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湖的經歷

東平湖的經歷
東平湖的經歷

第一節 修建東平湖水庫

東平湖變遷 清咸豐五年(1855年) 黃河在蘭考銅瓦廂決口後,“漫水分三股行走,均匯致張秋穿運。”在東阿魚山處奪大清河入海(即古濟水入海水道),結束了長期南流匯淮入海的局面。

黃河改道奪大清河入海後,由於大清河原河道“深闊不及黃河三分之一,尋常大水,業已漫溢堪虞”。漫水匯入窪地的河流尾閭水位,使廣闊乾涸的土地又漫溢成巨澤,,以致在原梁山泊東北部大清河、龍拱河、大運河等匯流處兩岸一 帶窪地近黃河循大清河而下,橫成新的積水區,形成了東平湖老湖區。再遇漲增頂託倒漾,汶即截汶水歸海之路,黃河口日益淤高,是田數千畝,盡付波巨。”在不能北注,旋流泛濫,遂使東平良(運河)之策。按洞庭湖的治理上採取了束汶御黃,束水保運模式分區治理圍墾。當時根據群眾要求,在湖區內相繼修建堤埝、圍墾,如臨黃堤王莊民埝,金山壩等工程,以減少洪水淹沒損失,多涸出民田。至此,漕船直接穿湖去坡河入黃。隨著黃河淤積拍高:窪地積水面積日益擴大,新積水窪絕大部分屬東平縣所轄,到民國初年有東平湖之稱。民國22年(1933年) 12月21日,民國政府召開整治運河討論會,在《黃淮段運河整理計劃初步報告》中的調查資料說明:東平湖的高度(江淮水準)洪水位38.9米,湖底高程37. 2米,容水量1. 19億立方米,集水面積229平方公里,低水位167平方公里,與老湖區範圍情況基本一致。東平-一帶群眾將其稱為窪而不稱湖,據民國24年(1935年)《東平縣誌》 山河圖記載,安山鎮以北大積水地稱為積水窪(或土山窪),以南稱安山窪,以東稱馮,範二準。1938年,國民黨軍為陽日本侵略軍進攻,在花園口炸開街河大規,黃水南灌入準,湖潤為田。 要年春,中國共產黨為便於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抗日鬥爭,在東平縣西部沿園口,黃問復歸故道入海,東平湖又蓄水。1950年7月,黃河防汛總指揮部《關於防汛工作的決議》中確定東平湖區為黃河自然帶滯洪區。做為確保黃河下游防汛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1955年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為黃河除害興利制定了宏偉的藍圖這個規劃明確提出了治理黃河的梯級開發方案你對黃河進行綜合開發利用規劃將原東平湖滯洪區改為平原水庫成為梯級開發位於山區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1957年4月, 水利部北京勘測設計院編制的《黃河流域規劃要點報告(初稿)》中,對黃河下游治理開發問題,提出了東平湖反調節水庫的具體方案從技術上論證比較了建庫指標。同年修建東平湖水庫的技術準備初步就緒,標誌著大規模治理東平湖的條件已經具備。1958年7月,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向國務院報送了《山東省關於防禦黃河2.9萬立方米/秒洪水,提前修建東平湖水庫工程規劃要點和施工意見經國務院批准後,於同年8月動工興建。

