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一年前,巴黎聖母院被一場大火吞噬,古老的建築面對大火毫無自保之力,它被燒的面目全非。不僅法國人為之心痛,就連相隔萬里的我們亦對這種“文明的浩劫”充滿著同情與遺憾。

“卡西莫多在哭泣”一時成為朋友圈常見文案,維克多·雨果的名作《巴黎聖母院》也再度成為網絡上的暢銷說。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巴黎聖母院大火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圓明園大火,只是前者見證的是法國近千年的歷史,後者看到的是入侵者的暴行。但百年煙火既過,此二者各自成為了一個地方,乃至於一個國家的標籤。

而當巴黎聖母院大火熄滅後,法國方面很快進入到修復階段,不少公司與個人都對此進行了捐款,育碧公司還提供了巴黎聖母院的設計模型——育碧出品的遊戲《刺客信條:大革命》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裡頭出現過巴黎聖母院。

本月,BBC就巴黎聖母院的修復工作推出了紀錄片《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該片揭示造成火災的原因,以及它是如何迅速蔓延、和帶來的不可逆損害。還通過參與巴黎聖母院修復的建築師、玻璃修復師、文物保護專家、木匠以及諸多科學家的視角,探尋巴黎聖母院修復這一龐大艱難而耗時的工程,及其背後的科學。

《古教堂大救援:爭分奪秒拯救巴黎聖母院》在豆瓣得到了8.7的高分,在推特等社交平臺也引起了熱議。該紀錄片僅60分鐘,不過已經足夠讓大眾瞭解到這項偉大而艱難的修復工作。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但修復巴黎聖母院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可能需要耗費三五年。在4月15日時(巴黎聖母院失火一週年),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視頻講話表示,新冠疫情影響了修復工作,但五年內可以將巴黎聖母院修復完畢。

而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人都知道,修復古舊文物從來都是一件困難的工作。尤其是對修復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大工程而言,修復團隊在進行修復工作時,也得考慮是否會對這幢古建築產生二次傷害,這並不比重建來的更為容易。

我也藉著這部紀錄片,再來談一談巴黎聖母院之於法國,之於歐洲,之於基督教意味著什麼。

巴黎聖母院早已成為法國的地標建築,它是中世紀哥特式建築的代表,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之一,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巴黎的輝煌,是從12世紀開始的。

在12世紀時,巴黎就成為基督教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成為文化與思想的中心。這裡誕生了肖邦、雨果、大仲馬、莫奈;出現了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凱旋門、凡爾賽宮、巴黎聖母院;激發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新古典主義、印象派、金屬美學等等。

西方近代的的精彩,幾乎有近一半要算在法國頭上。有歷史學家認為,巴黎是塞納河上的禮物。而巴黎聖母院也可以算是上天賜予巴黎的禮物。

巴黎聖母院由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創建,其從1163年開始興建,最先建造的是歌壇部分。到了1178年開始修建中廳,1200年至1250年間建成了西立面。

13世紀早期,巴黎聖母院的中廳有了更大的高側窗層以及相應的飛扶壁體系,聰明的建築師在建築周邊的飛扶壁支撐墩柱之間加建了一些小禮拜堂。又過了半個世紀,中期橫廳的立面也由讓·德·謝勒和皮埃爾·德·蒙特勒伊建造起來了。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而教堂主體工程大約在1345年完工,總共歷時182年之久。其後過了將近五百年,到1831年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發表時,巴黎聖母院已成為破敗的建築,雨果依靠著自己的名氣發起了修復教堂活動,十年後,教堂由歐仁·維奧萊-勒-杜克主持修復。

維克多·雨果曾在《巴黎聖母院》中用整整一章節來介紹這幢建築,他對巴黎聖母院的欣賞( 也可以說對哥特式教堂的欣賞)是流露於表面的。

他這麼形容過哥特建築:在整體的宏偉中又各個協調,依次分為五大曾展現在你的眼前,雖擁擠卻不混亂,連同無數的雕刻、塑像以及雕鏤裝飾,很適合它整體的莊嚴偉大。可以說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石頭交響樂。

“石頭交響樂”奏響的是一種恢弘之聲,呈現的是波瀾壯闊的氣勢,如同一幅渾厚沉重的歷史畫卷被徐徐展開。

哥特,它是西方中世紀邁入近代世界的標誌之一。羅馬文明與蠻族文化在中世紀時產生碰撞,哥特式藝術風格從碰撞出誕生。它有尖銳的頂部,有肋拱、飛扶壁,還有大面積的玻璃。它富有衝擊力,也具有辨識度。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哥特風格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建築領域,也影響了藝術、文學與音樂等等。甚至還改變了宗教儀式給人的感官,因為傳統的宗教建築往往有著厚重的牆壁和立柱,它矮小,窗戶稀有,給人以陰鬱之感。而哥特式教堂因為骨架支撐,賦予了牆壁更多裝飾作用,故而讓教堂可以將更多的玻璃安置到牆壁上,教堂變得光亮而不復從前的陰鬱之感。

讓我們來看看巴黎聖母院的一些數據:它歷時180多年建成,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它坐落於西岱島,這裡是巴黎的中心,可以說巴黎聖母院位於法國的心臟位置。

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認為:哥特式教堂是一種浪漫式建築。原因在於哥特式教堂超越了一般建築為其他目的服務的從屬性,而本身就成為自有存在的目的。哥特式教堂的美就是它存在的理由,它的無限上升的線條讓人將注意力完全提升,在極高的地方匯聚到一點,如同進入天國,而它的巨大的彩色玻璃透入陽光,聖潔而輕盈,象徵著神的光芒從天國降落。它的內部與世隔絕的肅穆氛圍又完全與世俗劃清界限,隔絕出一片寂靜,讓每一個人在寂靜中不由自主地進入對自身的沉思。它有陰森也有超脫,在兩個極端的方向上創造出美,最高聳入雲,最深入內心。

巴黎聖母院的修復狀況如何? BBC為此拍了一部紀錄片

作為哥特風格的代表作,巴黎聖母院就是一個時代審美的顛覆。即便是現代——機械美學於城市中大行其道時,親眼見過巴黎聖母院的人也會為它的宏偉而傾倒。

這麼一個在歷史中飽經風霜,幾經浮沉的建築在某種意義上是不朽的。縱然雨果於小說中感嘆,“印刷術要消滅建築藝術”。但他的小說並沒有將建築取而代之,只是為它增添了更多的傳奇性與魅力。

巴黎聖母院終有重新迴歸之日,一如它歷史中數次做到的那樣。大火燒燬的只是陳舊的去殼,它所蘊含的歷史魅力早已成為了不朽。

新品頭條,網羅全球新品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