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為什麼有些國家不製造大型戰列艦,都以驅逐艦和護衛艦為主?

軍事聯盟


戰列艦,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海上裝甲最厚重,艦炮口徑最大、射程最遠、彈丸爆炸威力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曾一度成了海上的霸主。

二戰時,隨著航母成了艦隊的主力,戰列艦遭遇了從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的沉重打擊,自詡為“永不沉沒”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大和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高達7.2萬餘噸,裝備有3座3聯裝460毫米艦炮,照樣被美海軍艦載機投擲的航彈和魚雷炸沉,事實上宣告了鉅艦大炮的戰列艦時代的結束,航母已經取代戰列艦,成了海上的新興霸主。

戰後,不要說是戰列艦,就是戰時的重型和輕型巡洋艦都日漸式微,擁有巡洋艦的國家可謂寥寥無幾,目前也沒有國家再開建新的巡洋艦,且海軍水面艦艇中驅逐艦和護衛艦成了艦隊主力,除了航母等大型艦艇以外。

驅逐艦和護衛艦,屬於海軍的多功能戰艦,排水量在數千噸至萬餘噸區間,一般雷達、聲吶、數據鏈、衛星通訊、艦炮、近防炮、魚雷、導彈、火箭彈、反潛直升機等探測設備和武器裝備樣樣不缺,具備防空、反潛、對海(岸)打擊能力,執行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

現代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都是航母作戰群的主力護航艦艇,同時也能和綜合補給艦等其他艦種組成海上中遠海中小型海上戰鬥群,使用時非常靈活機動,除了上述任務以外,還能遂行護漁、搜救、撤僑、反海盜、外訪等任務。

由於驅逐艦和護衛艦噸位適中,單價遠遜於航母等大型艦艇,因此,是中等以上海軍強國研發裝備數量最多的艦艇,也是海軍絕對的主力艦艇,在海軍艦隊中的地位非常高,用途有最為廣泛,深受各國海軍重視和發展。

驅逐艦和護衛艦,由過去排水量千噸級別的小型艦艇,逐漸向中大型化發展,演變為一種多用途的水面艦艇,由最初只配備火炮,到配備火箭和魚雷,到當下以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甚至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等主戰兵器為主,作戰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

因此,戰後各國海軍就不再建造笨重的戰列艦,除了部分國家海軍擁有航母以外,一般驅逐艦和護衛艦,在其他國家都是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了,也是許多國家海軍絕對的主力艦。


國平軍史


因為戰列艦已經被核潛艇取代了,沒錯是核潛艇,而不是其他的什麼軍艦。很多人都說,導彈時代的來臨讓戰列艦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實際上,導彈除非是核彈頭,否則現有的什麼魚叉導彈、YJ83導彈、俱樂部反艦導彈等都不足以對戰列艦構成威脅,最多在戰列艦厚重的裝甲上穿一個小坑,根本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圖為戰列艦的裝甲防護結構,上圖為俾斯麥號戰列艦的防禦示意圖,左右上角分別為其兩側的裝甲帶厚度。下圖為戰列艦的上下甲板和中甲板裝甲設置以及防魚雷結構示意圖。

戰列艦排水量巨大,二戰末期,最大的大和級戰列艦已經到了7萬5千噸級的排水量,和小鷹級航母有的一拼。除了排水量巨大,他的裝甲防護非常完善,艦體主要結構被300mm以上(大和級主裝甲帶最厚處為410mm)的鋼裝甲覆蓋,甚至用上表面硬化技術,硬化層有時候都能達到100mm以上,這樣的裝甲厚度,用魚叉反艦導彈轟擊上百枚都奈何不得。

圖為美國海軍衣阿華級戰列艦,他是世界上退役最晚的戰列艦,一直服役到上世紀90年代末,可謂是戰列艦的絕唱,他也被認為是航母最好的護衛艦。

要對付戰列艦,最好的辦法無非是鐵炸彈轟穿甲板,高爆炸藥直接撕碎裡面的結構,或者是使用魚雷直接轟擊戰列艦的脆弱“下三段”,但是想要依靠反艦導彈擊沉戰列艦,最多把戰列艦的上層結構給毀掉,戰列艦核心的下層甲板,也就是裝甲重點防護的動力區域、彈藥區域、炮塔等區域都很難被反艦導彈威脅到。

圖為俄羅斯海軍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他的噸位較大,有主裝甲帶,一直被當做是戰列艦的繼承者。

戰列艦其實並非是被那些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所取代、所淘汰,他也並非是被航母直接淘汰,畢竟戰列艦和航母是有過100年的並肩作戰歷史,而且他們的配合天衣無縫,戰列艦在二戰也一直被當做是航母最好的貼身護衛,就算是二戰後,在冷戰初期美國也保留了一些戰列艦,蘇聯雖然沒有戰列艦,但是冷戰時期也發展了類似於戰列艦概念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一直被簡氏防務分類為戰列巡洋艦,就因為他厚重的裝甲和強悍的火力,主要就是提高艦隊作戰的穩定性。

