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張三丰是明朝著名的道士,在他年幼的時候,曾經讀過許多儒家的書籍,因此他對於儒學也有一定研究,在他的語錄《水石閒談》中,有許多講是關於讀書做人修身養性的道理。

今天小編便從《水石閒談》當中,選出一些有關的文段來供大家欣賞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1、關於讀書

張子曰:世人謂讀書十年,養氣十年。他把讀書、養氣分為兩節事件,便不是聖賢學問。夫讀書所以研理,養氣所以煉性,性理功夫就在讀書、養氣並行不悖之中。宣聖雲:『學而時習之』。此便足研煉性理純一不已處。

在這段話中,張三丰認為,讀書和養氣是讀書人要做的兩件事,讀書以明理,養氣以煉性,二者可以並行不悖。

張子曰:一日無孔孟之學,天下無好人;一日無莊老之學,英雄無退步。

張三丰認為,學好了孔孟之學,可以成為一個好人,而學會了老莊之學,則可以給英雄留一條退路。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2、關於功名

張子曰:道人願士子早完功名之願,盡乎人事,即時撒手。人能功成勇退,便為得時。所患者溺入功名場中,戀戀不休,則愚人也。

張子曰:功名無大小,總要及時進退。何以能知其時?凡於功名中平心一想,曰吾之功名不過止於是也,即止之,便可得其時也。抑或有不盡頭處,然寧不及,毋求太過。淮陰侯不如子房公,元微之不如白香山,皆其求盡之心蔽之也。向使子房、香山亦有求進之心,則子房固不難再列臺輔,香山亦可轉升宰相,然安知其終不與淮陰、微之同一鮮終而已哉?故知進退者,乃能稱為哲人。

這兩段文字講的都是張三丰關於功名的看法。張三丰認為,讀書人在取得功名之後,應當激流勇退,才能稱得上是哲人。如果貪圖功名利祿、榮華富貴,恐怕日後會給自己帶來不幸,這是不明智的表現。

他還舉了兩個例子加以說明:漢代淮陰侯韓信貪求富貴,最終難免殺身之禍,不如留侯張良功成身退,得以壽終正寢。唐朝元稹貪求功名,導致婚姻不幸,比不上白居易看淡功名,明哲保身。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3、關於隱士

張子曰:陶淵明北窗高臥,自謂羲皇上人。此便足他清風峻節,守志前朝氣象,特其出語高超,而人不覺耳。

張三丰認為陶淵明隱居不仕,是高風亮節、忠於前朝的表現,只是人們沒有覺察罷了。

張子謂山中隱者曰:人在山中稱隱,須要知山林之樂。夫山林之樂,又不在乎山林也,在有以樂乎山林者,而後山林助其樂。與山林相安於空空靜靜、幽幽雅雅、淡淡恬恬之中,此之謂能樂山林之樂者也。

張三丰對於隱居在山中的人說,在山中隱居要懂得山林之樂。而山林之樂的原因不在於山林本身,而是來自於隱居者空靜、優雅、恬淡的心境,只有有了這種心境,才能享受山林之樂。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4、關於忠孝

張子曰:人慾盡忠孝,立大節,必先要清心養氣。若無眞心眞氣。必不能盡忠孝、立大節也。蓋忠孝者本乎眞心,大節者原乎眞氣。欲得眞心眞氣,又當以靜為主,乃能存得起眞心,養得起眞氣。

張三丰認為,人的忠孝和氣節,源自於真心和真氣,因此,只有靜下心來清心養氣才是忠孝和氣節的根本。

張子曰:人當親在,須要及時盡孝為佳,否則親容一去,因時追感,傷情有不可言者。今日當秋山林中,有守制者聽吾道來:『又是秋商路滿林,碧雲天外望親心。黃蘆白草霜中老,淚灑泉臺幾尺深!』試誦此詩,能弗慘然。

張三丰認為,父母雙親在的時候,要及時盡孝,莫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後悔莫及。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張子曰: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當其一心不動,一志不分,浩然之氣立其中而生其正,任他刀鋸鼎鑊,都視為妖魔試我,毫不動搖,我只收留義氣,聚而不散,凝而至堅。火候至此,則英雄之光氣亙萬年而不滅也。仙家入室臨爐,就要有此手段。

張三丰認為,自古忠貞節烈在殺身成仁的時候,浩然之氣存於心中,聚而不散,類似於修道中的七返還丹景象,英雄光氣萬年不滅,可以成神成聖。

5、關於修身養性

張子謂卓庵曰:保身以安心養腎為主,心能安則離火不外熒,腎能養則坎水不外漰。火不外熒,必無神搖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漰,必無精洩之患,而腎愈澄。腎澄則命火不上衝,心安則神火能下照,精神交凝,結為胎息,可以卻病,可以延年。

張三丰認為,安心養腎,是養生的主要方法。安心養腎可以使水火相濟,精神交寧,符合丹道的原理。形成胎息之後,可以祛病延年。

《水石閒談》欣賞之二——張三丰的處世哲學

張子曰:涵養中有大學問,和平處有眞性情。諸子須要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則心修愈靜,性大愈純。

張子曰:人當靜養身體,素位而行,隨遇而安,則心性和平,神氣沖淡。

在這兩段中,張三丰講了涵養的重要性,人應當有素位而行,隨遇而安的品質,才能做到心平氣和,神氣沖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