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唐朝有個很奇怪的地方,不知你有沒發覺?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時期,強盛到與“四藩之國”建交高達近四百個國家,“萬國衣冠拜冕旒”,唐天子目光下皆是外國人跪倒的膝蓋;通商開放、思想開放、衣著開放,這三放也就放出了大唐包容的情懷。

外國使節前來大唐朝貢!

大唐派遣唐使出使藩國!

一來一去政治、經濟、文化都帶動起來了,富裕的大唐成了外邦之國眼中的天堂所在。

唐朝對佛教的態度卻有點怪異——禁止僧人出國!

唐玄奘是偷渡出去的,如果沒能迴歸唐朝得到唐太宗的獎賞,恐怕一輩子就只能掛個偷渡者的名號躺在西域某國曆史的書籍裡。

鑑真是在日本使者的幫助下,躲過當地官員搜查偷渡成功,最終到達日本,開始弘揚佛法,傳授醫學、建築、生產、文化知識,大大促進了日本各方面的發展。

唐玄奘把印度的佛經帶回來。

鑑真是把中原的佛經送出去。

鑑真偷渡送佛經也就成了原罪,淪為被唐人攻擊的把柄。大唐雖然落了個傳播中原文化的美名,卻沒有得到絲毫實質的好處,而得到鑑真幫助的日本,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種反差,自然讓大唐的人心不忿,認為鑑真在大唐與日本之間失了大唐人的本份,損害了大唐的利益。

這也是後人站在中國立場上對籤真詬病的地方,如果站在印度人的立場上,唐玄奘也不見得招人待見,所以對鑑真東渡就不能帶太多個人成見,否則鑑真東渡日本就變成肥了日本虧了大唐的蝕本生意!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鑑真為什麼要六次涉險東渡日本?

一、傳播律宗學說

如果依照史書正面論述,這是日本聖武天皇、孝謙天皇重佛,但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佛教一直處於散亂無主的窘況,因此聖武天皇派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

既然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而繼承律宗學說的鑑真,日本將是傳播律宗學說的最好地方,就好似在空白紙上作畫,有太多的發揮餘地。

這對於鑑真來說無疑是個契機,可以將律宗學說在異鄉發揚光大的好機會。

弘揚律宗學說,鑑真有了東渡的理由。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二、唐朝對佛教政策引發的危機

鑑真東渡日本最根本原因是佛教在唐朝面臨的危機。

李唐推崇道教,因為他們自稱老子後人,這就為統治的正統性提供了依據,自然要推崇道教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便唐朝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經濟繁榮必然使思想解放,佛教順勢崛起,但並非是出於唐代諸帝的信仰加以扶植的結果,而是以儒為主體,道與佛彼此制約,限制一家獨大的思想統治手段的成熟。

在唐朝的統治方針中,儒學的主體地位始終不變,壯大的道、佛也必須嚴格服從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在此大前提下的佛、道競爭,是有益於唐朝制衡宗教勢力的平衡,從而進行有效地控制。

李淵

佛教的普及速度,觸及了社會觀念的根本,近似失控的增長速度來源於朝廷對佛家的扶持政策。佛教壯大甚至衝擊了國家財政收入,造成了“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的局面,所以在初唐太史令傅奕就曾上表斥佛“剝削民財,割截國貯”,但佛、道之爭初顯的矛盾,被高祖李淵暫時擱置以求政局穩定。

武則天

對佛教的扶持政策,讓佛教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因為武則天登基必須消除李家的統治思想根基——老子後人的影響,通過製造輿論來舉佛抑道,“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實則是為了貶黜李氏的宗系,鞏固皇權,而武則天捐兩萬貫脂粉錢擴建洛陽奉先寺作為表率,帶動民眾禮佛,從而把佛教捧上了一個新高度。

唐玄宗

唐玄宗接過武則天的位子,開始恢復道教的權威,重塑老子後人的統治思想,消除武則天的影響,但佛教已經太過壯大,只能“抑而不毀”,徐徐圖之,所以唐玄宗禁止再造新的寺廟、鑄造佛像、傳抄佛經,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禁止官員和僧尼交往。

佛家與朝廷爭利的矛盾最終被唐武宗徹底清算,強奪寺廟財產以充實國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宗滅佛”。

