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復工復產要精準幫扶-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4月9日,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達97.2%,比2月底提高18.9個百分點,表明隨著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企業生產秩序正在加速恢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許多企業因此被迫按下“暫停鍵”。2月中下旬以來,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工作,不斷取得積極進展。其實,抓好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二者並不衝突。只有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能為復工復產創造有利環境;只有有效推進復工復產,才能為疫情防控提供更有力的物資保障。因此,必須繼續堅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不誤”。

  需要注意的是,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各地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不僅要“扶上馬”,幫助企業儘快復工復產;更要“送一程”,助其儘快恢復正常生產水平,力爭早日實現達產。

  從數據上看,今年一季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67.3%,比上年同期下降8.6個百分點。截至4月9日,在已開工的規上工業企業中,只有一半企業生產水平超過正常水平的80%,八成企業生產超過正常水平的50%。這說明,雖然許多企業已經復工復產,但生產水平距離全面恢復仍有差距。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企業雖然已經復工,但工人並沒有完全到崗,而且受疫情防控影響,企業“招工難”問題進一步凸顯。有些企業雖然工人到崗了,但上下游企業復工復產進程不一,或由於海外市場受到疫情影響,導致企業生產訂單不足。有些企業手中有訂單,但上游原材料等要素供給跟不上,無法開足馬力生產。還有一些企業受市場需求相對疲弱影響,生產節奏也未能全面恢復到正常水平等。

  可以說,企業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既有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嚴峻的因素,也有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既有國內疫情防控帶來的影響,也有市場需求疲軟等因素帶來的壓力。這些內外部的複雜因素,將給企業復產達產帶來不小壓力,特別是一些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面臨著更多困難。

  穩住了企業,才能穩住就業,才能穩住經濟,保證經濟社會平穩運行。下一階段,各地各部門仍應繼續加大企業幫扶力度,紮實做好各項工作,特別是要從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著手,加強上下游、產供銷對接,優化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打通人流、物流堵點,穩步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提高要素供給效率,使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更加暢通。

  要對廣大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實行精準幫扶,協調解決職工返崗、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防控物資保障等難題。加快落實各項幫扶政策,加快推進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和房屋租金,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和製造業信貸投放,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幫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

  此外,既要有序推動外貿龍頭企業復工復產,引導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支持跨境電商等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也要積極擴大內需,引導穩定傳統大宗消費,培育拓展線上消費,鼓勵支持便民利民的新消費,滿足消費升級需要,進一步釋放國內消費需求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林火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