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聞》採訪了馳援武漢的醫生護士後,說了實話

4月8日武漢市解除封閉後,日本《朝日新聞》記者曾作為首批外媒進入武漢採訪,連續發表多篇客觀介紹武漢抗疫救治情況的報道。該報在編者按中說,武漢市經歷了感染擴大的嚴酷局面,將實際情況介紹給讀者意義重大。因此,解除封城後,該報迅速派出記者在做好衛生防範的基礎上前往採訪。並特別說明其報道未受任何新聞檢查。

人員設備全國支援

該報5月6日的一篇題為《調集全國人工呼吸機 組建跨學科混合醫療組》報道中說,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大量患者湧向醫院,醫護人員面臨嚴峻挑戰。通過採訪馳援武漢的醫生、護士,可以瞭解當時的果斷決策和探索。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澍曾經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急救室工作兩個月,負責治療重症患者。他們2月10日出發馳援武漢,當時是武漢疫情蔓延最嚴重時刻,每天確診感染者近2000人,住院患者達3萬人,其中6000人是重症患者。而且,需要人工呼吸機和人工心肺儀的患者明顯增加。陳醫生負責的30位病人中有27人需要人工呼吸機。

由於重症病房不足,他們將普通病房改為重症病房,運來大量大型氧氣瓶保證人工呼吸機全負荷運轉。他說:“當務之急是確保人工呼吸機正常運轉。”據說,當時從全國各地調來了人工呼吸機和人工心肺儀。

醫療隊也是緊急組建的。據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護士奚慧琴介紹,自己的工作崗位是兩週之內突擊完工的雷神山醫院重症病監護室。奚女士是重症監護室專業護士,但集合在此的123名護士中約4成並非此專業人員,分別為外科、皮科、老年護理等專業。因此,護士們組成混合小組,每4小時換一班崗,堅持24小時值守。雖然一些非專業護士是在緊急狀況下學會使用高級設備,但她們也發揮了各自優勢。因為一些重症患者多是老年人或患有基礎疾病,因而熟悉褥瘡護理和人工透析知識的護士們相互合作,才保證了正確護理。她說:“現在看來,當時的人才搭配是合理的。”

ddd18eea-b17b-4fde-bd09-a21efabfed2c.jpg

注重密切醫患關係

初期,一些輕症患者在家觀察期間,陸續發生家庭內感染事例。因此,當地利用體育館等設施改建成14所臨時醫院(方艙醫院),用於輕症患者隔離治療,並在對輕症患者的組織上作了探索。

衛尹護士曾在武昌地區一家收治800名患者的臨時醫院工作。據介紹,每20名患者組成一個區,每名護士負責照顧兩個區共40名患者。各區選出症狀最輕的患者作為區長協助配餐、護理等工作。區長在發現、上報患者症狀變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衛尹介紹,輕症患者有的會突然惡化,在及時發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方面區長們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由於特殊環境下的精神壓力,患者之間也會偶發矛盾、摩擦,多數情況在區長協調下都得以圓滿解決。

特別是利用社交媒體組建的患者、醫生、護士的朋友圈不僅密切了信息交流,也防止了患者的精神孤單。在衛女士回到上海的今天,一些出院患者還會就身體變化情況發來諮詢,他們保持著朋友圈交流。

現場報道方艙醫院

此前,4月9日《朝日新聞》記者曾深入武漢方倉醫院現場採訪,該報10日以“武漢臨時醫院有專用通道,進出消毒5次”報道中覆盤現場管理情況。

報道指出,武漢郊區的一個文化館變為臨時醫院,館內放置了大量病床,門口加設了專用的出口和入口。每個出入口的牆壁上分別貼著穿脫防護服、護目鏡的程序和要求5次消毒的詳細規定。

大廳入口另有一個小窗戶,專門用於傳遞經過消毒的物資。

據章軍建院長介紹,這裡共設有1500個床位,從2月7日開始運營後有1200名醫務人員在此服務。其中,80%是從北京、廣東等地馳援武漢的義務工作者。

章院長說,工作人員進入病區時嚴格執行醫院重症監護室消毒標準,因而未發生一起醫務工作者感染事件。

為消除患者的不安和心理壓力,這裡不僅配備了心理諮詢和圖書借閱,還通過手機發送免費動畫節目,並設定了體操、舞蹈等時間。除一日三餐外,還提供方便麵,小點心。

隔離人員在呼吸系統恢復正常、一週以上沒有發熱、並連續兩次病毒檢測正常後即可出院。同時,約有10%的病人因症狀惡化轉入專業醫院治療。據說,多數病人在20天之內痊癒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