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公元前270年,秦國攻打趙國的閼與地區。趙國派趙奢出戰秦軍,趙奢靈活運用戰術擊敗了秦軍。秦軍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而趙奢一戰揚名於世,更是留下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典故。那麼問題來了,趙奢真的是靠勇氣取勝的嗎?在分析完這場戰爭後,江郎認為勇氣固然重要,但是有勇無謀就是莽夫,盲目相信“狹路相逢勇者勝”就是賭徒心態。而趙奢也不完全是靠勇氣取勝的,更多的是靠智慧取勝。

閼與之戰的爆發起因

閼與之戰前趙國和秦國達成了一個換地協議,協議大概內容就是秦國把離石、藺、祁三地割讓給趙國,而趙國把黎、焦、牛狐割讓給秦國。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這個協議是公平且合理的,雙方各取所需,不存在什麼城下之盟的。

為什麼雙方能達成這樣的協議?這是受制於地理問題而制定的協議。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如圖所示,離石、藺、祁三地是黃河東岸的土地(ps:離石、藺、祁三地是相鄰的,由於其他兩地記載模糊,所以只註明了離石的位置。)。秦國佔領離石對趙國來說十分不利,因為秦國很有可能以此為跳板,直接攻擊晉陽。晉陽是趙國重要城市,一度被趙國視為別都,是僅次於邯鄲的城市。如果晉陽丟失了,那秦國會迅速席捲山西平原,之後依太行山脈部署防禦體系。這個損失是趙國難以承受的,因為這個損失會讓趙國淪為二流國家,土地幾乎要縮減二分之一。

趙國無力掃清黃河東岸的秦軍,只能不斷的部署防禦體系,以拱衛晉陽。

但是部署防禦體系是要錢的啊,而且太原平原幾乎無限可守,要防禦的話成本太大了。

為了解決晉陽的問題,趙國向秦國提議,說要把黎、焦、牛狐三地割讓給秦國,然後換回離石三地。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如圖所示,黎、焦、牛狐位置非常重要(ps:黎、焦、牛狐三地相鄰,由於其他兩地記載模糊,所以只標註了黎的位置),因為秦軍佔領黎之後可以直接逼近武安,然後兵鋒直至趙國首都(邯鄲)。而且秦國還可以北上攻打閼與,依靠太行山脈把趙國一分為二,到時候趙國兩地無法呼應,秦國就可以放心的攻打晉陽,太原平原唾手可得。對於秦國來說,這買賣穩賺不賠。秦國一看趙國把宗室公子都派過來了,這麼有誠意而且誘惑這麼大,所以痛痛快快就和趙國達成了協議,並且把離石三地交給了趙國。但是沒想到趙國得到離石後撕毀了協議,迅速加固了黎的防禦體系,而且對外聲稱趙王不會割地,這種割地協議都是奸臣搞的,所以算不得數。

秦國瞬間就反應過來了,這不是當年張儀誆騙楚懷王的招數嗎?

趙國竟然師夷長技以制夷,用這招數坑自己。

秦昭王震怒,所以派遣胡傷率領秦軍武裝攻打閼與地區,試圖武裝接管黎、焦、牛狐三地。

胡傷曾與白起共同指揮了華陽之戰,擁有長途奔襲戰的實戰經驗,是秦軍的二把手,僅次於白起。讓他指揮此戰並無不妥,成了,那秦國就會有個新戰神,就算白起出事秦國也有備胎可以用。

閼與是邯鄲與晉陽兩大板塊的鏈接樞紐,如果秦國攻佔了此地,那麼可以依太行山脈部署防禦,同時大舉進犯太原平原。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秦國的部署是沒什麼問題的,戰略目標和選將都無不妥。

很多人認為秦國不用白起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軍國大事怎麼能全靠一個人?萬一白起出事了,那秦國怎麼辦?舉國上下不知所措?

秦國扶持胡傷也是有著一定的合理性,連車都要一個備胎,更別說一個國家了。

閼與之戰的過程

公元前269年,秦昭王派遣胡傷攻打閼與地區,同時派遣疑兵駐紮在武安西側,製造出秦國欲攻打武安的假象,以便於牽制趙軍,使其不能全力援助閼與。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趙惠文王問廉頗:閼與能救不?

廉頗:路遠且險,不能救。

趙惠文王問樂乘:閼與能救不?

樂乘:路遠且險,不能。

趙惠文王又問趙奢:閼與能救不?

趙奢:能救,狹路相逢勇者勝!

趙奢說能救,真能救嗎?其實趙奢也拿不準能不能救閼與,但是他拿準了趙王的心思。

趙王先問廉頗,之後再問樂乘,這些將領都說不能,正常人肯定就明白是什麼意思了。將領們的意思很直接,那就是不能救。但是趙王想救啊,將軍這裡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就去找文官問。

閼與之戰前趙奢也不是什麼名將,就是一個財政幹部出身的大臣。趙王去問他,這就是明顯的“病急亂投醫”。

但是趙奢很明白,趙王這麼堅持,那肯定是想救閼與。自己如果說不能,趙王還會接著問,直到問出一個能救閼與的人。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接了這任務,搏一搏,說不定單車還能變寶馬。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趙王一聽他說能救,所以就趕緊走馬上任,讓趙奢去救閼與。

趙奢上任之後有兩大問題,那就是救誰?當時秦國在攻打閼與,同時還派遣疑兵屯兵武安西側。這些疑兵一直搖動旌旗,讓人看著好像是千軍萬馬一樣,趙國根本就分不清虛實。

秦國的真正目的到底是閼與還是邯鄲?如果說武安地區的秦軍是疑兵,那攻打閼與地區的秦軍就是主力。如果攻打閼與地區的秦軍是疑兵,那武安地區的秦軍就是主力。趙國主力如果去救閼與,那秦國有可能大舉進攻武安。如果趙國主力去救武安,那閼與就要倒黴了。