上圖為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下圖為大和級戰列艦,戰列艦是海軍在進入內燃機時代後,擔當主力艦時間最長的軍艦。

戰列艦是被潛艇,尤其是核潛艇淘汰的。戰列艦如果還存在,那麼他的移動相對笨拙,體積巨大,目標特徵明顯,二戰時期的無導引魚雷都能輕鬆命中,更不用現代化的線導魚雷、尾流自導魚雷、聲自到魚雷等導引式魚雷了。這些魚雷的口徑也越來越大,威力越來越強,可以說,只要現代的潛艇找到了戰列艦,分分鐘就能發射魚雷並且命中目標,很簡單就能擊沉一艘戰列艦。

圖為英國海軍機敏級核潛艇,英國海軍水面艦艇幾乎沒有對地打擊和對海攻擊能力,這些任務全靠機敏級核潛艇完成。

畢竟魚雷的毀傷力也不光是自身爆炸的威力,他在水下定向爆炸,把能量定點釋放在艦體脆弱的下部,在劇烈的震盪中,艦體最大的損傷其實是來自於自身重量和結構震盪帶來的結構性損傷,因此越重的戰艦,在魚雷的打擊下越容易被重創,一般而言,不超過4枚重型魚雷就能徹底擊沉一艘戰列艦,這對於現代潛艇而言,非常簡單。

上圖為我國海軍093G攻擊核潛艇,下圖為俄羅斯海軍亞森級攻擊核潛艇,可以說,正是核潛艇的出現,才導致了戰列艦的消亡。

因此,現代攻擊核潛艇重新成為大國海軍的海上決戰兵器,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海軍中,除了航母之外,艦級最高的也是核潛艇,都是一等艦,而且攻擊火力除了航母也主要來自於核潛艇,他們的打擊能力遠比水面上的驅逐艦要強得多。所以,戰列艦的地位實質上被核潛艇取代了,造成了如今世界上沒有戰列艦的情況,畢竟巨大的鐵王八,也有他的阿喀琉斯之踵。


海事先鋒


戰列艦(Battle ship)依靠數量眾多的大口徑巨炮為攻擊手段,同時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和遠洋續航能力,在以噸位、裝甲和火炮為核心的戰艦時代,它就是一幢移動的海上堡壘,是無敵的巨無霸,是海洋大國們艦隊的核心中堅。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列艦迅速讓位二線,戰後更是直接被淘汰。新崛起的航空母艦直接挑戰了戰列艦的生存地位,在攻擊半徑、機動能力、作戰效能、經濟性方面皆遠超過戰列艦,成為新一代的艦隊核心。


美軍曾經在戰後重新啟用了衣阿華級戰列艦“衣阿華號”(BB-61)、“新澤西號”(BB-62)、“密蘇里號”(BB-63)和“威斯康星號”(BB-64),這四艘姐妹艦在80年代中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密蘇里”和“威斯康星”參與了1991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

改裝過後的“衣阿華級”裝配有8座4聯裝“戰斧”發射箱和4座4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還安裝有4臺“密集陣”近防炮,為此削減了4座127mm副炮和幾乎全部的40、20mm高炮。

1991年海灣戰爭時,“密蘇里”與“維斯康星”進入海灣地區,與1月17日凌晨對巴格達進行了“戰斧”打擊,隨後開始靠近瀕海區域,自2月4日起對科威特地區的伊拉克軍事目標展開炮擊,截止2月28日收兵,兩艦83次炮擊任務共打出1102發406mm主炮彈藥,每艘“衣阿華”都有超過20枚的戰斧發射數字。

不過,儘管她們很賣力的表演,卻愈發堅定了美軍將其退役的決心,美國人經此一役後發現戰列艦已經完全成了雞肋,哪怕你換上現代化的電子系統,加裝上現代化的導彈,仍然難掩她們理念上的落後。海灣戰爭時的兩艘“衣阿華”實際已經成為大號的“火力支援艦”,而且表現的並不比普通的巡洋艦、驅逐艦更搶眼;被人津津樂道的406mm大炮轟炸,說白了只是因為庫存的炮彈夠多沒地方用罷了,離海岸稍遠一點的地方完全夠不著,過於兇猛的炮擊還非常容易波及平民,與“精確打擊”之道完全背道而馳。

