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不叩門是一項好傳統

每一個行業都有每一個行業的傳統,醫療行業也不例外。“醫不叩門”是醫療界的一項傳統,是醫者三大戒律之一,自古有之。


醫者叩門,本意是敲門,醫者沒有收到患者的邀請而主動上門、敲患者的家門。在此語境,一般把“叩門”作擴張解釋,理解為主動上門診治。“醫不叩門”是指在患者未作出就診的意思表示之前,醫者不應主動為患者診病治療。


醫不叩門,反映了啟動診療活動的非主動模式。如果沒有患者的啟動,診療活動不能開展。醫者不應主動開啟對某一患者的診療活動。


患者要啟動診療活動,可以使用語言作出表示。例如,患者對醫生說:“我要看病”,或“請為我開藥”,或“我頭痛”,等等。患者也可以僅用動作作出表示。例如,患者掛號,或向醫生遞上病歷,或走進診室坐到就診椅上,等等。


醫不叩門有一個例外。如果患者病情緊急確有儘快就診的必要,卻因為沒有發現醫者,或者因病重不能向醫者發出求醫信號,那麼,醫者應主動開啟診療活動為宜。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救人解難,救人扶傷,是醫者的本分。


為什麼醫學界堅持“醫不叩門”呢?這項傳統的形成,可能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醫不叩門是為了尊重患者的隱私。疾病是患者的隱私,尤其是不常見的、難治的嚴重疾病。即使醫者通過望、聞已診出了患者的病,在患者沒有就醫的表示之前,也不應指出患者患病。患者可能不願意他人知道他患病。尊重患者的意願,明知而裝未察,也是醫者之德。


其次,醫不叩門是為了避免造成患者心理傷害。患者如果明知自己患病應醫治而不就醫,可能是有其難言之隱,例如可能是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就醫,或不願意面對重病而逃避,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醫者主動提出為患者醫治,等於變相強迫患者面對其不願面對之事,很可能造成患者的心理傷害。


再次,醫不叩門可以避免給患者增加煩惱和尷尬。不少人有受到售房、貸款的推銷電話騷擾。如果經常受到醫療電話的騷擾,該多麼煩惱!有些病可以不治而愈,很多患者會選擇不就醫,例如絕大多數感冒。有些病不可能治癒,很多患者也選擇不就醫。還有的患者可能已經找了其他醫生診治,此時如果醫者再主動上門為該患者診治,該有多尷尬呀。


還有,醫不叩門也是為了增加醫患之間的互信 有利於提高療效。俗話講,信則靈。如果醫者主動叩門,很可能會遭到患者的輕視和誤解,難以建立醫患互信關係。醫患之間如果缺乏互信,會影響療效,甚至會較為容易發生醫患糾紛。醫學目前不屬於純粹的自然科學,是自然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有許多醫學問題尚未找到有足夠說服力的解釋。


畢竟,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癒,諱疾忌醫也不是一無是處。


醫者假定,患者都是聰明人,都清楚自身疾病的輕重、深淺,都能合理選擇是否就醫,找哪個醫生診治。醫者假定患者的選擇是最切合患者實際情況的選擇。如此假定,醫者確定沒有必要主動叩患者的門。


筆者的從醫經驗,患者可能會在某些場合給某位醫者以溢美之詞,甚至推介其他患者到該醫者就診,但該患者可能自己患病時不找該醫者就診。這些實屬常態。


也有的患者,嘴裡說醫者醫術高,過幾天來診治,但過後一次都沒有來。原因呢,或者是病已治癒,或者是已找到更好的醫者,又或者當初說的本來就是場面話。筆者寧願相信,患者病已愈。


筆者從醫,自覺遵循“醫不叩門”的傳統。


筆者尊重患者的自由選擇。筆者假定和祝福患者的選擇已是最好的選擇。


堅持“醫不叩門”豈不會造成就診人數減少?也許會,但這不要緊。


筆者相信緣。緣來水自轉,無緣雲自去。


錄古對聯一副共勉:

但願世間人少病,

寧教架上藥生塵。


2020年9月20日夜於頤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