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文:雉初【歡迎關注雉初,帶你領略趣味歷史】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封建社會導致與世界發展進程嚴重脫節,於是在封建社會後期至我國近代經歷了一段悲慘的屈辱時代,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社會各階層愛國人民都使出渾身解數利用自身優勢為我國度過這次磨難盡一份力,這時我國眾多愛國文人也紛紛湧出用自己手中的筆桿捍衛中國的尊嚴與領土書寫著我國人民悲憤的情緒。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魯迅先生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人同時也是一位民主戰士,他將一腔愛國熱情寄予自己的作品之中從而傳達給我們各界人民,激起人民保家衛國的熱情,魯迅先生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他手中的筆桿曾喚醒無數在暗世中沉浮的百姓,雖然他的文筆鋒利無比但卻一針見血,所以備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

但是魯迅卻在一次採訪中說到: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話一出無疑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甚至有許多愛戴魯迅的人都站出來反駁他,認為這是一種不愛國的消極思想,一時間社會上對此事議論紛紛。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然而這並不是魯迅第一次表達自己的意思了,他在很早之前就曾數次露出對漢字的消極看法,甚至還公然在給曹聚仁的回信中寫到:漢字與大眾化是不可融合的。不僅如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且介亭雜技》中也提到過這樣的思想,他認為漢字無異於百姓身上的一種結核病,無論思想多麼的超前,但是此病始終是由內而外的,深入體膚,所以要想使中國走向更遠更寬廣的未來,必須要將漢字摒棄。

那麼魯迅先生是一位依靠寫書生活與文字救國的作家為什麼會對流傳千古的漢字文化存有這樣消極的思想呢,事實上第一個提出廢除漢字文化的人並非魯迅先生。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在十九世紀末期的時候漢字文化的廢除就已經開始興起了,當時我國社會正處於封建社會的末期,國家政局動盪不止的情況下還面對著外來西方國家的侵犯與騷擾。

這個時候眾多愛國文人便開始蠢蠢欲動了對自己國家的落後的原因進行反思,主要分為激進派的主張全盤西方化從而徹底擺脫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認為中國的落後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國傳統落後的文化所導致的,所以只要摒棄傳統漢字系統順應西方的發展潮流就能使中國度過此次磨難從而長存。就這樣長達半個世紀的漢字摒棄的戰爭就此拉開序幕。

1917年時胡適剛從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國,回到中國不久他就發起了漢字革命運動並且在當時中國影響力最強的《新青年》報紙上發佈了倡導文字改革的第一篇文章《文學改良芻議》。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胡適在文中大膽的指出文言文晦澀難懂應該將其廢除從而用簡單易懂的白話文代替,此文章的發佈激起的討論不亞於魯迅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影響,在一片質疑聲中仍然有許多大膽的作家率先帶頭摒棄漢字,但是漢字摒棄了之後他們又陷入了沉思,該用什麼符號來代替漢字呢?

這一時間尋找漢字代替者也成為了熱潮,例如趙元任提出的國語羅馬字與翟秋白提出的拉丁化新文字。

事實上魯迅先生能夠大膽的提出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一思想之前,他是為自己找了後路的,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也就是爆發中日戰爭的前夕,我國的現狀是國內軍閥林立、虎視眈眈,這時使用了兩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已經被廢除了。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中國政府忙於對付軍閥一直沒有退出一套文學系統還彌補科舉制度的缺失,正值國內社會秩序動盪不安之際,百姓生活都難以維持更別提上學了,一時間我國社會文盲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想要自學的讀書人也被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嚇得望而卻步。

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拼音是國務院在1956年頒發的《漢字簡化方案》實施了兩年再1958年才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一法律的頒佈才使我國高居不下的文盲率有所改善。

通過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見魯迅先生話中的意思並非完全廢除漢字,而是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意思,可由於當時的國家形勢條件的允許。

魯迅為什麼會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背後的用意鮮為人知

魯迅先生也是站在希望保護我國文化的程度上希望國家與世界接軌,讓中國能夠長存於世界並且走上富強的道路,所以他才會如此提議選擇消滅漢字從而來保護國家。建國後我國政府推出的《漢字簡化方案》無疑是極其成功的,由此可見黨和政府才是保障國家發展的堅實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