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城 舊 事(一)

抗日戰爭快要勝利那年,父親南下謀生,來到贛南小城

會昌,不久跟一位會昌姑娘結了婚,她就是我的母親。第二

年,母親在會昌城裡生下我,從此我跟會昌結下了一段不解

之緣。解放後,父親思鄉心切,於 1957 年離開會昌,舉家

遷回贛北老家。那一年我十二歲,剛剛小學畢業。我愛會昌,

我無法面對這殘酷的現實,可那時我只是個孩子,卻又無法

抗爭去改變命運的挑戰,只好順從了父親。光陰似箭,日月

如梭,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其間經歷過的許多往事俱已被時

間的長河湮沒,唯獨在會昌度過的那段童年歲月卻早已化作

記憶,被深深埋藏在了腦海裡。

一、古城牆—心中的樂園

今天,也許很多人沒見過古城牆吧?我卻不,我有幸出

生在會昌,生活在一個四周被古城牆包圍著的小城裡,很小

的時候,母親就帶著我登上古城牆。我們在城牆上迎接冉冉

升起的紅日,送走漸漸退去的晚霞,寒來暑往,少有間斷。

母親在城牆上教我學走路,教我學講話,教我唱兒歌……我

是在古城牆的懷抱里長大的。

1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當時的會昌沒有公園,沒有少年

宮、也沒有遊樂場供小朋友遊玩,孩子們就把古城牆當成了

自已的“樂園”。六歲那年,我上學了,不用母親陪伴了,

自己跟上幾個小夥伴就上了城牆。我們一起在城牆上逮蝴

蝶、捉蜻蜓、粘知了、放風箏……盡情的玩耍,享受著童年

的快樂,渴了餓了就在城牆上尋找食物用來解渴充飢。解放

前,由於舊政府疏於管理,會昌古城牆有的牆段已經破損,

有的牆面上雜草叢生。孩子們就在草叢中尋找一種叫蒔田泡

的野果,有時也會爬到樹上去摘桑椹。這兩種食物都很好吃,

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至今還記得,不亞於今天的草莓。孩子們

玩著吃著直到天黑,城裡的路燈亮了,城牆下面傳來家長的

呼喚,才戀戀不捨走下城牆,各自回家。

有一天下午,天氣悶熱,我和小夥伴正在城牆的垛口邊

捉迷藏,忽然發現牆磚上有一條粉紅色的蚯蚓,一會兒艱難

地向前蠕動,一會兒又捲曲著身子亂蹦亂跳,好像很難過的

樣子。蚯蚓本來是生活在泥土裡的,為什麼要鑽出來呢?大

家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時,我猛然想起一本書中說的“蚯蚓

滿地爬,大雨亂如麻”的話,蚯蚓出洞是天要下大雨的徵兆。

我跟小夥伴趕忙往回跑,還沒來得及進家門,天邊風起雲湧,

電閃雷鳴,接著下起了大雨,身上的衣服自然被雨水淋溼了,

可我並不沮喪,在這大雨中,竟感到一絲興奮。我迫不及待

地找出那本書,貪婪地閱讀著,我被書中一條條氣象諺語所

2折服,心想要是早一點掌握了諺語知識,剛才也不致於被大

雨淋著。我決心學好諺語。此後,每次在古域牆上玩耍的時

候都會多長出一個“心眼”,一邊玩一邊觀察城牆上小動物

的變化,來掌握當天的天氣情況。如果今天蜻蜓燕子飛得很

低,或出現“螞蟻搬家”“青蛙唱歌”等現象,我就及時告

知小夥伴早一點回家,免得被大雨淋著;要是傍晚看見“蜜

蜂歸窠遲”,預示“來日好天氣”,我就告訴小夥伴明天放

心到城牆上來玩。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書上的諺語

果然靈驗,小夥伴們基本上沒有因為天氣變化被大雨淋著

的。小夥伴誇我,送給我一個外號叫“陰陽先生”,意思是

說我能隨時掌握天氣的陰睛變化。有人笑我,說這個外號很

難聽,像江湖上測字算卦的人,我不怕別人笑話,因為這是

小夥伴對我“成績”的肯定,心裡依然是美滋滋的。

其實當年我並不知道什麼是氣象諺語,長大後才弄明

