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什麼最貴?”——不拖延

“21世紀,什麼最貴?”——不拖延

——讀《一個筆記本搞定你的拖延症》

作者 小樂

第8篇

* * *

本文要點:

l拖延,拖的是“重要不緊急的事”

l“行動創新筆記”解決拖延

l“行動創新筆記”解決拖延

l如何銜接作者的“筆記體系”

“21世紀,什麼最貴?”——不拖延。

坦白講,我也有拖延。

2018年我剛剛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曾經將一篇稿子從7月份一直拖到12月份。別人笑著說:“新年不欠舊賬”,當時弄得我很尷尬。

不過後來,我也有了自己的方法。總體來看,現在拖延的行為減少了很多。

最近讀到了一本小書《一個筆記本搞定你的拖延症》,作者是日本作家太平信孝,也患有拖延症,沒時間陪孩子、熬夜、健康不佳經常發生,不過最後通過他通過自己的筆記方法克服了拖延問題。

下面我來講講這本書。

* * *


拖延,拖的是“重要不緊急的事”

所謂拖延,拖的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這是本書第一個精彩地方。

太平信孝認為,暫緩不重要的事情,沒有任何問題,這些不算拖延。比如各種生活瑣事,上網、發郵件等等。

而且,我們也很少暫緩“緊急且重要的工作”。

“因為拖延這樣的工作本身會讓人變得非常被動,還會給其他人增添麻煩,而且之後再處理也會非常辛苦。”(P.Ⅶ)

但是太平信孝認為,如果暫緩“緊急且不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拖延了。

舉個例子,領導讓你做個誰都不會看的報告,可能領導給了你很多天時間,結果你最後一天才想到去做。

拖延,拖得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

試想一下,確實有道理。

很多時候,急事因為立刻要做,反而做的快。但是那些重要的、長遠的計劃反而因為時間一長就被消磨殆盡

作者談到自身經歷:“拓展人脈、培養下屬、管理自己的健康,或是為了提高業務技能和個人修養而進行學習”,這些長期的計劃是常常會成為拖延的主要對象。

那麼,如何解決拖延?作者用了什麼辦法?

* * *

“行動創新筆記”解決拖延

作者的方法很簡單——筆記本記筆記。他給他的方法起了個很酷的名字:“行動創新筆記”。

“行動創新筆記”分為兩步:一是寫一個遠大的目標,二是制定“10秒行動”。

關於遠大目標方面,作者用了一整章的筆墨來寫。

可惜我沒啥興趣,也沒細看。

比起作者談到設立遠大目標的方法、原則,我更在意設立的原因——遠大目標可以幫助你跨越自身侷限的視野。

簡單說,就是跨越階層的侷限。

“在現在的層級上,無論你怎樣努力,最多不過是走到這個層級的最前端。想要擊退拖延,你需要換一個層級。”(P.10)

這是對的。不過我也欣賞另一種理由:

遠大目標可以使你高瞻遠矚,以致於你明白周遭的困難都是暫時的,並有能力去應對它們。

* * *

10秒開啟“克拖”行動

作者將遠大目標用一種“目標頁”的形式記錄:

“21世紀,什麼最貴?”——不拖延


而將遠大目標付諸實踐的筆記,作者用“日常頁”來表示:

“21世紀,什麼最貴?”——不拖延


如何記錄“日常頁”?簡單來說,作者分了6步:

第1步:在左上方寫出三件昨天一天讓你覺得高興的事情、想要感謝的事情、覺得特別好的事情。

第2步:看著寫在左方的三件事,在右上方寫出感想到此共花費1分鐘時間,在剛開始還沒有適應的時候,可以嘗試著用秒錶計算時間。

第3步:看著目標頁10秒鐘。

第4步:在左下方寫出“今天一天,為了實現目標想要做什麼”,將想到的內容按條目書寫下來。

第5步:根據每一條想做的事情在右下方寫出10秒行動。

第6步:在完成10秒行動或是想要做的事情之後,用紅筆將其劃去。

在書中,作者將記錄“日常頁”的方法說的很詳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購買書籍。

接下來,我來說說對作者方法的理解。

* * *

如何銜接作者的“筆記體系”

這裡,我談談對作者方法的一些思考。

首先,作者的“計劃體系”只有兩個環節

1.目標頁——記錄夢想。

2.日常頁——記錄實現夢想的日常措施。

這種方法與一些我們熟知的“年計劃-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這種傳統的“計劃體系”有所出入。

那麼哪個更好呢?傳統的“計劃體系”是否過於繁雜?作者的方法是否適合於中長期計劃?(前提是有中長期計劃的需求)這個還有待探索。

其次,作者談到的“10秒行動”,是為了完成每日計劃的“第一步”。

簡單說,“萬事開頭難”,但是如果開頭只要10秒去做,事情就簡單多了

“做什麼事情先嚐試10秒,進展順利的話不用糾結於10秒繼續進行下去,沒能順利進行下去,也只是浪費了10秒鐘的時間,可以立刻再嘗試其他方法。”

“我們在工作中經常有這樣的體驗,面對一項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總是忍不住一再拖延,那怕點開工作相關文件查看,都覺得非常困難,只想永遠都不去面對才好。”

“對於這種情況,10秒是很短暫的時間,很容易讓人行動起來,重點在於想出可以立刻行動起來的動作,只要能夠實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無論多小的行動都不要緊。”

最後,如何銜接作者的“筆記體系”

我目前的筆記體系主要基於奧野宣之的體系,即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談到的方法。在重要信息收集收集上,我都用他的“一元化筆記”。

但是在計劃上,我自己單獨買了個手賬本進行規劃,主要用於時間統計。

如何同作者的“筆記系統”銜接?我還在探索。

參考書目:

【R76】.一個筆記本搞定你的拖延症.林楊.中信出版社:2018.

編輯|yz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