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精品】江門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精品】江門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江門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通過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興旺的重要抓手,突出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作用,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農業產業興旺新格局。為深入瞭解江門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情況,江門調查隊近日對開平市家禽產業園、台山市鰻魚產業園兩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有關部門和農戶開展了深入的調研。

一、江門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體情況

江門是我省農業大市,近年來江門市始終把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作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主推技術和融合發展,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聚集、整合農業產業資源,深挖潛能,構建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的載體和現代產業體系,持續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截至目前,全市有220個各級農業產業園區(基地),涵蓋糧食、蔬果、畜禽、水產等多種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其中,創建國家級農業園區5個,省級農業園區5個,市級農業園區11個,呈現建設檔次高、承載能力強、特色產業多、產出效益好的特點,逐步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載體。

開平市家禽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位於開平市中南部,涵蓋馬岡鎮等5個鎮(街),計劃總投資2億多元,總體形成“一心三區一帶”的發展格局:“一心”即馬岡鵝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三區”包括綠色循環養殖示範區、外向型加工及物流貿易區、僑鄉文化休閒旅遊協同發展區;“一帶”指特色產業融合優化發展帶。台山市鰻魚省級現代產業園位於台山市南部沿海,總面積694.63平方公里(約104.19萬畝),是全國最大的鰻魚生產及出口基地,總體形成“一心一帶兩區多基地”的發展格局:“一心”即鰻魚產業工程研究中心;“一帶”即休閒漁業與美麗鄉村觀光帶;“兩區”指鰻魚產業融合發展核心區和標準化鰻魚養殖示範區;“多基地”包括鰻魚精品加工基地、鰻魚倉儲物流基地、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及休閒漁業示範基地。

二、產業園建設取得的成效

(一)行政推動,積極提供支持。江門市始終堅持把建設農業產業園作為建設現代農業強市、加快鄉村振興、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2015年實施的《江門市加快農業強市建設規劃綱要(2015—2020年)》中,將園區農業作為五大農業發展重點,2018年實施的《江門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產業振興工作方案》中,明確要求建設、創建和規劃一批農業園區。據瞭解,各市(區)政府分管領導親自擔任重點現代農業園區的園長職務,壓實園區建設責任;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制定並印發產業園建設規劃,並與農業產業園、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掛鉤聯繫,積極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持。政策方面,2016—2018年,省級以上財政共安排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超3億元、市本級財政資金超5000萬元,並陸續出臺實施“民營經濟12條”“小微雙創1+15”“科技創新1+8”“人才強市1+15”和農業“政銀保”合作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調研產業園中主要企業也表示,政府在資金、用水用電用地、交通通訊、吸引人才等方面都實施了相應優惠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橫向佈局,惠及範圍更廣。農業產業佈局規劃是建設農業產業園的首要環節。橫向來看,積極引導農業優勢主導產業不斷向優勢區域集中,推進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規模化,但覆蓋範圍又不僅僅侷限於其中一個鎮級行政區域,集中成片的佈局方式使惠及範圍更廣。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例,開平市家禽產業園涵蓋馬岡、長沙、金雞、塘口、蒼城5個鎮,主導產業聚焦以馬岡鵝為首、生態蛋鴨和優質肉蛋雞的蛋品產業鏈;台山市鰻魚產業園涵蓋斗山、端芬、廣海、衝蔞4個鎮,壯大優勢產業,規模效益顯著,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發展,讓大眾充分享受產業園發展成果。

(三)縱向帶動,產業融合發展。縱向來看,主導產業集中度高,符合“生產+加工+科技”的發展要求,上下游連接緊密,產業間關聯度強,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全產業鏈開發的格局。開平市家禽產業園形成“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的蛋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台山市鰻魚產業園形成從飼料生產、物流、養殖、活鰻出口到深加工出口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突出發展優勢特色主導產業,拓展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挖掘農業多種功能,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堅持惠農,帶動農民發展生產和就業增收。

(四)利益聯結,帶動農民增收。調研結果顯示,開平和台山兩個產業園內的企業與農民均不同程度建立了緊密型、鬆散型和輻射型的利益聯結機制,例如為農戶統一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和農產品銷售服務,雙方簽訂合同對農戶的產品進行收購,為農民出售農產品提供便利,或是僱傭農民入園打工等,產業園內的農民收入比全縣平均水平高約15%—20%。鰻魚產業園內主要實施主體某水產集團有限公司通過緊密型聯農帶農100戶以上,鬆散型帶動農戶300戶以上,輻射型帶農500戶以上,帶動農民收入提高了10%—20%。開平市一養蛋鴨的孫姓農戶表示,園區內蛋品加工企業與其簽訂了保護價收購合同,結算價格比市場價高0.3—0.5元/斤,日常養殖所需的飼料、獸藥、保健,全部由公司提供,並有專業人員提供技術指導和科技支撐,利潤增長較快,去年養殖利潤70萬,同比提高了將近75%。