白,氣象諺語就是廣泛流傳於民間預測天氣變化的言簡意賅

的短語,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是勞動人民經驗和智慧

的結晶。氣象諺語通過日常現象的描述,對近期的天氣變化

作出科學推斷,雖然有時受氣象變化的主觀侷限,也不一定

每次都十分準確,但是千百年來經過不斷實踐,在很大程度

上已俱有足夠的可信度,能提供較為可靠的天氣變化預測,

讓人們提前作出準備。即使在天氣預報條件十分完善的今

天,氣象諺語仍然在農業、林業、漁業、旅遊等諸多領域發

3揮著重要的作用。

這件事已經過去六十多年了,會昌古城牆歷經風雨侵襲

和“文革”的破壞,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牆段再也

不復存在。據有關資料統計,到目前為止,會昌古城牆完整

牆段僅剩下 1030 米,城門只存北門和東門兩處了。牆段雖

然不再存在,但是人的記憶卻是永恆的,今天回想起當年在

古城牆玩耍的往事,仍然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好像就是昨

天發生的事情,格外親切。值得慶幸的是,這千餘米會昌古

城牆,在 2006 年被列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城牆上現

存大量的宋、元、明、清時期的銘文磚,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當前,會昌政府和會昌人民十分重視古代建築和歷史遺蹟的

保護工作,一手抓挖掘維護,一手抓修繕開發,致力於讓城

內的古代建築煥發出新的生機。我堅信,會昌古城牆不會從

此被湮沒,一定會繼續成為傳承歷史文脈和遊覽觀光為一體

的人文旅遊新景點。

我喜歡在古城牆上看螞蟻搬物,當年的小孩大多都有這

個愛好,因為那時小朋友玩具很少,再加上孩子的天性比較

單純,往往會一心一意的喜歡一件事並專注於其中。

那一次,我跟小夥伴捉來一條大青蟲,來到古城牆上面,

把青蟲放在一隻獨自行走的螞蟻前面,口裡有節奏地喊著:

“螞蟻崽,去報信,爺爺奶奶出來扛大神”,小螞蟻好像聽

懂了我們的喊叫,立刻停住了腳步,用觸角在大青蟲身上碰

4了碰轉身快速走去。不一會,一長串的黑螞蟻離洞而出,向

大青蟲湧去,它們用鋒利的牙齒在大青蟲身上亂咬,大青蟲

痛得直打滾,蹦起來又摔下去,一下子壓死了幾隻螞蟻。小

螞蟻毫不氣餒,也不畏懼,鼓了鼓勁再次衝上去拼命嘶咬。

幾分鐘後,大青蟲不動了,螞蟻們齊心協力把它拖到洞穴裡

去了。小夥伴們歡呼雀躍,慶賀小螞蟻取得勝利。不過那一

次我並沒有歡呼雀躍,我下意識地想起了當時正在會昌火爆

傳唱的一首歌《團結就是力量》,這不正是螞蟻精神的真實

寫照嗎?一個朦朧的意識在我的腦海裡形成:一群微不足道

的小螞蟻,為了生存竟然能戰勝比自己身體大數百倍的“龐

然大物”,靠的是什麼?除了頑強拼搏那就是團結協作了。

事有湊巧,沒過多久我讀四年級了。有一天,國文老師佈置

我們寫一篇觀察日記,這次我一改以往寫作文時因找不到

“靈感”而無從下筆的煩惱,很快就以《團結就是力量》為

題,寫下了我對“螞蟻搬物”的觀察,並且平生第一次在作

文中寫了我對生活的感悟。作文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說我

觀察細緻,感悟深刻,並作為範文在班上朗讀了。想不到一

次不經意的玩樂,竟然會有這樣的效果,我開始嚐到了寫作

文的甜頭,也開始悟到了寫作文的訣竅。此後幾年,在老師

的精心培育下,我的作文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記得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只須一件事足以影響人的