鑑真

唐玄宗“抑佛”的種種措施還是引起了鑑真的警覺,面對佛家可能被清算的局面,到日本弘揚律宗學說就成了保存佛家律宗香火的途徑,這就是鑑真6次不顧生死東渡日本的真正原因——“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鑑真想東渡日本正好碰到了唐玄宗抑佛時期,加上唐玄宗希望道教也能在日本傳教的要求被日本遣唐使拒絕,作為大唐的天子,於是一口回絕了日本遣唐使邀請鑑真東渡的要求。

可想而知,在朝廷的干預下,鑑真除了偷渡一途,別無他法。

當鑑真雙腳站上日本的土地,6次東渡前後共耗時9年,在薩摩的微風吹拂中,日本國土上從此多了位雙目失明的“傳燈大法師”。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後人詬病的物品真是鑑真之罪?

鑑真被當今世人罵得兇,是因為做了筆很虧的生意,肥了日本,虧了大唐。

那麼鑑真為日本究竟帶去了什麼呢?

佛經

鑑真東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揚律宗學說,因此帶去的多與佛教相關的佛像、佛經、戒律、舍利。

  • 佛像:繡阿彌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觀音像、藥師像、彌勒像等等。
  • 佛經:《華嚴經》、《大佛名經》、《大品般若經》、《大涅槃經》等等。
  • 戒律:《四分律》、《律二十二明瞭論》,以及部分律學註疏。
  • 鑑真雖然是去弘揚律宗學說,但並沒完全放棄天台宗學說,因此也帶去了《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大唐西域記》等著作。
  • 舍利:如來肉舍利三千粒。

鑑真不僅弘揚了“南都六宗”之一律宗,同時促使了日本天台宗的創立,在佛教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而帶去的與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等相關的書籍和職業人員,更是促進了日本文明的整體發展,其中就包括了讓國人感到遺憾的王義之、王獻之真跡行書。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書法

王義之真跡行書《喪亂帖》,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珍貴性就在於由行入草一氣呵成的勢頭,似文字千年的演變歷程,也恰如先墓被一毀再毀悲憤到極致的一聲無語嘆息,字顯心聲,神韻天成。

拋開書法的意義,在當今世人眼中的一字萬金的《喪亂帖》,其實在唐朝沒有那麼珍貴。

魏晉時期是書體演變的終結期,行、草、楷體脫去隸書時代的影響,在王羲之筆下走向成熟,最終在唐太宗“盡善盡美”的美譽下達到了頂峰。

可以說是唐太宗這個鐵粉的熱炒成全了王義之書法的名氣,但這時書法仍是書法,而不是被宮廷視為禁物加以封存的文物,所以鑑真才有機會拿到或買到王義之的真跡。

書法在眾多佛經中並不起眼,王義之的《喪亂帖》、王獻之真跡行書,代表當時中原文化中成熟的書法,波瀾不驚地出現在上獻日本皇室的禮單中。當今的無價之寶,作為文化交流的見證留在了日本。

藥書

藥書是鑑真帶去日本很實用的書籍。

鑑真的老師融濟、文綱律師是道宣的弟子,而道宣與唐代藥王孫思邈交好,鑑真東渡日本帶去的醫書很多便來源於其師,有效地補充了隋唐年間流入日本的中國醫藥知識及醫藥典籍。

鑑真本身醫學天賦極高,到達日本後無私地講授嗅覺、味覺、觸覺識藥的經驗,並同時傳授與藥物相關的系列知識,如藥物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這讓日本醫道趨於完備,因此日本醫道在14世紀以前一直把鑑真奉為醫藥始祖,“日本人直到今天,依然在很多方面沐浴著鑑真和上的恩惠。”

鑑真東渡日本,一場慈悲為懷的文化交流,為何誤會深深

拋開民族情結,單純看鑑真東渡,其實是場個人的冒險行為,他將中國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知識帶到了日本,完善了日本很多方面的欠缺,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個人與國家的文化交流,最終促成了唐朝與日本一場隔空交流,佛學、醫學的傳播,剛好應證鑑真的身份,他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僧,無國界、慈悲為懷的“唐大和尚”。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