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作者:杜興華


編者按:

古代先聖老子洋洋灑灑五千言,著成巨籍的千古奇書《道德經》具有極高的哲學價值和文化地位,它深刻揭示了宇宙的客觀規律、自然規律、人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和相互依存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等思想精神影響了幾千年來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歷史進程。它是統治宇宙中萬事萬物運動規律之道,它是治國安民之道。

不僅如此,《道德經》的文學價值也不容低估,它集成了《楚辭》、《漢賦》、《駢文》的風格,採用了賦比興的手法,兼有風雅頌入曲入韻入理入情入心的文學風格特色,便於吟唱朗誦,是一集難得的長篇哲理散文詩。

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好地理解領會老子的《道德經》的思想精神實質,使《道德經》更加通俗化、現代化,編者今天隆重推出大漠雄鷹新作《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以詩歌形式譯註、解讀《道德經》,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歡迎大家關注、賞讀、點評、點贊支持!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七十一、《道德經》第七十一章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一章斷句也可以這樣劃分: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釋】

(1)知不知,上:第一個“知”為動詞,知道、意識到的意思。第一個“知”為名詞,道德、道理之意。上,通“尚”,即好的意思。此句翻譯為: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就是知,是好的,有道德的。

(2)不知知,病:病,患也。此句翻譯為:不能真切地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有禍患的。

(3)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一個“病”字為動詞,即以某某為患。第二“病”字為名詞,錯誤、缺點的意思。此句翻譯為:只有把自己的錯誤缺點看作禍患,所以才沒有禍患。

【釋義】

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好的,是有道德的。不能真切地知道自己的無知,是有禍患的。只有把自己的錯誤缺點看作禍患,所以才沒有禍患。聖人之所以沒有錯誤缺點,是因為把錯誤缺點看作禍患,所以才沒有禍患。

第七十一章詩歌譯註

懂得無知是高明,自以為是成弊病。

以其缺點為禍患,一日三省利於行。

聖人以錯為禍患,自知自醒才自清。

遵循道德知不足,無缺勘缺真英明。

七十二、《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註釋】

(1)民不畏威:畏,畏懼,害怕的意思。威,威懾,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

(2)則大威至:威,危險,危害。那麼大的危險就會來臨。

(3)無狎其所居:狎,通“狹”,被迫、屈促的意思。不要被迫他們的居所或者環境。

【釋義】

如果民眾不再對某些畏懼保持敬畏了,那麼大危險就要降臨了。不要被迫百姓的居所和環境。不要厭倦百姓的日常生活。只有厭煩他們的日常生活,百姓才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和社會產生厭倦。所以,聖人常常有自知之明而不去表現自己的統治權威;愛惜百姓的生命但不抬高自己生命的高貴。因此要拋棄自見與自貴而選擇自知與自愛。

第七十二章詩歌譯註

民不畏官威信好,不逼人民不生造。

不厭人民愛生活,關注民生匡正道。

不顯權威德深厚,聖人自明不炫耀。

捨棄自我行大愛,自知自愛莫矜傲。

七十三、《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原文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釋義】

勇氣來自於堅強,敢妄為,則殺身;勇氣來自於柔弱,不敢妄為,則活命。這兩種勇氣,一個有利,一個有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上天之道是:不爭鬥而善於制勝,不言語而善於回應,不召喚而不請自來,坦然而善於謀劃。就好像上天有張寬廣的網,稀疏,卻沒有漏失。

第七十三章詩歌譯註

勇敢逞強必會折,甘於柔弱終常生。

不與爭鬥常取勝,不善言語有應承。

順勢而為千帆過,不言而喻百穀鳴。

不召自來也坦然,天網恢恢道從容。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七十四、《道德經》第七十四章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釋義】

如果人民(飽受暴政的逼迫)到了連死都不怕害怕的時候,(統治者)又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若人民都畏懼死,一有人做壞事就被抓起來殺掉,那還有誰敢胡作非為呢?天地間,冥冥中有專司殺伐的力量,無須人代勞。如果人代替天實施殺伐,就好像一個不會工藝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樣,很少有不傷到自己的。