一生”。此話一點不假,這次的寫作經歷事情雖小,對我的

5影響卻是非常的深遠,確實影響了我的一生。後來,我長大

了,自己也當上了中學的語文老師,面對我的學生在寫作文

時同樣因為找不到靈感而無從下筆的時候,我總會用我自已

小時候的這次寫作來啟發他們。我告訴我的學生,所謂的“靈

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困坐在教室裡苦思冥想想

出來的,它源自於生活,源自於對自然界事物的感受,只要

細心觀察,認真捕捉,大膽想象,不用刻意尋找,“靈感”

自然就會來到你的身邊,正像杜甫詩句中說的那樣“隨風潛

入夜,潤物細無聲”。同學們聽後閃爍著靈慧的眼神,連連

點頭。多年來,我在中學語文教學崗位上不斷學習,不斷探

索,尤其是在作文教學方面更是勉力前行。我們組建了寫作

興趣小組,定期進行各項活動;創辦了《新芽》校報,為全

校師生提供寫作平臺;我們倡導語文老師寫“下水作文”,

要求老師跟學生同寫一篇文章,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共同

進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從教生涯中,我所教過的學

生常常有作文在各類學習報刊上發表,參加省、地、市組織

的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等活動,都能獲得好成績好名次,我

自己也因此多次榮獲“優秀輔導教師”的光榮稱號。我感謝

古城牆,感謝大自然,我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項成績的取得,

都歸功於古城牆和大自然。我是在會昌古城牆上呼吸著大自

然的新鮮氧氣,吮吸著大自然的天地靈氣逐漸成長起來的。

在我的一生中,對我有影響的事很多,對我有影響的人

6更是數不勝數,但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要數母親。母親很漂

亮,她能歌善舞,又會彈古琴,經常參加縣裡舉辦的文藝匯

演都有出色表現。我不止一次看過母親在舞臺上的表演,她

的古箏獨奏《漁舟唱晚》和蘇聯經典歌曲獨唱《紅莓花兒開》,

在我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母親還會唱會昌山歌和贛南採茶

戲。正是在母親的影響下,我很小就愛上了音樂戲曲。有一

天下午放學回家,一陣異常優美的歌唱聲從屋子裡傳出,原

來是母親在演唱,還請來一位琴師為她伴奏。我驚呆了,那

異樣的旋律和特別的音色都是我從未聽到過的,尤其是那悠

揚、清脆、婉轉、流暢的伴奏音樂,更有一種無法抗拒的魅

力,令人如痴如醉,耳目一新。母親見我進來,停止了演唱。

我問母親唱的是什麼,這麼好聽?母親笑著告訴我這是她最

近從朋友那裡學來的,唱的是梅蘭芳的京劇《霸王別姬》中

的那段[南梆子]。“梅蘭芳”?我第一次聽到梅蘭芳的名字,

第一次聽到京劇這個名詞,第一次聽母親唱的京劇,深深的

被優美的京劇聲腔吸引住了,心中如喝了玉液瓊漿似的甜

美。此後,我跟母親一起學唱這段膾炙人口的京劇名段[南

梆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很快我就唱得有模有樣了。

母親告訴我,[南梆子]是梅蘭芳先生從梆子腔中移植過來

的,現在已成為京劇的傳統曲調了。梅蘭芳很多戲裡都有[南

梆子],但劇情各異,在運用上靈活多變。像《霸王別姬》

裡的這段[南梆子]表現的是楚漢相爭時期楚霸王項羽被劉

7邦圍困垓下,身處四面楚歌的逆境,跟隨項羽東征西討,戎

馬倥傯大半生的愛妃虞姬面對難於逆轉的敗局時,產生的一

種悲涼悽楚的情緒。當我們唱到:“看大王在帳中和衣而臥,

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時,首先就要想到荒漠的古戰

場,悲涼的秋月和虞美人獨步月下憂傷惆悵的心情。演唱者

只有準確把握住這些,才能以聲傳情,把人物唱得有聲有色。

聽了母親的一席話,感受到京劇的博大精深,梅派藝術已深

深扎進了我的心窩裡。課餘時間,一有空就跟著母親學京劇,

上學路上唱,放學回家也唱,慢慢的就能跟上京胡過門了。

會昌古城牆南大門的上方,有一座高高聳立的城樓,叫

鼓樓。鼓樓是古代放置巨鼓的地方,專門給報更的人用來擊

鼓報警,或按時敲鼓報時辰的建築。古時候通信工具落後,

一旦發現火情、匪情或盜賊,巡更人就用擊鼓的方式告之城

裡的人。到了近代,巡更制度被取消,鼓樓失去作用閒置著,

巨鼓也不知去向。有一天我到鼓樓玩耍,發現原先放鼓的地

方有一個小小的平臺,略高出地面半尺左右,近似演出的小

舞臺。我靈機一動,第二天放學後,約上幾個同樣愛音樂愛

戲曲的小夥伴來到鼓樓,我們在平臺上吹拉彈唱,盡顯各自

的才藝。我剛學會的京劇《霸王別姬》唱段自然也得到了盡

情發揮。幾天後,我斗膽把為母親伴奏的琴師也請到了鼓樓

為我伴奏,沒想到琴師很爽快就答應了。當那鏗鏘悅耳的京

胡過門響起時,空氣彷彿都凝滯了,令人迴腸蕩氣。我有生

8以來第一次在京胡伴奏中感悟著京劇藝術的神韻之美。剛開

始的時候只有我們幾個人,不久,慕名到鼓樓來獻藝的孩子

越來越多,節目也越發豐富多彩,引得在古城牆上玩耍的大

人小孩紛紛湧來觀看,一時間,鼓樓里人滿為患,熱鬧非凡。

時間一長,甚至有人把鼓樓稱之為會昌的“少年藝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要說“少年藝

