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知乎上有個問題“大學兩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還是沒有體現出來?”有2.4萬人關注,300多萬瀏覽量,可見很多人對讀書,準確地說是“讀書怎麼有用”這件事蠻上心的。


提問者說,這200本書,有認真看的,也有泛讀的,可是,別人好像感覺不到。去面試,被面試官說不像看了那麼多書。所以困惑,自己認為讀書應該內化,但是不懂怎麼外顯。


大學的時候,我也有這樣的迷茫,明白的比較晚,明白了行動力又沒跟上。如果早點,或許我畢業就能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可是卻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浪費了一大把時間。現在回過頭,可以寫一寫反思了。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天龍八部》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就是聚賢莊英雄大會,喬峰帶阿朱前往治傷,求得是一位姓薛的神醫。


薛神醫是當世醫中第一聖手,只因“神醫”兩字太出名,連他本來名字大家都不知道了.....這位薛神醫不但醫道入神,武功也頗了得。


他愛和江湖上朋友結交,給人治了病,往往向對方請教一兩招武功。對方感念他活命之恩,傳授時自然絕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


他不肯另投名師,便別出心裁,以治病與人交換武功,東學一招,西學一式,武學之博,可以說江湖上極為罕有。但壞也就壞在這個“博”字上,這一博,貪多嚼不爛,就沒有一門功夫是真正練到了家的。


他醫術出神,所到之處,人人都敬他三分。他向人請教武功,旁人多半隨口恭維,討好於他,往往言過其實,誰也不跟他當真。他自不免沾沾自喜,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哎喲,厲害死了。


直到有一天,遇見喬峰和群雄搏鬥,出手之快,落手之重,實在是生平做夢也意想不到,不由的臉如死灰,一顆心怦怦亂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更不用說上前動手了。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看了這樣的描述,你可能會覺得薛神醫是個很可笑的人,我之前也是這麼想的。但是仔細思考,會發現生活中多的是”薛神醫”。


薛神醫在江湖漂泊,四處學到各種武功,而且是“傳授時自然絕不藏私,教他的都是自己最得意的功夫”,這跟我們平常去知名的公眾號、刷微博、朋友圈,四處學“乾貨”的場景不是很像嗎?


今天從這個公號裡看幾篇乾貨,明天在那個在線平臺聽幾堂公開課。於是感到我真愛學習,我真充實,我真是嗷嗷牛逼,然後也像薛神醫一樣“不免沾沾自喜,總覺得天下武功十之八九在我胸中矣”。


結果呢?


“十之八九在我胸中”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表現!


因為四處得來的只是零散的碎片知識,說白了只是一個信息而已,並沒有形成我們自己的能力。


但是遇到問題,我們需要的一種能力,系統的知識體系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你只有碎片信息,所以,遇到問題平常學習的所謂的“知識”根本用也用不上。


兩年讀200本書,看起來是個很大的量,但如果你是一會兒讀幾本文學經典,一會兒看幾本長篇小說,過幾個月再看幾本勵志款餐書,一年過後又喜歡上了運動健身、美食旅遊類的書,然後加起來兩年讀了200本,那麼,讀書的價值自然是體現不了的。


比方我自己▼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這個過程,就像你拿著很多珠子(看了很多書),每次看書學習你只是在往碗裡(腦袋)扔珠子,但是並沒有把這些珠子串成項鍊,那怎麼能要求散亂的珠子能買到項鍊的價值呢?


就像秋葉大叔在《高效學習7堂課》這本書裡說的:


“如果沒有下功夫通過主題閱讀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樹,而是直接進入碎片化閱讀,大腦裡面的信息就組織不起來,是零散的,而且看起來什麼都看懂了,真要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很痛苦,覺得自己好像學了很多,但都沒有什麼用途。”


在讀書之前,不妨先花時間學習“學習”這件事,我明白這個道理還是有點晚,之前其實在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裡看到過“學習學習再學習”,但當時沒有重視。現在大學畢業,看到秋葉大叔的《高效學習7堂課》才猛然覺醒,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畢業前,引以為豪自己大學讀了上百本書,可是出了社會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面對社會的本事,很多東西都忘了,看起來讀了幾百本書實際上卻可以說一本都沒有讀過,因為全部都只是過了眼睛,沒有消化到腦子裡。


花費了大把時間和精力在讀書上,結果卻不盡人意,真的很痛苦,會懷疑讀書的意義,甚至懷疑自己。讀了書沒效果,到底問題在哪裡?