在分不清虛實的情況下將軍一般都會選擇兵分兩路,一路攻打疑兵,一路去迎戰主力。但這就會導致軍力分散,很有可能哪個都救不成。

當時軍隊內部有人建議救武安,趙奢一聽這話就把這人斬了。之後就屯兵邯鄲西側幾十裡外,不去救閼與,也不去救武安,製造出一副膽怯的樣子,讓秦國誤認為趙國只是想固守邯鄲。

趙奢守了28天,秦軍認為趙軍不會去救閼與,所以就放鬆了警惕,並且認為閼與非趙地也。

而趙奢也摸透了秦軍意向,武安西側的秦軍只是光喊口號不打武安,但是閼與地區的秦軍一直在流血攻城啊。

秦國勞師遠征,其後勤開支遠遠大於趙國,所以打持久戰的可能性不大。武安西側秦軍一直不動,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牽制他,讓他無法去支援閼與。於是趙奢突然讓軍隊急行軍,日夜強行軍趕至閼與附近(距離閼與不到50裡)。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為什麼趙奢不直接趕到閼與?趙奢軍隊長途跋涉,非常疲憊,直接去攻打秦軍很有可能失敗。趙奢距離閼與50裡遠,明擺著就是想要威脅秦軍。秦軍繼續攻城的話趙奢很有可能與閼與守軍夾擊秦軍,表演一個“中心開花”戰術。如果秦軍要來攻打趙奢,那秦軍就要跑50裡,趙軍就成了以逸待勞的人。趙奢不愧是財政部門出身的,算盤打得就是精明。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武安地區的秦軍發覺趙奢救援閼與之後也火速趕至閼與地區,趙軍有可能被閼與地區的秦軍和武安地區的秦軍夾擊,情況非常危險。這個時候謀士勸他駐守在山上,然後居高臨下衝擊秦軍。趙奢迅速採納了謀士的建議,派人攻打北山制高點。秦軍趕到的時候趙軍已經休息好了,而秦軍非常疲憊,外加上制高點被搶佔,軍隊戰鬥意志非常弱。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趙奢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衝擊秦軍,秦軍迅速潰敗,閼與之圍隨之解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秦國經此大敗,幾年都不敢輕舉妄動,生怕重蹈覆轍。而趙奢打破了秦國野戰不可戰勝的神話,一戰揚名於世,被趙國封為馬服君,與廉頗等人平起平坐。此戰過後胡傷不知所蹤,就好像在史書中憑空消失了一樣,很多人認為胡傷也死於此戰,不然秦國不會那麼忌憚趙國。

趙奢取勝的原因思考

趙奢為什麼取勝?是靠勇氣嗎?不,趙奢只是靠勇氣取得了兵權。在作戰指揮上趙奢並不是靠勇氣指揮,而是靠智慧的指揮。

趙奢讓軍隊駐紮在邯鄲西部28天,在這期間好吃好喝,就是不讓士兵打仗。趙國民風尚武,軍人更是崇尚戰爭。但是趙奢硬是把軍人嗜戰的情緒壓制了28天,為什麼?為的就是讓軍隊積攢這股情緒,然後在一刻爆發。你讓一個人去吃飯,和讓一個人餓三天再吃飯,這兩個人的飯量絕對不一樣。

而秦軍28天都沒能打下閼與,《曹劌論戰》是怎麼說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秦軍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到三這裡就已經衰竭了,更別說秦國到28了。一個是士氣低迷的秦軍,另一個是強烈嗜戰的趙軍,兩軍在士氣層面上就不對等。

古代行軍打仗嚴重依賴陣法,士氣高漲的趙軍衝擊秦軍,一旦秦軍陣法被衝散,那就只能淪為被宰殺的羔羊。不要幻想單兵作戰有多強,失去陣法的秦軍在趙軍的衝擊下只能四散潰逃。

閼與之戰:趙奢為什麼能擊敗秦軍,他是憑勇氣取勝的嗎?

​而且趙軍以逸待勞這一點著實優秀,趙軍明明是疲憊方,但趙奢卻能讓秦軍成為疲憊方。

正常情況下趙軍就是疲憊方,廉頗和樂乘兩個名將都認為不能救閼與,為啥?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趙軍去救閼與,必定要翻山越嶺,到了閼與也會身疲力竭,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可言。

如果趙奢也像常規作戰一樣,那閼與之戰必定會十分艱難。但趙奢打破了常規,他並不直接去救閼與,反而是在閼與附近牽制秦軍。

有趙奢的威脅,秦軍自然不可能全力攻城,閼與圍困也能得到緩解。如果秦軍攻趙奢,那必定要翻山越嶺,到了趙奢軍隊所在地,其體力會大大消耗,戰鬥力也會銳減。

如果秦軍選擇原地休整,那趙軍更有利了。閼與地區的趙軍和趙奢軍隊都能得到休整,等休整完畢兩軍圍攻秦軍,那秦軍會更倒黴。

很多人一味的認為趙國搶佔地理優勢才取勝的,但事實上趙奢只派一萬人去搶制高點,並沒有全軍駐紮在山上。如果趙軍全軍駐紮在山上,那秦軍就有可能圍山,然後上演一幕“街亭之圍”。所以我個人認為搶佔北山只是趙軍取勝的一個因素,趙軍取勝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還是歸功於趙奢的指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