校”,其實一點都不過分。別看一座不起眼的舊鼓樓,一群

平均年齡還不足十歲的孩子,其間藏龍臥虎,還真有幾個“高

手”人才,跟真正藝校的學生相比,一點都不比他們遜色。

素有“神童”美譽的王子剛當年才九歲,卻拉得一手好

胡琴,他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曾到過贛州參加贛南少兒

文藝調演。那天,他在鼓樓再次拉響這首二胡獨奏名曲,那

柔中帶剛的旋律,哀婉時如泣如訴,猿聲鶴唳,高亢時聲如

裂帛,慷慨激昂。再加上幾位女孩柔情似水的伴舞,將人引

入夜深人闌、家清月冷的淒涼意境。演奏者全身心投入,早

已是淚流雙頰。聽眾屏息靜氣,有的雙手抱胸,有的勾肩搭

背,神情凝重而專注,沉浸在琴聲中,被琴音所陶醉。王子

剛的父親是文化部門的幹部,他五歲開始學習拉二胡,經過

幾年的勤學苦練,演奏技法日臻成熟。還有一位姓梁的女孩,

也是九歲,可惜想不起名字了,她擅長吹簫。那天,只見她

身穿白衣素裙,手捧玉簫輕輕貼近嘴唇,一曲《平湖秋月》

猶如一股山澗清泉從幽谷中蜿蜒瀉出,緩緩流淌。那綺麗嫵

9媚,清新灑脫的天籟之音,就是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江

南風情畫卷,沁人肺腑,醉人心田。聽眾不敢發出半點聲響,

生怕攪亂了場上氣氛。那年我也是九歲,聽過不少的音樂歌

曲,就是沒有聽過這麼優美的吹奏。我跟大家一起,靜靜的

品味著,享受著,神牽夢繞般地跟隨著竹簫的旋律在美麗的

大江南神遊。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琴聲、簫聲、

演唱聲從鼓樓陣陣飄出,彌散在空氣中,傳向古城牆四面八

方。一座沉睡多年的舊鼓樓瞬間活躍了起來,就像半空中仙

樂飄渺的蓬萊樓閣,一時間,在會昌被傳為佳話。

當年縣劇團的幾位老演員聽了我們的故事後十分激動,

主動到鼓樓來指導我們,做我們的義務輔導員,傳授給我們

許多的音樂戲曲知識。我的贛南採茶戲《睄妹子》就是在鼓

樓學會的,不久,我又學會了拉京胡。

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有點遺憾,要是當年在會昌真的辦了

個“少年藝校”,我們這群小藝迷恐怕還真的有人會成為“會

昌的驕傲”。

提起“菩薩出街”會昌人沒有不知道的,我對“菩薩出

街”更是情有獨鍾。

“菩薩出街”又稱“賴公廟會”,是會昌歷史上規模最

大,人氣最旺的祭神活動,也是會昌獨有的客家民俗節日,

相傳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菩薩出街”通常都是每年農

10歷七月初五日開始舉辦,七月初八結束。七月初六“賴公菩

薩”生日那天最熱鬧,虔誠的信徒們在震天的鞭炮和鼓樂聲

中,恭敬地將供奉在翠竹祠的“賴公菩薩”披紅掛綠,由十

二人大轎抬出祠廟,在萬眾簇擁下,沿縣城的大街小巷巡遊,

