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我们知道,由于古代的科技并不发达,人们对于大地和天空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因此当时的人们只能通过目测,推测天地的形状。

中国人一开始靠目测,观察天地得到了天圆地方之说。一般认为“天圆地方”的最早文字记载出处是《礼记》,为曾子叙述孔子之语,可见自古中国人一直都相信这种假说。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到了东汉时期出现了浑天说。代表人物之一是张衡,他在《浑天仪注》写道:“浑天如鸡子。地如蛋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但是同时他却认为天内充满了水,天靠气支撑着,地则浮在水面上。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很多人误以为张衡已经认识到大地是圆形的,但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图解天文学史》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学术专著《中国古代天文学思想》都曾提及,浑天说并没有明确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

后者甚至详细地把张衡以及所有浑天学派的文字记载详细地列出,并逐一做出了具体的考证,给出了一幅浑天说对天地结构描述的示意图。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图 张衡浑天说示意图

图中可见,大地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个半球形,水面上的部分是平的,水面下的部分是个半球形,日月星辰绕着大地旋转,日月星辰时而挂在天上,时而落入水下。

因此浑天说并不十分完美,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

而人类第一次科学地证明地球是圆的,是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组织的环球航行。等到中国人普遍知道地球是圆形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到了明末清初之时了,这也要归功于一个外国人,他就是“西学东渐”的第一人利玛窦。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然而神奇的是,早在明清时期数百年前宋朝出现的一本道家修真古籍当中,就明明确确的指出了地球是球形,古籍中没有按照张衡的说法认为大地浮在水面上,而且这本书还进一步说明了昼夜和四季的形成的原因。只不过这本书由于很少有人读到,所以里面的学说也没有被世人广泛接受。

那么这本道家古籍究竟是什么书呢?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钟吕传道集》,里面讲的内容是吕洞宾和他的师父钟离权,关于修道成仙的一些对话问答。

这本书又名《修真传道论》或《钟吕传道记》。最早由五代华阳真人施肩吾整理。全书以钟离权与吕洞宾师徒问答的形式,论述内丹术要义,共分18卷。

这本书的最早的版本始于宋代之前,但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错误。宋代的王庭珪是于史有记载的第一个对《钟吕传道集》做整理的人,他校正了流传版本中的错误之处,对这本书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那么究竟这本书中,是如何说明地球是一个圆球形的呢?

下面便是《钟吕传道集》中的一段原文:

论日月第四

吕祖(吕洞宾)曰:(太阳)东西出没,以分昼夜,何也?

钟祖(钟离权)曰:混沌初分,玄黄定位。天地之状,其形如卵。六合于中,其圆如球。日月出没,运行于一天之上、一地之下。上下东西,周行如轮。凡日东出而西未没为昼,西没而东未出为夜,此日之出没以分昼夜也。若月之出没,不同于日……

在这本书第四卷《论日月》篇中,吕洞宾向他的师父钟离权问起了昼夜形成的原因,钟离权在回答他的问题的时候,明确的说明了地球是圆的,并说天地之状,其形如卵,大地(六合)处在其中,其圆如球。

同时钟离权还说太阳和月亮是绕着地球转动的,所以才产生了昼夜更替。这种说法,虽然仍属于地心说,不是日心说,但是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了。

一本道家古籍记载地球是圆球形

至于这本书,到底是吕洞宾和钟离权本人的对话整理,还是宋朝以前的古人托名而著,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的先人至少在宋朝以前,就知道地球是一个球形,而且有了太阳和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地心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