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我們常看到50多歲的農民外出打工,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從社會的醫療和生活條件講,他們能仍然處於中壯年。

根據國家統計的信息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農民工2.8836億人。農民工的平均年齡高達40.2歲,比上一年度提高0.5歲。50歲以上農民工約佔總比重的22.4%,比上一年度提高1.1%。40~50歲的農民工約佔總農民工數量的25.5%。

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農民工能夠外出打工的先決條件是,農業生產越來越簡單,農民工有足夠的時間外出打工。其實我們想想也知道,隨著社會機械化生產地不斷進步,我們種糧真的花費不了多少時間,人們更多的開始依賴機械。回憶小的時候,家裡耕地需要人工拉犁,生產地小麥還需要人工脫粒,包括除草、澆水,每一項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另外再加上各種蔬菜、瓜果的種植,要每天需要忙到天黑才回家,那時候才是真正的農忙時節。現在呢?從收割到脫粒是一體化的,70多歲的老人都可以種糧。美國農民一人可以管理450英畝耕地,照料6、7萬隻雞,5000頭牛,每年可以生產各種穀物100噸或者1萬千克以上的肉類。農村由於欠發達,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並不多,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勤勞的人是不會蹉跎浪費的。

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第二個條件是,務農收入不穩定而且低。單純的種糧只能夠吃飽,根本滿足不了生活的需要。如果是通過種菜或者特色農產品養殖,一方面要有技術,另一方面要有抗擊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比如非洲豬瘟。再比如說蘋果,有的人忙活一年,可是一遇到災害天氣產量減少一半,比起前期投入還要虧本。

如果遇上豐產年,反而很容易出現穀賤傷農的事情。想想大白菜、西瓜,大家一下子就知道了。大白菜、西瓜豐產的時候沒有人去收,幾分錢一斤都沒人買。為了不讓菜爛地裡,剷除也需要人工費,真的是非常尷尬的事情。所以說,有的時候投入幾十萬就會這樣一下子虧掉。很多人就不敢種糧。

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第三個條件是,外出打工收入穩定而且高。東部省份每人家裡有兩三畝地就不錯了,每年種糧食撐死兩三千斤。國家現在也不需要繳納農業稅了,可是即使全賣了,收入能有多少在扣除各種種子、農藥、生產機械成本,能有1000元的是淨收入都很困難。

可是城鎮裡有大量的就業崗位,認真工作每月至少也能掙兩三千,這可是比種糧食要強的多。2018年平均農民工月均收入達到了3721元,收入增長6.8%。當然,農民工一年也就八九個月的外出打工時間不能算全年,另外他們實際上也沒有繳納五險一金。所以,實際收入相對於城鎮職工還是有差距的。

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現在農民也確實越來越少了,2018年鄉村常住人口只有56401萬人,減少了1260萬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到城裡居住生活了,農村生活的人們老年人越來越多,自然農民工年齡就越來越大了。

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福利水平還是比較低的,農民還是屬於收入較低的群體,需要打工來掙取更多的收入來源。畢竟50多歲的農民工恰好子女結婚把家底兒耗個精光,正需要打工攢養老金的時候,有勞動能力不出來打工,也是浪費了。所以,50多歲的農民出來打工是社會的自然現象,大家都能夠理解。


農民工平均年齡越來越大,為什麼他們還要外出打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