接受民眾祭拜。“菩薩”前面有龐大的儀仗隊,包括各色旗

子,神牌、大涼傘、吹鼓手和“馬腳”等作先導。緊跟其後

的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裝故事等各種客家民

俗表演隊隨同出行。隊伍長達數百米,人山人海,浩浩蕩蕩。

“菩薩”所到之處各家各戶都燃香燭、放鞭炮、上供品迎接

“菩薩”,祭祀祈福。遊街歷時數小時,結束後再把“賴公

菩薩”抬回翠竹祠,迴歸神位。接下來的幾天就是廟會,人

們可以在這裡欣賞到各種民俗文化雜技表演,還可以品嚐到

客家風味小吃。

我十歲那年,會昌城裡舉辦了一次解放後規模最大的

“菩薩出街”活動,主辦單位在我們小藝迷中選拔人員去“裝

故事”,四臺故事全由我們包攬了。這四臺故事分別是《白

蛇傳》《牛郎織女》《常娥奔月》和《八仙飄海》。我和一

位女孩被分在《白蛇傳》裡,分別扮上許仙和白娘子,被簇

擁著坐上一個平板花臺,由八個人抬著,在浩浩蕩蕩的人海

裡沿街遊行。

我第一次化上戲裝,第一次穿上戲服,得意之情溢於言

表,從此以後,我對音樂戲曲越來越痴迷,對會昌古城牆的

11感情也與日俱增。

據說中國是世界上修築城牆最早最多的國家,有 6000

多年的歷史,幾乎所有的縣城都修築過城牆,但是由於種種

原因,到解放初期能比較完整保存下來的卻為數不多,像會

昌這樣不但城牆保存完好,就連城牆上的炮樓、鼓樓、城垛、

城門也都完整無缺的縣城在全省仍至全國都是罕見的。記得

當時的會昌人每天都要從城門進進出出,城門口上兩扇黑洞

洞的大鐵門就像一對威武的將軍,日夜守護著會昌城。

會昌城牆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 1131—1162 年)距

今已 800 多年曆史,是一處防禦建築,兼軍事防備和防洪兩

大功能,歷史上曾抵禦過多次洪水襲擊,跟贛州古城牆一樣

是當時我國南方為數不多的宋代城牆。

長大後我結婚生子了,有一年我和愛人帶著十歲的兒子

曾去過南京,遊覽過南京的明城牆,其規模和修繕都遠遠超

出會昌古城牆。愛人和兒子玩得非常開心,但我卻無法產生

激情,因為這是一種時尚潮流,是旅遊消費,是工作之餘或

節假日的消遣,是無法跟兒時的童心童趣相提並論的。看著

兒子開心的樣子,想起我自已十歲時的情景,反倒加深了我

對會昌的思念之情。我知道,會昌古城牆在我心裡早已留下

深深的烙印,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

有一年我看了電影《從奴隸到將軍》, 其中有一段描

寫北伐軍攻城的鏡頭,我誤把畫面中的城牆認為是會昌的古

12城牆,激動得差點喊了出來,後來經多方打聽才知道該電影

不是在會昌拍攝的,心裡直埋怨導演為什麼不在會昌選址拍

攝呢?為此我足足懊喪了好幾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