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王計恆:脫貧靠自己 走出幸福路

河曲王計恆:脫貧靠自己 走出幸福路

在河曲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湧現出一大批搬遷後自力更生、自主脫貧、勤勞奮進的貧困戶,他們用自己辛勤勞動換來了幸福生活。河曲縣高山區單寨鄉神堂峁村的貧困戶王計恆,就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易地扶貧搬遷後自主脫貧致富的典型標本。

窮山惡水、故土難離

河曲縣高山區單寨鄉神堂峁村是一個典型的立地條件差、基礎薄弱、沒有資源的偏僻小山村。王計恆今年60歲,祖祖輩輩都在這裡生活,守著十幾畝薄田,靠天吃白飯,這是生活收入的唯一來源,老兩口從來沒有走出過這海拔1200多米的大山,含辛茹苦拉扯大3個孩子,孩子們成家自立了,老倆口卻依舊守著貧困過著日復一日的苦日子。

王計恆和老伴做夢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他們會離開大山,住到城裡面,然而隨著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讓他們的願望變成了現實。2017年8月王計恆所在的神堂峁村被確定為整村搬遷村,當時雖然感到激動期盼,但對於在生活了60多年的農村,和當時大多數搬遷戶一樣,他也是窮窩難棄、舊業難丟,由於對農村的守舊情結和對搬遷後就業生活等因素的不確定,使他左右為難,既對未來感到期盼憧憬又不敢接受現實,怕去了城裡離開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沒有穩定生活來源。

搬離窮山、進城生活

單寨鄉幹部在調研做工作時,瞭解到王計恆的現狀,向他講解了相關政策,在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王計恆主動找到了鄉幹部,表示自己要帶頭搬遷拆房。在他看來,縣裡面制定出臺的《河曲縣整村搬遷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整村易地搬遷針對性政策文件,為他的政治權利和個人利益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按照當時政策規定,王計恆的舊房拆除宅基地騰退可以獲得資金補助,同時搬遷新居幸福小區也不用自己掏錢。當時縣裡針對搬遷後續保障,出臺了相關就業扶持政策,為搬遷群眾拉出2類11個菜單,交給貧困戶自主選擇,有效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後續產業問題和脫貧增收問題。王計恆在瞭解了這些政策後,真正吃上了“定心丸”,

徹底打消了原來的顧慮和擔心。鄉幹部給村裡開搬遷動員會時,王計恆第一個站出來動員其他村民:“搬出窮窩子,才有好日子,不能死熬死等,咱要相信黨的好政策。”當時說得好多村民動了心。

2017年剛臘月,王計恆在拿到幸福小區鑰匙後,把房屋進行簡單裝修,一家人便高高興興搬進了新房,45平米的房子,一室一廳、一廚一衛,亮堂寬敞。王計恆一家人開啟了幸福的城裡生活。

奮勇脫貧、勤勞致富

搬遷後按照政策鄉里給他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每年給他7800元的工資,再加上退耕還林每畝三年1500元收入,以及村裡建成光伏電站後,每年還有3000元的收益,這些政策幫扶足以讓他過上不愁吃穿的幸福生活。但是王計恆覺得居住環境變了,自己由農村漢變成了城裡人,以前的耕地也不需要種了,簡單的溫飽根本不是自己目標,過更加富足的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當時全縣上下正在實施“1388”工程,打響了精神扶貧主動戰,全民動員、各方努力,推動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德有機融合,到處都是“我要脫貧”、“我能脫貧”的競先脫貧濃厚氛圍。王計恆也覺得躺在政策懷抱裡過日子肯定不長久,不能坐等政府送小康,自己雖然60歲了,但依然還有精力體力幹活,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再找一份工作。經過鄉里幫忙介紹,本地農業企業河曲隩州酒業公司董事長王瑞忠,被王計恆的實在勤勞所打動,把他和妻子都安排都了企業上班,王計恆負責看大門、打掃衛生,妻子負責給工人做飯,兩個人一月的工資接近3千元。談到搬遷後的新生活,老王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從年收入不足3000元到如今的5萬元,王計恆一家幸福生活的美夢成真了。“咱們黨的扶貧政策就是好哇!我們老兩口住上了城裡的新樓房,縣裡還給安排了工作!”窮了大半輩子的王計恆如今腰板也直了,說話底氣也足了。從低矮破舊的山莊窩鋪到窗明几淨的小區樓房、從靠天吃飯耕地為生到政策扶持穩定就業,王計恆在徹底斬斷“窮根”的背後,更是接受了一次思想精神洗禮,脫貧關鍵還得靠自己,只有從精神上“站起來”才能讓自己的小康路“走得遠”。

(責任編輯 竇佔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