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範“口罩臉” 看專家支招-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每到春季,醫院皮膚科就會迎來就診高峰,以花粉過敏患者居多。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由於大家出門口罩成了必備,直接接觸花粉的機會變少了,但因為長時間佩戴口罩,面部皮膚瘙癢、乾燥感、爆痘等患者多了起來。

南京明基醫院皮膚科蘆桂青主任介紹,由於佩戴口罩導致的皮膚病,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佩戴質量不合格的口罩導致的:一些三無口罩,劣質的材質甚至沒有經過消毒,佩戴後會導致面部皮膚出現刺激性皮炎、細菌感染等等。2、物理性刺激:由於口罩鼻夾和掛耳帶長時間壓迫,導致局部皮膚血液循環不良,出現紅腫、疼痛;因為面部肌肉活動,導致皮膚與口罩邊緣(尤其是N95口罩)反覆摩擦,局部皮膚出現紅斑、瘙癢,甚至小水皰。3、對口罩材質過敏:疫情期間大家佩戴的口罩大部分是3層,由兩層無紡布和一層過濾熔噴布組成,部分人群對這兩種材質過敏,出現接觸部位皮膚瘙癢、潮紅甚至紅腫、水皰、滲出,屬於接觸性皮炎。4、部分患者由於工作原因,需要長時間佩戴口罩,呼出的水汽不能散出,導致皮膚處於潮溼環境,誘發一系列如皮膚乾燥瘙癢、痤瘡以及脫皮等皮膚問題。

疫情尚未徹底結束,因此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家需要佩戴口罩,蘆桂青主任建議,在安全的情況下取下口罩讓皮膚透氣,避免連續長時間佩戴,有條件的,最好一天能準備兩個口罩更換。

對於已經出現皮膚狀況的,蘆桂青主任表示:首先,大家一定要購買正規廠家的產品,佩戴一段時間的口罩後,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調整一下鼻夾、耳帶的位置,放鬆一下,與口罩邊緣接觸的部位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塗抹一些凡士林、維生素E乳膏等減輕摩擦。對口罩材質過敏的患者,可以通過墊一層醫用紗布來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出現乾燥狀況的,除了多喝水、使用與皮膚pH值相近的潔面產品外,還可以使用一些具有皮膚屏障修復功能的醫用護膚品;局部紅腫的,可以冰敷。

皮膚出現輕度紅斑、脫屑、瘙癢的患者,可以在皮膚科醫生的指導下外用一些弱效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地奈徳乳膏等,也可以配合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過敏藥物。出現痤瘡的,可以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或過氧苯甲酰凝膠,注意不要自行擠壓痘痘,造成感染加重。脂溢性皮炎患者注意少吃辛辣、油膩食物,外用維A酸乳膏;如果皮疹較重,甚至出現滲出等情況的,一定要到醫療機構就診。通訊員 李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