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慾望清單

人生慾望清單

寫《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做了一個生活實驗,他從朋友那裡借了一把斧頭,在瓦爾登湖畔自己建造了小木屋,用兩年多的時間過一種遠離人群的和文明社會的自給自足的生活。彷彿一種生活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其實一個人生存所需其實十分有限。

而文明社會中的人類為被慾望困擾,陷入一種關於貧窮與富有的糾結中。慾望清單不斷加長,為此付出的代價是要用很長的時間用來工作。梭羅列了一份清單:

房子:28.125美元

農場一年開支:14.725美元

8個月的食物:8.74美元

8個月的衣服等:8.4075美元

8個月的油:2美元

共計:61.9975美元

這件事發生在1845年前後。

低物質慾望會讓生活變得簡單,內心變得輕鬆。純樸的生活,能夠摒棄內心焦慮,可以享受到內心的平靜、輕鬆與愉悅。梭羅通過兩年多的瓦爾登湖畔的生活,獲取更多的時間用來閱讀,思考人生。

書中說:“在荒蠻時代,野蠻人生活簡單,是大自然之子。當他吃飽睡夠,神清氣爽,便可以再考慮重新上路。是呢,他居住在蒼穹的篷賬下面,不是穿過峽谷就是踱過平原,或是攀登高山。”文明人與野蠻人相比,更具有經驗,更加聰明,隨著工業文明發展,也失去了抬頭仰望蒼穹的自在。

這幾年城市化發展,經濟迅猛提升,貧富差距迅速拉大,都市精英通過自身的努力和運氣成長為中產階級。房子捆綁自由,房貸讓人們付出更多的勞動,高品質的生活用品,豪華的旅行開銷,精英教育投入,琳琅滿目層出不窮的商品。物質帶來的溫馨和滿足感,瞬間的快樂,隨後是更多的需求,像是無法填充的鴻溝。

許多人身在職場,算計獲取自由所需要的金錢數字。

梭羅在5年多的時間裡,發現依靠自己雙手勞動養活自己,一年之中只需要投入6周的工作即可滿足。人們大多有自己偏愛的事物,而所有的人都熱愛自由。在偏愛和自由之中做出選擇和犧牲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之一。

現代文明,物質眼花繚亂,起初人們試圖擁有,繼而想要擁有得更加高質量,新事物層出不窮,與金錢掛鉤的滿足和快樂都是稍縱即逝的,人類具有喜新厭舊的本性。眼光會越來越挑剔。就拿居所為例,人們把房子裝扮得富麗堂皇,為此要支付相當多的金錢和時間。

建築師王澍預言,50年以後,人們都會住在村子裡。院子,花草,星辰,遠離繁華,這是一種心之所向。而人類發展最終還是會遵從內心的需求。

《獨居日記》中,作者梅·薩藤以自己的日常所感書寫的時光記錄,日記體作品彰顯出一種更為真實的情報,儘管這是一部70年代的作品,時至今日,不管人類社會如何進步,人類內心依舊遵循古老的規律。享受獨處時光,那是生命體顯得有意義的時刻,在那些獨居的日子裡,閱讀和思考,一切都變得那麼符合生而為人的本能。浮華世界製造的喧囂,在內心升騰成一種浮躁,讓人們常常陷入一種焦慮,不管是有錢人還是沒錢人,慾壑難填。內心的平靜才是生之坦然所在。

現在人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一些事實,人生並非在某個時間點必須做哪一件事情,越來越多的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或者至少朝著自身意願去努力。人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自然會追求更好的精神享受,而在這種追求過程中體會到,許多帶來精神愉悅感受的東西都是沒有明碼標價的。

我們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遵照歷史發展規律,生活在國家繁榮昌盛的階段,祈禱平安,和平而富足的時代會產生文藝復興,人們享受精神追求。

人們思維從迷茫進入混沌再逐漸清晰,李銀河說:我們不過只是宇宙間的微塵,於浩瀚銀河系裡,個體生命確實如微塵,我們的存在和逝去對歷史似乎沒有任何影響。那麼多的人尋找生的意義,自問自答人生三問,當逐漸意識到自身的微不足道,一切都變得很輕。什麼都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自身的關於內心的一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在生之時才有意義,這意義也是對自身而言。回顧浩瀚歷史長河,歷史確實是一部人創造的,大多數隨波逐流,終究銷聲匿跡,千百年以後的歷史像是由一個一個的傳奇組成,而那些傳奇裡的人物屈指可數。

於高處俯視人類社會,人們的盲從、焦慮大多都是自己給自己造成的,慾望清單過長,無法坦然自在,日子忙亂而無法灑脫。

後記:

進入十月以後,季節交替,物質慾望清單被無限拉長,每一天12個小時在外面奔波,對於中年以後的生活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內心始終無法平靜,卻又幻想去一個類似瓦爾登湖的地方獨居生活一些時光,即便是倒退成野蠻人類,聽起來也似乎妙不可言,然一切終究只是夢幻,已與世俗生活捆綁嚴重,割捨不掉的東西太多。繼續努力於滾滾紅塵之中尋求片刻寧靜。

片刻也好!

人生慾望清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