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兩首中秋詞:一輪圓月在人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況味

《財經》新媒體 十年砍柴


宋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地處海濱的密州(今山東諸城)衙署,已經名滿天下的蘇軾和同僚、朋友喝酒賞月,談天論地,通宵達旦。客人散去後,蘇軾酒醒興盡,孤獨襲來,想起七年未曾謀面的弟弟蘇轍,便信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水調歌頭》。


如果要評選吟誦中秋的古詩詞,我以為蘇東坡這首詞當屬第一。在過去的近千年裡,中國人但凡識字的,大概都能開口背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詩詞人生 /讀蘇軾兩首中秋詞:一輪圓月在人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況味


這首詞前有短序曰:“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從中可見當時東坡心情暢快。儘管已過不惑之年,從進士及第後四處宦遊,他仕途並不順遂。在海隅任一個州的長官,對曾被仁宗皇帝視為宰相之材的蘇軾來說,有些大材小用。但那一時期宋帝國政治鬥爭尚有君子之風,王安石被神宗重用主持變法,對新法頗有批評意見的蘇軾等人,只是放到京城外去做地方官,並不對其進行人身迫害。何況蘇東坡此前從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職位上是升了,算不得貶謫。


在密州為官生涯中,蘇軾的心情大多時候是舒暢的,儘管不免有壯志未酬之嘆。他還沒有經受嚴酷的打擊,些許的不如意對胸襟闊大的蘇軾來說,算不得什麼。從其《江城子·密州出獵》可見一斑: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年歲漸長,豪氣猶在,雖自稱為“老夫”,他仍然有一顆少年的心,不服老,也不服輸。這種心情在懷念弟弟蘇轍的《水調歌頭》亦有流露。


詩詞人生 /讀蘇軾兩首中秋詞:一輪圓月在人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況味


此時蘇軾的父母已經身故,人世間最親近的血緣關係只有同胞兄弟了,何況他和弟弟蘇轍一起成長,一起讀書,一起出川應試,手足情深逾於常人。在此親人團聚的佳節,和其他的朋友喝酒作樂哪怕再痛快,亦無法代替和親兄弟相聚,這是佳節最大的遺憾。但此時的蘇軾也就僅僅覺得遺憾,他很能寬慰自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且,他不忘對這個美麗世界進行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只要人高高興興地活著,親人雖在異地, 共一輪圓月,用不著悲傷與哀嘆。當時蘇轍任齊州(今濟南)掌書記,今天濟南到諸城,也就250公里左右,坐高鐵一個小時,開車不到三小時。但在交通和通訊不方便的古代,五百里已是路途迢迢,尤其對公職在身的仕途中人來說,兄弟要見一面是相當的不容易。


熙寧九年底,蘇軾被調任山西的河中府,次年二月在途中接到調令,改任徐州知府。蘇轍改赴南京做籤判,七月,兄弟會晤在徐州,夜晚共宿,蘇轍寫下了兩首詩,其一曰:


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飄泊在彭城。


這首詩說的是蘇氏兄弟曾經相約老了後對床讀書。據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並引曰:“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遊宦四方,讀韋蘇州(應物)詩,至‘那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側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閒居之樂。”睡夢中他恍惚以為實現了對床而眠的舊約,忘記了是在異鄉徐州短暫的會面。


詩詞人生 /讀蘇軾兩首中秋詞:一輪圓月在人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況味


從這次兩兄弟見面後,蘇軾進入到人生最灰暗的時期,元豐二年(1079年),“烏臺詩案”事發,受到小人構陷的蘇軾進了御史臺的大獄,以為自己將會被處死的他發出了向蘇轍託孤的哀鳴:“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幸好,宋朝皇室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且太后等人對蘇軾伸出援手,蘇轍上書皇帝願意以自己免官來贖回哥哥一命。在祖訓和輿論的壓力下,神宗皇帝饒過了蘇軾的死罪,蘇軾從此走上了越貶越遠的路途。


蘇軾蘇轍兄弟最後一次見面是在紹聖四年(1097年),新黨重新執政,加重對司馬光等元佑黨人的懲處,蘇軾兄弟一起遭罪。蘇軾從惠州貶到了海南島的儋州,蘇轍也被貶雷州(雷州半島海康境內),兩人在廣西藤州會合,一同前行。是年六月,兄弟相別於海邊,大海蒼茫,波浪翻滾,見證了兩人的永別。


這一年的中秋,剛到儋州(亦有專家認為是在貶謫黃州所作)的蘇軾寫下了一首《西江月》寄給弟弟蘇轍,詞曰: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的格調和《水調歌頭》的開闊、雄健、樂觀完全不一樣了,表達的是暮年墜入人生低谷的苦悶和憂傷,是低沉而哀惋的詠歎調,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感喟。蘇軾感覺到的不僅僅是老來兄弟天各一方的孤獨,而是對垂暮投荒的憤怒和無奈。他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活著離開孤島呀。小人當路,天上雖是一輪明月,但常被烏雲遮住。豁達如蘇軾,也不能不觸景傷情,感慨身世,他獨自把盞,望著北方,想念兄弟。歷經劫難的人,幾乎心如槁木了。


詩詞人生 /讀蘇軾兩首中秋詞:一輪圓月在人生不同時期的不同況味


相同的景色,對不同人來說,心底裡映射出的情感是不同的。對同一個人不同的時代亦是如此。蘇軾暮年賞月於貶謫地,那種幾近絕望的哀怨隱忍,是他壯年時難以料到的吧。


人的一生,要走過很多路,經過許多挫折,一輪圓月,在不同時期,品出的便是不同的味道。對於後世多數讀者來說,更喜歡的是東坡在密州時那輪豪邁、飄逸、溫情的圓月。畢竟人生不易,應該多一些夢想,多一些希望。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