修建東平湖水庫 1958年,汛期黃河大水後,為儘早解決特大洪水對下游堤防的威脅,國務院決定將東平湖擴建為水庫。山東省和有關地、縣建立了施工指揮部。調集聊城、菏澤、濟寧、泰安4個地區21個縣的民工24. 4萬人,拖拉機306部,抽水機、發電機150多臺,8月5日開工,日夜奮戰,於10月25日完成水庫圍壩,用土方1761. 42萬立方米,用工1224. 72萬工日。東平縣縣長劉玉錫帶領民工3萬人,完成了陳堤至北橋圍堤,計士方85萬立方米。東平湖水庫原設計蓄水位46.0米(大沽基點),相應庫容40億立方米。由於位山樞紐工程規劃設計的失誤,以及水庫1960年蓄水後出現許多問題,經國務院批准1963年破除位山樞紐攔河壩,廢除攔河閘,東平湖水庫功能由原來的綜合利用改為“以防洪運用為主”、“有洪客進,無洪生產”。增建了進出潮閘,在庫內加修了工級湖圾,將水實行二級調度運用。水庫蓄水位保證庫分為老湖區和新湖區。水庫蓄水水位保證44.0米,爭取蓄水至44.5米,相應新老湖庫容30億立方米。建庫以後,在調蓄黃汶洪水,確保濟南市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及黃河下游兩岸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山東省政府決定:微國震山縣的很山鎮和既雞店,復山等7鄉 劃歸東平縣管轉原家2月2日,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原屬濟南市平陰縣的日其鄉劃歸東平縣管轄。2014年, 東平湖庫區總面積達到627平方公里。移民共涉及14個鄉鎮(街道),468個行政村,24.5萬人,是全省第一、全國第二移民大縣。用。為統一管理東平湖,1985年E12月23日,微國震山縣的很山鎮和既雞店,復山等7鄉 劃歸東平縣管轉原家2月2日,省委、省政府決定,將原屬濟南市平陰縣的日其鄉劃歸東平縣管轄。2014年, 東平湖庫區總面積達到627平方公里。移民共涉及14個鄉鎮(街道),468個行政村,24.5萬人,是全省第一、全國第二移民大縣。

第二節 抗洪搶險救災

東平湖的經歷東平湖的經歷
東平湖的經歷

2001年7月下旬,大汶河上游泰菜山區連降大到基雨形成的特大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勢直瀉東平湖。8月4日,染蕪,新泰等地再降大暴雨,平均雨量在160毫米以上,經大清河入東平湖的最大洪峰流量高高達3100立方米每秒。7日凌晨1時到14時,甲浦水位連續13個小時保持在4.38米,超警戒水位1,88來。創下東平湖158年建庫以來歷史最高記錄,相應蓄水量達到17. 61億立方米。由於長期受洪水浸泡,東平湖南大堤以及金山壩出現多處管湧、坍塌現象,防汛形勢異常嚴峻, 東平湖抗洪搶險成為全縣上下的首要任務。為確保東平湖大堤、 金山壩和壩西戴廟、銀山兩鄉鎮29個村、3萬多群眾、4萬畝土地安全,8月4日,縣委、縣政府兩次召開東平湖防汛緊急會議,對東平湖防汛,特別是金山壩加高加固,大清河防汛和移民遷安工作做出明確部署。會後,縣委從周邊鄉鎮緊急調集24萬個土袋、沙袋對金山壩進行加高加固,縣直29 個部門分別包保29個遷安村,於8月4日當天入村入戶做群眾轉移工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各鄉鎮、縣直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積極行動起來,捐款捐物,出工出料,全力以赴支援抗洪搶險。到8月15日,為抗洪搶險,全縣共出動民工16萬餘人次,動用各類機動運輸車5萬餘輛,人力車2500輛, 船隻1660只, 籌集運送條。土袋67萬袋,沙袋、 石子12萬方,木樁11萬根,編織袋126萬東平湖的汛情得到了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周圍縣市區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無私援助。8月4日3000名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奉命開赴東平湖參加抗洪搶險,他們用不怕苦、 二不怕死的英雄壯志為東平潮鑄起 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防線。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籍周邊縣市區黨政群眾對發生在東平湖的災情格外關注,伸出援助之手,捐獻排灌機械、編織袋、救災帳篷,給東平湖抗洪搶險以極大幫助。

同時,東平湖的水患也牽動了領導的心。從7月20日發生洪汛到8月15日汛情結束,中央、省、市黨委、政府及各級部門領導吳官正、李國英、韓寓群、馮育軍、穆振河、趙克志、鮑志強等先後來到東平湖,看望慰問抗洪官兵和群眾,在東平湖抗洪搶險的緊要關頭,指導抗洪救災工作。8月6日上委書記吳官正來到東平湖抗洪搶險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汛搶險工作,看望戰鬥在抗洪第他險第一線,檢查指導東平湖防全縣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於線的部隊官兵和幹部群眾。

東平湖的經歷

全線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於8月31日在縣城影劇院隆重召開。慶祝全縣人民抗洪搶險的偉大勝利,總動經驗,表彰立功受獎的單位和個人,動員全縣人民弘揚偉大的抗洪精神,再鼓幹勁,奮起發展,努力奪取兩個文明建設的新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