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冬霞:霸州高步瀛的社会交游初探(下)

三、国文学社——与文献学家的交游‍

(一)国文学会

国文学会由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教师组成,全称为“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根据教育改革需要,为加强学科建设,陆续设立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等学科,先后创办《数理杂志》《教育丛刊》《国文学会丛刊》等学会或刊物。《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载:“在一九二二年出版的《国文学会丛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刊登的‘国文学会’的‘会员录’中,有十六位教师,他们是:朱希祖、汪怡、沈兼士、吴梅、吴虞、周树人、高步瀛、马裕藻、陈汉章、章嵌、单不庵、杨树达、刘文典、刘毓盘、黎锦熙、钱玄同。不久,王易、沈尹默、徐祖正、张凤举等几名教师也加入了‘国文学会’,这也就是那时北京高师国文部的教师阵容。”


穆冬霞:霸州高步瀛的社会交游初探(下)

“国文学会”的宗旨是研究文学,整理国故,讨论国文书法,会员主要是北师大国文系教职员,也有部分会员是北师大国文系的在校生和毕业生。

从民国十年(1921)应陈宝泉之邀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学,高步瀛一生与师大结下不解之缘,与师大国文系教授和学生交接甚笃,如与黎锦熙、杨树达、钱玄同、沈兼士、吴梅、周树人等人的交往屡见书端,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如高步瀛先生每有新书出版即赠送杨树达,并与杨树达通信“讨论关于《离骚注》”、“请教李善注《羽猎赋》引‘杜邺上书,三垂晏业’的源出问题”。姚高淑芳《追忆先父高步瀛先生》亦云:“当时师大教授如吴检斋(承仕)、黎劭西(锦熙)、陈援庵(垣)、余季豫(嘉锡)诸先生,均与父亲相处甚得,成为学术上的道义之交。”

(二)中国学会

民国十九年(1930)1月,中国学会成立,学会以“研究中国学术,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高步瀛先生为学会发起人之一,陈乃乾为会务部主任,姚石子为讲演部主任,胡朴安为编撰部主任 。

胡朴安先生在《整理中国学术之意见》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学会有关国学研究的观点:“我们研究中国学术,完全是研究中国整个民族……一切学术,皆为历史,故无论其学术为有价值,为无价值,或已成为过去的陈迹,或尚合于现在的环境,我们尽可不问,只须诚实的研究其真相……至于研究中国学术的方法完全从整理入手……欲发扬民族精神,使中国学术成为世界的公物,必须将中国旧有的学术加以整理、分析、综合,皆有系统之可循,世界学者各晓然中国学术的真相如是。”这一倡议,讲出了当时学人的共同心声,得到诸多学人的赞同。学会发起人共84人,高步瀛、吴梅、陈垣、袁同礼、孙人和、杨树达均在其列,其后所编《中国学会会员录》显示,会员多达261人。这些人在国学研究上有着共同的理想,在新旧思想的激荡中能够廓清干扰,为整理国学、研究国学做出了巨大贡献,高步瀛无疑是其中尤为出色者,他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笺注,躬耕不辍,著作等身。


穆冬霞:霸州高步瀛的社会交游初探(下)

(三)思误社

民国十一年(1922)5月,吴承仕首倡成立思误社,由吴承仕、尹炎武、朱师辙、程炎震、洪汝闿、邵瑞彭、杨树达、孙人和8人在北京的歙县会馆结成,社团每两周会集一次,主要是校订古书,以养成学术风气。后更名为“思辨社”,高步瀛先生与陈垣、陈世宜、席启、邵章、徐鸿宝、孟森、黄节、伦明、谭祖任、张尔田等陆续加入该社。

“思误社”取名于我国北朝北齐学者邢子才“日思误书,更是一适”一语,意为从校书中发现讹误,是很适心的事情,正合社团学者们“校订古书,以养成学术风气”的初衷。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载:“五月,思误社(后改‘思辨’)假歙县馆为第一次会集。晤歙县吴检斋(承仕)、程笃原(炎震)、洪泽成(汝闿)、盐城孙蜀丞(人和)。吴为太炎先生弟子,著有《经籍旧音》。程著《世说新语注》。洪能填词。孙为次公弟子,北大法科学生。四君外为邵次公、朱少滨、尹石公及余,凡八人。以后两周一集。后来陈援庵(垣)、高阆仙(步瀛)、陈匪石(世宜)、席鲁思(启炯)、邵伯絅(章)、徐森玉(鸿宝)诸君。”杨树达所列诸学者均为著名的文献学家,高步瀛位列其中,可见其学术地位。

四、小结

高步瀛生活在清末民初,是在旧式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学者。他学习刻苦,记忆力惊人,能背诵很多文章,又写得一手好骈文,在求学时期已建立起深厚的学术素养。高步瀛爱古、好古,学问博洽,出入诗钟、谜社,屡屡夺得花魁,袁嘉谷评曰:“霸州高阆仙同年,渊雅才也。助余编译图书局,于小学国文两书,良工心苦。暇谈国学,大至群经,小至诗钟,罔弗角逐。”高步瀛一生主要从事古文典籍的整理与笺注工作,其参加的诗钟、谜社及国文类社团,正体现了其在古典文学、文献方面的优长,可以说是他兴趣爱好的直接反映。


穆冬霞:霸州高步瀛的社会交游初探(下)

在文化、文学集社中,高步瀛不仅积极参与者,而且是多个社团的组织者与发起人,在稊园社、射虎社、隐秀社、丁香会、赏音社、国歌研究会、国文学会、中国学会、思辨社等社团中,高先生均是发起人。在社团活动中,他起着组织、联络、带动等重要作用,展现了其在社团活动中积极活跃的一面,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其具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学术素养。通过考察高步瀛参加的文化、教育、国文等各类社团,以及其与社会名流、名士、学界同仁的密切交往,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其学问博洽的个人形象及在文化学术界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声誉。‍

(作者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教师,本文原刊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京畿学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