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晁錯,以往我們都多少聽說過。

晁錯不但死的很冤,也死得很慘,更是死的荒誕很窩囊。

在現在河南許昌烈士陵園西北角,由水泥與鵝卵石覆蓋的圓形墓冢,就是流傳的晁錯墓。

在公元前154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影視劇中晁錯與父親

這一天,也是晁錯的父親勸阻其停止進言削藩無果之後服毒自殺後才十多天。晁錯強行削藩,冒著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專門從老家趕來勸解無效,就服毒自盡了。

估計晁錯還未從至親離世悲痛中走出來。

漢景帝派京師中尉陳嘉(相當於首都衛戍司令兼公安部長,負責當時長安的京師治安警衛)去其家裡接晁錯,晁錯以為是叫他去開會,興沖沖穿上了朝服(官服)就上車,結果啥也不知道,稀裡糊塗被拉到東市直接給腰斬了,連遺囑都沒來得及留,也沒有任何給自己的辯解機會。

咔嚓,直接被腰斬了。

任何人看到這都得心驚一下,古時候皇權懾下人的生命有多脆弱。何況晁錯當時可是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御史大夫。

今天,就一起來看看這場人禍是如何發展成歷史之錯

(本文篇幅較長,建議各位粉絲讀者收藏後閱讀)

晁錯成長之路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錯出生於潁川(也就是現在河南禹州),晁錯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老師在歷史上不出名,沒啥故事)

漢文帝時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就是文章寫的好。漢朝太常屬太尉部,主要負責掌管禮儀祭祀,晁錯就成了太常寺的一名基層工作人員,俗稱小吏。

牛人向來運氣都特別好,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焚書坑儒,當時導致其他幾家的學說幾乎失傳,以至於當時幾乎很難找到精通尚書的人才。朝廷徵召研究《尚書》之人,晁錯正好文章寫得好,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濟南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當時這個“濟南伏生”已經90多歲了,所以就讓晁錯去了。

這一下,晁錯的學問大有長進,名聲大振,出口成章。漢文帝發現是個人才,學成歸來後,就任命做太子府的官員,先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升為博士。晁錯任博士時,向漢文帝寫了一篇上《言太子宜知術數疏》,文章說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文帝讚賞,拜為太子家令。

景帝當時還是太子,晁錯因為學問好,經常與太子一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晁錯的才華深得太子的認可,也被譽為太子家的“智囊”

晁錯任太子家令不久,因匈奴屢侵邊境,文帝發兵打算征討,於是他及時上《言兵事疏》。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西漢時期與匈奴分佈圖

先是肯定漢文帝一反漢興以來畏懼匈奴而明詔抗禦,繼而縱論用兵之道、臨戰之術,具體剖析 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 ,指出: 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裡,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也。 確實言之鑿鑿,非一般紙上談兵者所能比,受到文帝高度讚揚和重視。

這篇文章首先回顧了漢興以來與匈奴作戰勝敗得失的情況,援引古代兵法 “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的說法,突出良將在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並由此總結出“安邊境,立功名,在於良將,不可不擇也”的經驗教訓。

為了說明將帥在守邊備塞、訓練士卒、鼓舞士氣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採用對比的手法論述了呂后時“民氣破傷,無有勝意”,到文帝時“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的形勢轉變,以敘述為議論,論證十分有力。

文章用大量的筆墨,採取比較論證的方法,從戰爭的地理條件、武器裝備及士卒訓練等三個方面展開了充分論述,闡明瞭將帥在戰爭中爭取勝利的三個重要條件: “得地形”、“卒服習”、“器用利”。

由此得出結論,也就是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這四個方面的論證,也是採取正反兩面論證的方法。

另外根據“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的理論,具體分析了敵我的優劣條件,提出對匈奴作戰的一整套戰略戰術,如“以蠻夷攻蠻夷”,“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以眾攻寡”等,不但見解精到,而且具有現實的可操作性。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草原

這一篇兵法力作,直接將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個新的峰巔。

當然,文帝表揚之後並沒有採納這建議。晁錯隨後又提出新的建議。寫了一篇《論守邊疏》:

文章指出,匈奴人劫掠成性,和他們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他們終年東飄西蕩,居無定所,哪裡水草豐美,就到哪裡去放牧。而他們正好有多處的放牧地和漢朝的邊地相鄰,這樣他們就有機會窺探那裡的虛實,一旦有機可乘,就犯邊擾民。

