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導語

“風載書聲出藕花”的蘇州是無數文人雅士的心之所向,蘇州評彈在江南之地更是傳播悠遠,彈詞則更為評彈之精粹,將吳儂軟語的細膩柔婉,精緻典雅發揮到極致,形成了流派紛呈的藝術局面

鮮衣怒馬少年郎的心中有著古來文人的共同追求——高中榜首,月光灑在少年的身上,評彈婉轉,將古時的愛恨與追求,唱在彈詞中。

明清時代的彈詞裡擁有著古人獨特的浪漫,才子佳人可為佳話,也可為人嘆息。科舉文化中對功與名的追求,使彈詞的意蘊更加深遠。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蘇州評彈藝術家

“東方賦格”蘇州評彈的起源

1. 吳儂軟語中的詩情雅韻

想要更好的感受蘇州評彈中的科舉文化,我們要先追溯評彈的歷史發展,蘇州評彈是現代人心中的古典說唱,如今也被稱作評彈,說書,南詞。誕生於“雲氣生鴻雁”的蘇州,伴著水波婉轉在江南各地。分為評話和彈詞兩種形式,於明末清初初步形成,成型於清中期。既誕生於蘇州,蘇州則是這門藝術最活躍的地區。

評彈的藝術手段被前輩歸納為:“說、噱、彈、唱”,“理、味、趣、細 、奇”,是評彈的最高境界,能讓聽眾感受到評彈的多元戲劇性、文學性和音樂性。農耕文明時代的彈詞不僅僅是沉寂在宣紙上的一個個字符,被藝人彈唱出來之時便有了生命。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2.當科舉文化與評彈碰撞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快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對精神享受的追求提高,喜愛品茗的他們若是能在茶館中聽到符合自己心境的評彈自是喜不自勝。那樣一個相對富裕安定的年代,身處秀麗的江南,他們的追求,不過是一份功名,在仕途上大展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江南人才濟濟,想成為人中龍鳳必定是一項難事,不僅讀書人想追求一份功名,在崇尚文化的年代,每一個平民都在嚮往著有一位與自己有關係的人科舉高中,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命運。

在科舉至上的時代,人民生活中的大眾文化到處都是它的身影。評彈藝術家不甘落後,爭取讓自己筆下的故事滿足平民百姓,讀書人的美好憧憬。彈詞能夠讓百姓產生共鳴,喜聞樂見是從藝之人的追求。於是在科舉文化和評彈文化的碰撞下,二者不可避免地融合,出現了意料之中現象——彈詞之中,盡顯科舉文化。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如今仍然流傳的蘇州評彈

餘音嫋嫋,科舉心態一覽無遺

明清之前的唐朝時期三教合一,兼容幷蓄,魏晉時期崇尚個性解放的精神也由於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已經被壓榨的不剩多少了,理學盛行,在越來越成熟的封建社會面前,社會地位分化的更為明顯,底層人物想要翻身就要靠科舉制度,連中三元寥寥無幾的幾人會在歷史上千古留名。

明代崇尚文化也可以從宦官掌權看出一二,宦官掌權的前提是他們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此時的宦官史無前例的在皇帝的詔令下學會了讀書寫字,如果單單是嚮往文化與文明,人們的心態也就不會被詬病,可一些不是真正愛好文學的平民百姓心態逐漸轉化成單一的貪求--功名決定了他們看待其他人的態度,從彈詞中則可以窺探到此時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有考取成功的科舉之人回訪故人之時故人的醜陋嘴臉:

“唸書人不問你功名事,欲問功名問何人。不是功名兩個字,哪能夠伸冤雪恨振門庭。不是功名兩個字,哪能夠顯揚父母蔭兒孫。……你不為功? 不為名?當初何必讀經綸?”上文是陳翠娥生氣之時說出的話,在《珍珠塔》中,方卿隱瞞已中狀元的事實,假扮道士來到陳家,藉此奚落當年羞辱他的姑母,不僅姑父陳廉大罵方卿“經書不讀習下流。” 陳翠娥生氣之時說出的話,這幾句彈詞讓聽眾們感受到了市民階層的市儈,也看到了市民的心理活動,讀書是為了光耀門楣,提高社會地位。棄了求取功名的路,竟然成為“下流”。

也有妻子規勸單傳一脈的丈夫走上她心目中的正途:

《玉蜻蜓》中金張氏規勸丈夫金貴升專心科舉時說道:“香菸一脈單傳你,理應鐘鼎簪纓炳國華。勸君及早回頭轉,中道回車未晚耶。 ”

《描金鳳》中老僕陳榮年過老邁也依然堅持在艱難的條件下供養小主人徐惠蘭讀書科舉,而不是讓徐惠蘭改務他業,所求也只是“只願大爺勤把書來讀,仍舊風光司寇門”而已。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水墨江南聽評彈

這幾本評彈著本皆在明清之際廣為流傳,涉及到了科舉制下人際世態的各種模樣,可見科舉制度對彈詞內容創作影響非同小可,當彈唱之人將唱詞唱到觀眾心中之時,科舉文化與評彈的存在意義是相互的,彈詞起到了傳播科舉制度重要性的作用,倡導世人一心向學,來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明清時代科舉文化對百姓生活的巨大影響,科舉的威力可想而知。

