的資源都利用不完善,更何談克隆一個地球。克隆一個地球個人以為,至少打到第二文明,也就是利用恆星的所以資源。以人類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相差甚遠。

必要性:

當人類達到恆星文明時,應早已能發現事宜人類居住的星球,而再造一個地球,純屬緣木求魚,捨近求遠。


OB實驗室


能再造一個地球,那是可能的,但用克隆這個詞,不恰當。

比如,把適合的星球,推送到適合的軌道上,再進行生態環境改造,這個可以有。

克隆,是生物基因技術,如果非要用克隆這種技能……好吧,製造一個可控的吞噬怪物,把很多小行星吞下去,在體內按地球的特徵,重新融合成一個新地球,再在適合的恆星繞行軌道上“生”出來,這算不算克隆?





齋刀閒者


我們經常在科幻片中看到,因為地球受到汙染的汙染,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了,或者是因為世界大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土地已經被破壞,人類開始尋找新的地球。其實在科技角度上來說,地球也是有壽命的,不過那個時間離我們要好久了。所以很多人都會想,在地球快支撐不住的時候,人類會不會就滅絕了呢,那時候的科技能不能重新再製造一個新的地球。

人類為離開地球做的實驗

為了試驗人類離開地球能否繼續生存,美國1984年在亞利桑那州建造了一個幾乎完全密閉的“生物圈二號”實驗基地,1993年1月的時候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二號”。根據計劃要求,他們需要在裡面呆上長達兩年的時間,除非發生什麼特殊的意外,實驗結束之前他們是不允許出來的,在這兩年之內除了給他們提供的第一批種子和必要物資之外,其餘的一切都需要他們自己在裡面自給自足,包括農作物種植,家禽的飼養,主要的是要保持整個生態環境的平衡,但是一年多時間過去之後,他們“生物圈二號”基地的央企溶度從21%下降到了14%,並且沒有控制好內部氣候,致使糧食歉收,他們只能靠吃種子過日子。而到第三年的時候,裡面一氧化碳含量猛增到79%,足以使人體合成微生素B12的能力減弱,從面危害大腦健康,整個實驗才結束,這個失敗的實驗告訴人們,想要重新模擬一個生態環境,似乎不太容易。

火星基地計劃

相比創造一個地球,我們有一個相對較近的計劃,那就是火星基地的殖民,不管是美國、俄羅斯,還有我們祖國,在航空技術上一直在攻克難關,就是為了向前踏上這人類的一大步,除了美國一直研究的火星殖民計劃之外,我們也在青海省的海西州大柴旦紅崖地區建設有火星模擬基地,科學家們在這裡建立了火星模擬實驗艙,將為我國未來探索火星提供非常的實驗數據,並且以後可能將成為中國青少年空間教育的一個項目。

目前的航空技術和活動範圍

1961年4月12日,是人類第一次真正走向太空,世界上第一艘載入宇宙飛船“東方”號發射升空。是由蘇聯的“尤里·加加林少校駕駛,飛船在離地球169和314千米之間的距離繞地球飛行。而我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英雄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楊利偉”了。2003年10月15日這一天,楊利偉乘坐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這象徵著中國航空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步。

總結

目前火星基地計劃還在計劃實施中,如果火星計劃完成,那說明人類已經基本可以實現外星居住的計劃了,火星計劃的關鍵決定著人類能不能向更遠的太空旅行的重要因素。並且人類已經有前蘇聯和美國兩個國家實現月球表面登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