所以對此一定要有長遠的打算,不可重蹈秦朝以民戍邊的覆轍。匈奴兵馬來去不定,長期駐兵守禦,勢必消耗國力。

因此晁錯提出遷徙內地人民充實邊疆、屯墾防禦的建議,讓他們平日發展生產,戰時相互救助,共同禦敵。

為了鼓勵人民遷居邊地,晁錯建議政府應該採取相應的獎勵措施,比如賞賜遷居者爵位和田宅,和免除其賦稅和勞役。

好處是不但可以加強邊疆的守備力量,使邊境免於匈奴的騷擾,而且耕作的所得也可以自給自足,減少軍費開支。

這大概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移民屯墾。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漢景帝劉啟畫像

它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或者一戰的攻守之議,而是從戰爭的總體性質出發,深入地剖析了敵我雙方形勢、力量消長之後的對策,具有戰略性的意義,見解是十分深刻的。

文章先從秦朝對待匈奴侵襲的對策失誤說起,藉以提醒文帝吸取秦朝的教訓,自然地轉入下文對於匈奴特殊習性的描述,引出遷徙內地居民到邊地屯田的主張,前呼後應,有水到渠成之妙,行文是很有技巧的。文章結構嚴謹,邏輯嚴密,論及面對匈奴侵邊擾民漢廷進退兩難的處境時的一段議論尤其精彩:“陛下不救,則邊民絕望而有降敵之心;救之,少發則不足,多發,遠縣才至,則胡又已去。聚而不罷,為費甚大;罷之,則胡復入。”議論風發,令人拍案叫絕。

總之,文章分析形勢深切詳明,提出措施具體可行,善於以敘為議,夾敘夾議,而且議論富於形象性,都表現出晁錯文章的特色。

簡單理解,實際上就是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禦外患,這一下把文帝的困惑就說通了之後就被文帝所採納。

於是趁熱打鐵。晁錯又向文帝寫了一篇《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人才就是這樣成長的。把領導也就是文帝的憂慮想到,不僅分析透徹,提出解決辦法和解決具體措施等一攬子解決計劃直接提供給文帝。多好的人才啊

調任中樞

隨後在漢文帝前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65年),此時晁錯還在太子家任太子家令,文帝讓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

於是由文帝親自出題,就“明於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徵詢(即“策問”)。就是皇帝出題,考生現場面試答題

當時賈誼已死,賈誼和晁錯都是出生於公元前200年的政治家思想家。我們高中時代學過的《過秦論》就是賈誼寫的。

在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面試回答的最好,深得文帝嘉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西漢官制金字塔結構圖

中大夫這個官職是郎中令的屬官,郎中令主要掌管宮殿門戶的官,實際權力較大。也就是文帝的侍從,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隨時建議,備顧問及差遣。漢將軍李廣曾任郎中令,並在公元前121年,以郎中令的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擊匈奴。

中大夫跟晁錯之前太子家令級別上還是同一級別。但是有了實際權力,可以參與朝政了。

“人禍”釀成“歷史之錯”

此後,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採納晁錯的政治主張,但還是十分賞識他的才能。

晁錯,作為漢初一個有大學問,有才華,有思想,有政治抱負,不甘寂寞的人。

但是樹大招風,身為新人上位,急於施展抱。在朝廷上,不停進言改革法令,弄的是上下不得安寧。

因此,晁錯與其他朝廷大臣的人際關係就激化了。很多人對這個靠著能言善辯,一路青雲直上的新人產生十分不滿。

晁錯有個缺點,就是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這也是最為致命最終導致殺身之禍的原因之一。

晁錯還在太子府的時候就一直跟朝廷大臣的關係不好,當朝文帝還健在,晁錯不過還是一個太子家令,這麼跳,年輕人鋒芒畢露不知收斂,也不懂得搞好人際關係。

當朝的老臣們肯定是看不慣的,首先袁盎等大臣就不喜歡晁錯,持反對態度。可見晁錯調任中大夫進入朝廷中樞後與其他大臣關係好壞可想而知。老臣看這個新人心理多少都是二貨,十分不滿意的。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袁盎畫像像取自清代修《安徽潛縣袁氏宗譜》

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當時的太子即位,成為了漢景帝。深得景帝的寵信,直接提拔晁錯為“內史”,這個職位就是全權負責掌管京師,相當於首都市長。

之前還是郎中令屬下的中大夫,這一下就跟之前的老臣們平起平坐。

有時候上位太快,容易飄,晁錯自然春風得意,更加鋒芒畢露,他也堅信自己必將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於是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結果對晁錯的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他的手修改訂立的。