我很相信一句話:世界上大部分的專業問題,都有專業辦法去解決,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在趙周老師《這樣讀書就夠了》我找到了答案:


“職場人遇到的問題通常不在於硬盤裡的文件不夠多,而在於中央處理器的能力不夠強。但一提到學習,多數人想到的都是拼命往大腦裡塞資料。思路不升級,再努力也是初級學習者,往往還是‘消化不良患者’患者。”


大學裡看似讀了很多書,很雜很多,卻貪多求快,根本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消化能力,最後問題就是,讀到最後沒有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被別人的思想帶偏。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後來我漸漸明白,如果一個人一開始沒有紮紮實實讀幾本書形成自己思考框架,書讀的越多頭腦越亂,腦袋裡完全是漿糊,今天聽這個人說有道理,明天又聽那個人說也有道理,最後就是沒有自己的道理。


從2018年開始,漸漸減少了讀書量,也主動去研究“如何讀書”這個問題,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讀書這件事也是需要學習的,後來參加了土豆姐的寫作課,然後才明白讀書這件事要發揮大效用,是要學習技巧的,像如何提升閱讀速度、閱讀效率,都是有方法的。


所以2018年進行了“如何讀書”的主題閱讀,紮紮實實讀了七八本,做讀書筆記,然後寫文章檢驗輸入,過程進行的很慢,但是漸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閱讀框架,知道了那些該往自己的框架裡放,而不是雜七雜八書看一大堆,結果後面還是發現自己沒有什麼長進,讀了的書跟沒讀一樣。


寫完了的讀書筆記順帶也發在知乎回答問題,意外收穫高贊,帶來了一些關注,所以這是不是算體現出讀書的一種價值呢?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大學2年讀了200+本書,為什麼感覺讀書的價值根本沒體現出來?

後面我面試文案工作,就是把自己各個平臺的文章,還有平時給客戶寫的作品給面試官看,不用我自己說讀了多少書,能力怎麼樣,文字就是最好的證明。


所以,讀書內化和外顯不衝突,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過程,把讀書內化的過程寫下來就是一種外顯,“外顯成功”也能讓你更深入地讀書思考。


2019年主題閱讀是“成長心理”,關於原生家庭、親子關係、個人成長系列的。讀得速度比較慢,讀完一遍,第二遍做筆記,然後再寫書評。這樣三遍走下來,大體才能弄懂一本書。


很多時候讀完書,以為自己掌握了很多,但是一寫書評就無從下手,腦子空白。看書的質量怎麼樣,通過寫書評一下就檢查出來了。


關注讀書量是一方面,還要學習讀書方法,比方主題閱讀,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更要關心讀書質量,比方讀完了寫一篇書評,或者講給身邊人聽。


讀書的目的無外乎3個:獲取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如果你只是消遣,當然就不用這麼“累”了。如果你是要有收穫,那就必須要做些事情。


於我而言,讀書最大的意義不是賺錢,而是通過讀書,我能成為一個更專業、更職業、更理性的人。讀書很重要,比讀書更重要的是學會讀書,如果要“讀書有用”,也要講究點方法的。


微瘋鈴鈴:文案編輯,天秤座女子,從122斤到有馬甲線的小胖子。堅信讀書寫字能讓我有一絲特別,相信緩慢、平和、細水長流的力量,踏實冷靜。人生信條:“身體野蠻,頭腦文明,經濟獨立。”文章首發公眾號:微瘋鈴鈴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