這些戰列艦的自我生存能力還比較堪憂,需要與航母近似的編隊進行維持,還不如一艘巡洋艦好用。

戰列艦的使用維護費用驚人,它堆滿了琳琅滿目的系統,整個就是一混搭風,維護費用繁多。改裝後57000噸的滿載排水量、8座Babcock & Wilcox重油鍋爐和4座Westinghouse蒸氣鍋輪機再加上212000馬力的主機功率,光燃油一次就得負載8765噸,已經快夠上“小鷹號”常規動力航母的標準了,此外還需要1800個艦員來開動她。

看看,如此吞金巨獸無法在海上對敵,只能在欺負弱國時打打順風仗,還留著作甚?有這錢養一艘航母不行嗎?現代航母搭配現代戰機,能完成的任務遠超一艘除了殼子硬、噸位大、炮巨別無所長的戰列艦,還不如造航母。

至於為什麼現代大多數國家都只製造驅逐艦和護衛艦,這當然是因為“窮”啦。口袋裡只夠貸款買吉利自由艦的錢,你會去買陸地巡洋艦嗎?

世界雖大,真正自二戰後崛起的國家沒有幾個,大部分國家僅僅只是擺脫了殖民地的身份而已,上到飛機大炮,中到武器彈藥,下到麵包醫藥全得靠進口,軍艦都造不出談什麼是戰列艦還是驅逐艦呢?

上圖.印度“國產航母”

當然,這個“窮”不光指的是經濟能力,還有許許多多方面的因素,否則阿拉伯人看著那麼有錢,狗大戶們怎麼沒憋出航母?大型戰艦無論是航母也好,戰列艦也好,都與國家整體的硬實力相掛鉤,實力夠了,還得有經驗和配套使用能力,否則一味搞大船的結果就是印度那樣,國產航母造了個殼子漂水上歇菜。或者像泰國海軍那樣,買了人家的航母,用個幾年成了拋荒的破爛。

上圖.法/意“地平線”級護衛艦也就他們自己這樣稱呼

而現代驅逐艦與二戰的同行們其實已經沒多大關聯,只是單純作為艦隊任務艦型分級名稱存在。比如法國和意大利研製的“地平線”,怎麼看怎麼是艘驅逐艦,結果法國海軍沒有驅逐艦這個名稱,而意大利因為二戰原因規避驅逐艦字樣,兩國便乾脆稱之為“護衛艦”了。

上圖.055型導彈驅逐艦

現代驅逐艦嚴格意義上來說應該叫“導彈驅逐艦”,導彈的日趨完善讓驅逐艦被賦予了新時代新的意義,海戰不再以戰艦的火炮對轟來展現,其作戰距離動輒以百公里甚至千公里計,這種情況下綜合能力強悍的驅逐艦上可防空反導,下可反潛護衛,本身還是擁有巨大攻擊能力的反艦導彈平臺。對於大多數國家的海軍來說,驅逐艦是相當經濟的船型,一船在手,可以幹很多事兒。

上圖.美軍佩裡級護衛艦

現代護衛艦則更多的成為驅逐艦次一級的功能船型,尤其當前驅逐艦噸位逐漸擴大,不斷往萬噸級發展的趨勢下,噸位較小的護衛艦更是成為經濟性的代表,被作為驅逐艦的補充大量填充進海軍,成為各國海軍最普及的船型。有些國家並不稱護衛艦為護衛艦,他們也稱之為“護航驅逐艦”。

上圖.054A型的 柳州號、大慶號、三亞號

例如我國的當家餃子054A型護衛艦,它擁有135米的艦長和16米的舷寬,滿載排水量4200噸,續航力4000海里,帶有隱身外形艦炮和4座8聯裝垂髮和2座4聯裝“鷹擊83”反艦導彈,還帶有2座730(分鐘射速4200,部分型號據傳已上1130)近防炮和卡28直升機。

上圖.051G2型 珠海號

反觀曾經的老主力驅逐艦051型,艦長132米,舷寬12.8米,續航力3000海里,艦身數據就比054A小,武器靠的是4座4聯裝“鷹擊82”導彈和1座8聯裝“海紅旗7”,近防靠的是2座25mm速射炮(分鐘射速270)和4座雙37高炮(分鐘射速180),這“驅逐艦”怎麼也不如054A這“護衛艦”。

上圖.日向號直升機驅逐艦

還有日本人,他們的“日向級”、“出雲級”明明都達到直升機航母的標準了,甚至預計搭載F35B型戰機,卻依然長期以“驅逐艦”自居,17000噸的排水量。

總而言之,驅逐艦與護衛艦在當代其實略有點“偽概念”,不過正是因為其功能的廣泛,較為模糊的界定,良好的經濟性能,故而被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所鍾愛。畢竟護衛艦、驅逐艦對一般國家來說也夠用了,戰列艦都達到航母那個標準了,大國不會用這種淘汰貨,小國更是造不起也買不到更養不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