成為景帝剛即為時期當紅人物。

因為人際關係,第一個想殺晁錯的是當時丞相申屠嘉,但是晁錯如日中天,而丞相申屠嘉也有感於自己所說的話不被採用,因此忌恨晁錯。

晁錯內史府大門本來是由東邊通出宮外的,使晁錯進出有許多不便,這樣,晁錯就自作主張該鑿一道牆門向南通出。而向南出的門所鑿開的牆,正是太上皇宗廟的外牆。

申屠嘉聽說之後,就想借晁錯擅自鑿開宗廟圍牆為門這一理由,把他治罪法辦,奏請皇上殺掉他。但是晁錯門客當中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他。晁錯非常害怕,連夜跑到宮中,拜見皇上,向景帝自首,說明情況。

到了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丞相申屠嘉奏請誅殺內史晁錯。景帝說道:“晁錯所鑿的牆並不是真正的宗廟牆,而是宗廟的外圍短牆,所以才有其他官員住在裡面,況且這又是我讓他這樣做的,晁錯並沒有什麼罪過。

退朝之後,申屠嘉對長史說:“我非常後悔沒有先殺了晁錯,卻先報告皇帝,結果反被晁錯給欺騙了。”回到相府之後,因氣憤吐血而死,諡號為節侯。

可見這肚量真不大。

第二個就是袁盎。袁盎和晁錯素來不和,一方在,另一方就離去,俗稱有你沒他,這兩個人從來沒有在一起說過話。

漢景帝即位後,晁錯任御史大夫,就派人查袁盎任吳相時所受吳王劉濞的財物,要論罪處罰,景帝詔令赦免袁盎為平民。可見晁錯也不是個省油的燈。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影視劇中漢景帝劉啟

公元前155年也就是景帝即位第二年,晁錯再次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意思就是,現在削藩也反,不削也反,現在削藩,肯定反但是危害小,現在不削藩,以後還是要反,但是危害更大。

奏章送上去,漢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從此也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意見很大,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全國上下就你晁錯一人高調喊著削藩,想不恨都難。

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

這一年,正好當時楚王,來朝彙報工作,晁錯藉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楚王。但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海郡作為懲罰;

還有兩年前趙王劉遂因為有罪,被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同時,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就親自前往膠西,也就是現在山東高密一帶,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

膠西王劉昂同意謀反,並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

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造反。

這個吳王為什麼挑頭呢,因為跟景帝是有仇恨的。

因為在漢文帝時,吳王太子劉賢入朝,於是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即漢景帝)飲酒玩樂。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度不恭,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當場把吳王的太子劉賢給砸死。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後,吳王之後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過查實,確證吳王並沒有什麼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這時候心理開始起了反叛之心。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七國之亂形式圖

所以不久後,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終於坐不住了。

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同時吳王劉濞徵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當時藩王的實力也就吳楚兩地實力強大,也以此二位藩王挑頭造反,所以歷史稱之為吳楚七國之亂。

昏招盡出,一錯再錯


七國反漢後,朝野上下震動,漢景帝方寸大亂,而晁錯卻一錯再錯。

盡出昏招。叛亂分子都打到家門口了,皇帝驚恐,晁錯卻沒有切實可行的禦敵之策。

使出昏招,為什麼說昏招呢?晁錯出主意就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好傢伙,典型的讓皇帝衝鋒在前,自己留守後方,把危險留給漢景帝,安全留給自己。正常的臣民都是衝鋒在危險最前面,安全留給皇上。

這昏招多少都有點讓漢景帝惱火。

第二個昏招,想殺袁盎,袁盎是在吳國做過丞相的,一直在朝廷也為吳王說過好話,說吳王不會反。晁錯想拉出來個背鍋的倒是沒錯,但是又猶豫不決,狠不下心。

沒想到袁盎此時得到了晁錯要殺他的消息。就跟竇嬰合計合計,竇嬰就去求見皇上,對景帝說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吳國造反這事說不定袁盎有好的解決辦法,求皇上接見一下袁盎。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竇太后是漢景帝的母后

袁盎對景帝說,當今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還讓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講悄悄話:“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佈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

漢景帝思考了半天,七國這次造反打的就是“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最後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於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讓袁盎能把造反說和不,畢竟都是劉家人。

而此時的晁錯對此毫不知情,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是顆棄子。

在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接替申屠嘉)、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漢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

西漢政治家晁錯稀裡糊塗被腰斬,究竟是歷史之錯,還是“人禍”?

影視劇中誅晁錯

此時唯一的當事人卻毫不知情,才有了開頭所講的: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當時晁錯尚穿著朝服,稀裡糊塗的就被腰斬於東市。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這句話是出自於北宋大文豪蘇軾的《晁錯論》,簡單來講,意思就是天底下的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但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晁錯很顯然是一個有才華有政治抱負的人,但他在削藩之事急功近利,專政擅權,太過於春風得意,不重視自己的人際關係,導致自己在朝廷中樹敵過多,最終由“人禍”釀成了這場歷史之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