三、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需關注的問題

(一)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果有待提高。調研發現,園區內企業所取得的財政資金重點運用於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改造,包括補充內部硬件設施及設備的優化改良等,一部分則用於綜合服務和科技研發,致力於提升現代種養水平,但企業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同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片區農戶的帶動提升作用,例如較少關注轄下農戶養殖場的建設情況或養殖設施條件的升級改造,導致農戶在現有生產條件下難以擴大生產,尤其是畜禽養殖行業,由於近年來環保禁養政策的實施,令養殖戶對未來的預期不樂觀,加上環評通過難度大,企業也缺乏相關方面的指導,造成農戶擴大生產投入的意欲不強。另外,小規模養殖戶的養殖習慣趨於從眾,在面對資本、土地要素成本增加,水電稅費支出增長,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形勢下,都會傾向選擇觀望或安於現狀,再投入意願不強,難以全面帶動養殖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二)科研投入不足制約產業發展。一方面,經營者缺乏科技創新意識,擔心引進科技成果的費用較高,本次調研的3個實施主體中,其中2個企業的科技研發投入資金佔銷售收入較低,分別只佔2—3%和2%以下,雖獲部分省級專利及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依然有限;另一方面,科研人才缺乏,高校和科研單位在合作開發成果方面渠道還不暢通,產業園在吸引科技人員進園、吸收技術成果上還稍顯不足,以致高新技術難以轉化為農業生產力。例如:台山市鰻魚產業園計劃總投資達34305.35萬元,其中科技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和科技研發服務項目合共投入只有400萬元,僅佔總投資額的1.16%,並且資金全部來自省級財政,企業本身並沒有打算配套相應的科技研發資金。開平市家禽產業園主要實施主體從省級財政資金中投入70萬用於實驗室建設與科研項目,科研投入僅佔總投資額的2.08%。

(三)農業相關的產業難以留住高端人才。受訪企業普遍反映存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一是由於高校缺少對接專業,專業對口的技術人員難尋;二是有技能的大學生又不願意到偏遠地區從事農業工作。台山市某水產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高校缺乏鰻魚養殖的相關專業,不能直接為產業園輸送現成的人才,企業只能招收普通高校畢業生進行全程培訓,起碼需要五年的時間才能培養出鰻魚養殖方面的專業人才,然而人才難留,較多職工由於無法忍受長期枯燥艱辛的農業工作,入職兩三年就離職。而事實上,產業園內人員工資還較為可觀,且逐年遞增,以開平市家禽產業園一個家禽養殖戶為例,普通工人工資4000元/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元/月,技術工人工資12000元/月,同比增加了4000元/月,增幅達50%,儘管如此,產業園依然面臨高端人才短缺的困境。

四、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整合各方資金投入產業園建設。一方面積極推動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優化支出流程,主要用於支持產業園建設及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的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建立正向鼓勵機制,將涉農資金分配向創建積極性高、培育能力強的產業園和地區傾斜;另一方面是完善保險金融政策,進一步創新開展農業“政銀保擔”“惠農貸”等金融支農貸款,建立政策性農業擔保體系,解決農業小微企業和農戶“融資難、貸款貴”問題,引導社會資本、工商資本投入建設。

(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一是加強對入園經營主體的服務對接,強化政府部門對產業園設施配套、要素保障、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等方面的監管服務,營造更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二是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產業園功能定位,以新理念新辦法新機制推進產業園創建,增強科技協調指導;三是加大對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開展定期培訓,包括傳授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產銷結合經營思想和市場理念,或參觀考察農業科技先進典型和農業經營模式等。

(三)進一步吸引人才,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產業園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以項目為牽引,選拔、支持一批領軍人物進入產業園農業技術創新領域;創建良好農業人才發展環境,以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項目為依託,合作開展重大項目的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及公建研發機構;促進人才隊伍梯隊合理建設,定期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培育職業農民,提升農民綜合素質,推動農村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


作者:國家統計局江門調查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