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首都南城中軸線上,背靠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面對現代化天橋劇場, 位於這個重要地理位置的就是佔地面積 15000 餘平方米,擁有321829件館藏的北京自然博物館。
歲月的變遷1951年4月,中央自然博物館籌備處成立了,這是我國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1962年它被正式命名為我們所熟悉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如今69年過去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為無數參觀遊客帶來了難以忘懷的體驗,它承載了各個年代的獨家回憶。
今天,小編就採訪了BTV觀眾俱樂部後臺不同年齡段的同事們,和大家分享每個年代的聲音:
記憶中的自然博物館
80 後有話說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每次社會實踐課學校都會組織大家參觀自然博物館。那時候小學課文有一篇文章叫作《黃河象》裡面寫著“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古生物大廳裡,陳列著一具大象的骨架,這就是古代黃河象骨骼的化石。”感覺這一句話能深深的烙印在我們每個 80 後的腦海裡。書本上的描述終歸是文字,在沒有去 真正參觀過黃河古黃河象化石之前,我根本無法想象黃河象骨架有多大。那時候雖然沒有 3D、VR 這些高科技,但感覺在博物館看到那些化石彷彿都活過來了,我能和它們肩並肩的站在一起。那時候特別盼著每年多幾次社會實踐課,走出課本,走出校園,能真正走到這些化石的面前。
90後有話說
從出生到長大,貫穿我整個童年的聲音就是“尋找長江白鱘”。公益廣告,專家分析,搜索救援等等,這些最終都沒能換來白鱘的出現。今年1月2日,經過十年的探查,長江白鱘最終還是被宣告滅絕了。今年當我再次參觀自然博物館的時候,特意留意了1.2億年前白鱘的先祖——劉氏原白鱘化石,希望真的從中可以看到白鱘的身影。
除了感嘆敬畏自然以外,也惋惜著“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的自然原貌不會再出現了,就像青春一樣,一去不復返。
00 後有話說
比起具有年代感的館藏,我會被充滿科技感的4D電影所吸引。我記得2018年參觀博物館,那時候正逢國內掀起4D電影的熱潮。北京自然博物館也推出了首部原創科普類4D電影《小侏羅獸歷險記》。
我還能清晰地記著電影講述了在遠古時期的一隻小侏羅獸和媽媽在走散後經歷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動感的座椅,視覺上的3D效果使整個生機勃勃的恐龍時代都呈現在了我的面前。
雖然有些只有幾秒鐘鏡頭的恐龍不會被人熟記,但通過後來的查閱我才知道,這些 “小角色”都是世界級的重大發現。本以為自然博物館會生硬沉悶的陳列館藏,卻沒想到現代科技讓自然博物館畫上了生動深刻的一筆。
比起 4D 電影,北京自然博物館在今年更是通過拍攝《藏品有話說》的科普類紀錄片向大
朋友和小朋友們介紹自然博物館內“從未謀面”過的珍貴館藏:
藏品們的自我介紹
還記得幾年前熱播的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系列中,那些午夜復活的展品嗎?
在《藏品有話說》系列紀錄片中,我們的編導也將採用這種腦洞大開的形式,讓 藏品“活”起來: 鸚鵡嘴龍、黃河古象、中華侏羅獸等珍貴的藏品們將“走”出 教科書,自己開口“講述”那些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種生動有趣、寓教於樂的科普方式會讓小朋友和大朋友們都更容易走進那段神秘悠久的遠古時期。而且多個未被公開展出過的藏品們將一同出現在大眾面前,屬於各個年代的回憶齊聚一堂,滿足了大家想一飽眼福的願望。
如果說沉默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者,是前人留給我們的第一手資料;那麼自然的演變就是歷史記憶的碎片,是在這廣袤的大地之下,塵封已久的故事。如果大家也對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展覽很有感情,想一起回憶、分享一段不為人知的展廳故事,請在下方留言給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