才子佳人,究竟是佳話還是妄念

江南水鄉,瀰漫著歲月靜好的氣息,優雅端莊,德才兼備的江南女子在歷史上留下了一段段金玉良緣的佳話,也有一些愁斷心腸的愛恨交織。明清時期的評彈藝術家們將他們留在了戲中,讓後人一直品味著。為了統治的安定,一些才子就算考取了功名,在做官的時候也要背井離鄉到一個不可能對政治產生威脅的地方,留在水鄉中的女子將愁苦萬分。也有一些狀元郎剛考取功名就被京城權貴爭搶成為自己的乘龍快婿之說,彈詞中的故事將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收入囊中。

才子佳人的緣分有千萬種,《白蛇傳》中書生許仙和白素貞虐戀情深“我是暮暮朝朝忘不了你白素貞。 官人言太重, 為妻心不寧,夫妻原一體,何分奴與君,哪有夫婦之間論什麼恩。如水流年須珍惜,莫教誤了少年身。”《西廂記》中鶯鶯撫琴牽動人心“香蓮碧水動風涼,水動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動水,涼風動水碧蓮香。”情思入腸,百轉千回。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佳話傳來傳去,彈詞中的故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才子與佳人往往一見鍾情,但由於門第差異或是社會地位差距的懸殊,他們的愛情大都會被父母阻礙,這時候的才子將會傾盡自己畢生所學,參加科舉,一舉成名,抱得美人歸。如果沒有科舉這一階梯,才子可能空具才華而無人賞識最後落得窮困潦倒或遭奸人陷害,悲慘去世。

那麼現實中的才子佳人命運走向又是如何呢?

明清兩代民間婚姻仍堅持傳統的“門當戶對”的婚配觀念,功名是一個未來有前途的年輕人的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你獲取了功名,你可能既獲得佳人,還會擁有更高門第的入場券,《玉蜻蜓》中張家權勢極盛,當家人張國勳曾任吏部尚書,張國勳卻為獨女擇婿金貴升,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金貴升聰敏早慧,十三歲就考中秀才,可見前途遠大。張國勳一句“我膝下無兒單此女,指望沾你金門將來戴鳳冠” 體現了張家想要自己的門第通過未來很可能科舉成功的金貴升來延續自家門第的榮耀和光芒。

站在古時女子的立場上,擇一良人居一良城,這已經一生中美好的夙願了,明清時期家世尚可的女子本就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一些才女吟詩作對不在話下,如果所託之人是一位德才兼備的才子,可稱得上一份良緣,佳人與一位在才能上和自己有心靈溝通的男子共度一生,才子追求的窈窕淑女能夠陪伴在側,追求政治理想,不失為一樁美談。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江南地區的社會文化造就了彈詞佳話

明清之際,江南風光,山高水長。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手工業發展,小農經濟生機勃勃,帝國的齒輪還在慢速旋轉著,社會階層的流動在這個大機器內緩緩地進行,而階層流動的紐帶則是科舉制度,眉目舒朗的士人們通過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獲得“一朝看遍長安花”功成名就的喜悅。

首先在那個封建君主專制的時代,這份階層跨越能獲得的不僅是功與名,還可以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衣食無憂,餘生安穩。遠離沉重的賦稅,一朝“翻身”的教育觀念就這樣深入人心。經濟重心南移之後的文化中心南移也就這樣完成,手工業的繁榮帶來造紙術的發展,書籍不再是稀缺資源,意味著文人們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求學之路也變得方便許多,這點從江南地區中舉士人數量的顯著上升可以看出。求學風氣,嚮往仕途的觀念促進了科舉文化在百姓身邊生根發芽。

蘇州評彈中的功與名:科舉文化為何盛行於明清蘇州彈詞中

其次也有明清上層統治者對社會輿論的控制因素,蘇州評彈作為江南地區家喻戶曉雅俗共享的大眾文化,既可以豐富民眾的生活,更可以給民眾傳遞維護科舉制度,重視文化的風氣,進而鞏固統治,文人在閒時進行創作的同時,既可以滿足自己的幻想和期待,同時也提高了彈詞蘊含的文化素養,又可以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文化素養,得到了明清時期民眾的支持。科舉的文化魅力就這樣傳達到了大眾的價值觀念中,形成了普遍的社會認同。上至士紳階層,下至平民百姓,這樣一種江南的文化觀念中,繼續將科舉文化融入到評彈的創作中。

結語

蘇州評彈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在向我們訴說著它的歷史文化內涵,才子佳人,科舉文化就這樣倒映在了彈詞之中,穿越百年來到了我們面前。佳人亭亭玉立在琵琶旁,和著書生一腔熱血,笑若朗月入懷。帶著歷史價值的大眾評彈又多了一分魅力,在聆聽優美的吳儂軟語之時,我們也可以仔細賞讀彈詞中的文化觀念。文采飛揚,又感人至深。用更深刻的目光看待藝術的文化價值,彈詞中的才子佳人,才能真正走入我們的心中。

參考文獻:

1. 《珍珠塔》

2.《“女主內”的彈性空間:從金張氏“女掌男權”看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女性家庭地位的變化》

3.《明代進士的地理分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