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系列一:如何開始第一次投資?

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已經揭曉,獲獎者是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a泰勒”教授,是行為金融領域的創始人。理查德教授也是一個踐行者,其管理的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基金的收益率水平跑贏了巴菲特同期的水平。

投資系列一:如何開始第一次投資?


本系列是我通過與大量投資者溝通,分析投資者心理與行為,結合平常廣泛大量閱讀的一些市場達人的語錄後的歸納總結,期望能給各位讀者帶來一定的啟示。


自我測試

回答清楚以下三個問題,關係到業餘投資者能取得的投資成績的好壞:

1.我有一套房子嗎?

2.未來需要用錢嗎?

3.我具備股票投資成功所必需的個人素質嗎?


測試分析

前兩點都是想明確,投資到股票市場的資金只能限於你能承受得起的損失,即使這筆損失真的發生了,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也不會對你的日常生活產生任何影響。

用閒錢投資股市,才能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忽略股市的短期波動。不能堅定的長期持有,就很難面對市場的起伏,在市場發生危機後就有可能成為市場上的強制賣家,成為別人最划算交易的提供者。PS:如果像買房子一樣仔細考察著買股票,然後堅定的持有,而不是像買日用品似的幾分鐘就選擇了投資的股票,更有可能獲利。

投資成功所必需的個人素質包括:耐心、自立、常識、對於痛苦的忍耐力、心胸開闊、超然、堅持不懈、謙遜、靈活、願意獨立研究、能夠主動承認錯識以及能夠在市場普遍性恐慌之中保持冷靜的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以及在信息不完全準確的情況下做出投資決策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能抵抗你自己人性的弱點以及內心的直覺。

這三個問題實質是環環相扣的。業餘投資者手裡有了一套滿足需求的房子後,才能真正說手裡拿得出閒錢,否則,天天被房東催租的日子並不好受,尤其是在面對不可控的居住成本變化導致的居無定所,很難保證不會一時興起就會產生購房的念頭。

我就有一個朋友,在大城市打拼了幾年,2007年,在市區房價只有3000多的時候,積攢了七八萬元進入股市而沒有選擇買房。這些年下來,有平有虧有賺,並沒有讓他獲得太高的收益。在2016年初以單價7000多的價格終於決定買一套房子。不僅地段差了一大截,而且僅價格就差了一倍,還支付了近10年的房屋租金。要不是在房價大漲前買了房子,那個在大城市打拼10餘年的朋友在市區買房將變得更加困難。

手裡有了房之後,手裡還要有餘錢才能談投資,有了餘錢,還要考慮有多少餘錢是可以用來進行長期投資的。如果手裡的餘錢在未來不太長的時期內有了用途或者規劃,那麼投資股市的行為將會受制於資金約束而變得短視,即使是理性的投資也可能面臨著在不恰當的時間被迫止盈或者止損。

我曾經碰到過一個投資者,在2015年牛市期間,看啥漲啥,自認為技術高超,因此拿出積蓄,套用信用卡,多處借貸,籌集了十多萬元投入股市。不足一個月,其進入股市就已經賺得小兩三萬元。還沒高興過來,股災就已經來臨,短短一個月,不僅盈利回吐,本金也折了半。面對恐慌和還款壓力,朋友變得絕望沮喪,在最好的低點賣掉了股票,完美的錯過了七八月的大反彈行情,如果把握的好,我的朋友完全有可能盈利出局。

一般來說,有了閒錢的投資者才能談具備股票投資成功的個人素質。因為只有了相對足夠的經濟基礎的支撐,才能有效的幫助投資者回避恐懼,在恐慌中保持冷靜分析。從總體上看,股市是上行的,股市運行是有周期的,只要不買在最高點的附近,有能力等待下一輪牛市的到來,短期的虧損就有非常大的概率實現扭虧為盈。若是在相對低點進入市場,那麼獲得超額收益的概率就會大幅增加。

我認識一個公務員,2006、2007年花了十二三萬陸續買了三隻基金,長期不賺錢或者收益水平很低,2010年那波小牛市沒捨得賣,拿到了2015年的那波大牛市見頂前贖回,基金淨值翻了三四倍,年化收益接近20%。

入市準備

股票的信息都是公開的,絕大部分投資者進入市場也面臨的是相同的市場環境,為什麼有的人投資成功成為人生贏家,有的人卻默默成為了別人眼中被割的韭菜?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多投資者進入股市時就沒有很好的問自己上面這三個問題,也沒有考慮去解決這三個問題。

如果您是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你可以暫時不考慮這三個問題。但如果你是準備新進入股市的投資者,小孬建議您先認真考慮這三個問題,如果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最好慎重考慮進入股票市場,或者儘量以不影響生活品質的資金量參與市場。

下篇,我將給各位讀者講述從行為心理角度來分析,如何認識股票市場,從何種角度去爭取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