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美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艦種起源(九)

儘管“福萊斯特”級、“企業”級甚至包括戰時開工、戰後完工的“中途島”級都具備成為攻勢反潛平臺的條件,建造更多的此類艦隻來承擔此項作戰職能似乎是理想的,但在政治上卻無異於一種自殺行動,在資源的有限性上也是不現實的。

傳承與創新——美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艦種起源(九)

相比之下,讓“埃塞克斯”級來扮演這樣的角色則能獲得皆大歡喜的結果——-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性質決定了資源利用的效率;轉職後作為反潛航母的用途在政治上更令空軍無話可說。畢竟拿專注於“反潛”職能作文章來削弱海軍,曾是美國空軍的拿手好戲。

事實上,時任海軍作戰部長的路易斯•登菲爾德海軍上將在1949年10月13日出席聽證會時就曾開誠不公地說:“……出現了一場有條不紊的運動,旨在將海軍降格為運輸隊和反潛軍種……”。這段話明白無誤地將矛頭指向了空軍這個幕後黑手。所以,為了爭奪資源,美國空軍固然有一萬個與美國海軍作對的理由,但在將“埃塞克斯”級成批轉作反潛用途的問題上,美國空軍卻不可能再說三道四了。

美國海軍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曾經先後接受SCB-27A、SCB-125方案改裝的9艘埃塞克斯”級航母中,除“奧里斯坎尼”號外,其餘8艘(“埃塞克斯”號、“黃蜂”號、“奇爾沙治”號、“張伯倫湖”號、“本寧頓”號、“約克城”號、“倫道夫”號和“大黃蜂”號)都於1960年代初先後改裝為反潛航母(CVS)。不過,8艘“埃塞克斯”級作為反潛航母(CVS)的重新服役,並不意味著美國海軍為攻勢反潛戰術準備的兵力就全部到位。至於這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

改建為反潛航空母艦後,“埃塞克斯”級所搭載的艦載機組成發生了很大變化,如1964年時的“奇爾沙治”號(CVS-33)號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大隊編為2個S-2F“追蹤者”反潛機中隊,1個“海王”反潛直升機中隊,1個AD-5螺旋槳攻擊機中隊和1個A-4“空中之鷹”噴氣攻擊機中隊,另外還攜帶有數架E-1B空中預警機,各型飛機約60架。

傳承與創新——美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艦種起源(九)

從反潛戰的狹義角度來講,這樣的艦載航空兵力配置是理想的,但伴隨著戰鬥機中隊在甲板上的消失,“埃塞克斯”級也被閹割掉了艦隊防空能力。然而,以“埃塞克斯”級為核心的反潛航母編隊就沒有空中威脅的憂患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1956年開始批量生產的圖95四發重型轟炸機,1959年開始列裝蘇聯海軍航空兵,初始型號為圖95K/KM。配合無武裝的戰略偵察型圖95RT,該機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就能使用Kh-20機載空對面導彈,對8500千米範圍內的遠洋目標實施打擊。面對這樣的空中無畏艦,即便是“福萊斯特”級或是“企業”級航母編隊也很難全身而退。甚至更為完備的北美防空網也不能保證就不被“鑽透”。

事實上,1963年,兩架蘇聯空軍的圖95四發重型轟炸機就擺脫了從金•薩爾蒙地區起飛的F-102截擊機的攔截,在阿拉斯加西南部深入美國領空達30英里(約48千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海軍“埃塞克斯”反潛航母編隊選擇其實不多。

相對簡單的辦法有兩個。一是恢復“埃塞克斯”級(CVS)的戰鬥機中隊編制;二是在“埃塞克斯”反潛航母編隊中編入專職的防空艦隻——-如“查爾斯·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DDG)甚至是“長灘”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CGN)這樣的角色。

但這兩個看似簡單的辦法,實際上卻都不具有可行性:戰鬥機中隊意味著擠佔反潛機的寶貴甲板資源,而反潛機數量的縮減意味著反潛航母價值的降低,從根本上動搖攻勢反潛能力;基於類似的道理,在“埃塞克斯”反潛航母編隊中編入專職防空艦隻的作法同樣不可取。

傳承與創新——美國海軍導彈護衛艦艦種起源(九)

即便是“查爾斯·亞當斯”級導彈驅逐艦(DDG)也是寶貴的艦隊兵力,而將正規的艦隊兵力抽調給“埃塞克斯”反潛航母編隊,在美國海軍內部的很多人士看來,無異於釜底抽薪或者是本末倒置。這樣對美國海軍來講,真正可行的選擇實際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將裝備區域防空導彈的護航驅逐艦編入“埃塞克斯”反潛航母編隊,從而以較低的成本使其在兵力結構上趨於完整。

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布魯克”級(Brooke class)的建造,不但宣告了導彈護航驅逐艦(DEG)/導彈護衛艦(FFG)這一艦種的誕生,更體現了當時美國海軍“攻勢反潛”的獨特戰術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