第七十四章詩歌譯註

民不畏死何可懼,助紂為虐眾人誅。

為非作歹天不容,伐木不成手指除。

冥中有專司殺伐,以人代勞也無須。

道德不倡違天命,威脅無威民不服,

七十五、《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釋義】

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是真正珍惜自己生命的高明人。

第七十五章詩歌譯註

政令繁瑣賦稅苛,人民空腸飢餓多。

民之所以難統治,輕生冒死無奈何、

貪官暴斂刮民膏,百姓奴役受盤剝。

無以生者為貴生,不求享受才生活。

七十六、《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第七十六章詩歌譯註

人活柔弱死後硬,草木麗柔死枯僵。

堅強終屬死亡因,柔弱韌性便堅強。

樹大招風受摧折,耀武揚威遭滅亡。

強大難堅處劣勢,柔弱蓬勃陰生陽。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七十七、《道德經》第七十七章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第七十七章詩歌譯註

自然規律如張弓,弓滿絃斷難成功。

把握尺度多諧調,損補溢減才平衡。

有道之人勤檢討,奉獻天下才可豐。

業有所成不自居,賢才隱遁不逞能。

七十八、《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釋】

(1)無以易之:易,替代、取代。意為沒有什麼能夠代替它。

(2)受國之垢:垢,屈辱。意為承擔全國的屈辱。

(3)受國不祥:不祥,災難,禍害。意為承擔全國的禍難。

(4)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好像反話一樣。

【釋義】

普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聖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話好像在反說一樣。

第七十八章詩歌譯註

天下大柔莫過水,攻堅克強最銳利。

弱能勝強柔克剛,道理淺顯意義邃。

百姓柔善似流水,社稷如山水可摧。

聖君承辱便承國,君王擔禍名永垂。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七十九、《道德經》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註釋】

(1)善:指圓滿。

(2)左契:指借據。

(3)責於人“”:指討債。

(4)有德司契:司,管好,保持。契,證明買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指借據。指有德行的人,管好借據,反向思維就是:不忘自己的債務。

(5)無德司徹:徹,毀壞,追討。沒有德行的人毀壞借據

(6)親:指偏私、偏向、偏愛。無親:是無偏私、無偏愛。

【釋義】

調解深仇大恨,必然會有小的不滿難以消除,怎麼做才能算是圓滿呢?所以,聖人掌握著借據,卻不去討債。有德之人保存借據,並不追討;只有無德之人才去追債、討債。自然大道沒有偏私,常常與良善的人不謀而合。

第七十九章詩歌譯註

和解怨恨必留恨,借貸必要留存根。

聖人握據不討債,有德之人不追問。

得德之人很寬容,無偏無私有樸渾。

不追考驗信用者,無私厚報有德人。

八十、《道德經》第八十章原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

小國少民。致使雖有供十人乃至百人使用的器具卻不必使用,致使人民重視死亡而遷遠荒避。雖然有舟車,不用乘坐它;有兵器,不用陳列顯耀它;讓人民恢復結繩而用它來記事。使他們的食物美味,使他們的服裝美麗,使他們的風俗歡樂,使他們的居所安穩。相鄰國家的人們可以相互望見對方的國土,雞犬的叫聲可以相互聽聞,人民到老甚至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這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國家,政治境界。

第八十章詩歌譯註

小國寡民好治理,武器廢除車不用。

雖有武器不設防,人民重死珍生命。

結繩記事人寬厚,美衣香食住安寧。

鄰國雞犬聲相聞,快樂幸福國清明。

八十一、《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釋義】

真實的話聽起來不好聽,聽起來好聽的話不真實;良善的人不狡辯,狡辯的人不善良。真正有學問的人,就像什麼不知道一樣,知道學海無涯,因為處處虛心向別人請教。一知半解的人,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到處賣弄自己。聖人沒有私心,他盡全力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儘可能給與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大道是順天而行,不索取,只有貢獻施與,沒有傷害。聖人之道,有為但不和人爭奪。

第八十一章詩歌譯註

真話不漂亮,漂亮無真言。

善人不巧說,巧說人不善。

智者不賣弄,賣弄少灼見。

與人行方便,聖人不貪婪。

利人便充足,自己更豐滿。

和睦好相處,不與人比攀。

八十一章道,持道循自然。

字字善言諫,句句道德贊。

無為無不為,思想輝深玄。

聖人不與爭,不佔也不貪。

無德天下亂,巡道百姓安。

柔慈行大愛,中華精神傳。

大漠雄鷹:詩歌解讀老子《道德經》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