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靈武市:挪出“窮窩”搬進“福窩” 崗位直送家門口--本網原創--寧夏--地方--首頁

一針一線,36歲的郭紋紋正在工位上熟練地將袖口和領口進行縫合,縫製完成後,這些漂亮的羊毛衫將通過訂單銷售的方式銷往國內外。

郭紋紋所居住的寧夏靈武市鎮河塔社區民生佳苑小區,是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這裡居住的大多是從西海固地區移居至此的貧困戶。

走進這個小區,環境整潔、綠化完善。小區內幼兒園、便利店、餐廳一應俱全。2016年,郭紋紋一家三口住進靈武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生佳苑小區,開始新的生活。

今年3月,小區內國斌亞琦扶貧車間正式投產運行,旨在吸納小區勞務移民就近就業,讓他們邊就業邊培訓,掌握一定就業技能。郭紋紋立馬報了名,上了崗。

“現在住房和就業都穩定了。孩子上幼兒園就在小區裡,我從家門口到廠門口走路上班只需要幾分鐘。”談起現在的生活,郭紋紋笑的合不攏嘴。“住進城市裡的樓房,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小區內就近工作不僅方便她照顧家庭,還能讓她掙錢補貼家用。

在這個小區內的扶貧車間,大約40名女工正進行羊絨衫加工的最後一個步驟——手縫。寬闊的廠房還預留出了縫紉區域,機器已擺放完畢等待更多紡織工人。目前,該車間已招用工人105名,上崗48人,將按照基本補助加計件的方式發放工資。

國斌亞琦車間內,女工正在進行羊絨衫加工的最後一個步驟——手縫。趙茉鈺攝

“90後”張讚美,通過社區宣傳瞭解到民生佳苑扶貧車間在招工,立即報名參加。通過一段時間手縫工序技能的培訓,張讚美已經從一名下崗工人華麗變身為業務骨幹。

“這份工作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也讓我有了今後奮鬥的方向。”張讚美說,建在家門口的扶貧車間,不僅解決了她因工作無法照顧孩子的後顧之憂,也成為她職業發展啟航的地方。

據瞭解,靈武市有兩個勞務移民社區,共2280戶9166人,勞動力5502人,轉移就業3602人。勞務移民主要從事住宿、餐飲、批發零售、建築業的佔50%以上,以寧夏國斌亞琦等扶貧車間為依託,在靈武市及周邊的企業以打工為主。

“目前,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10月份了。接下來,我們也將根據疫情形勢,陸續安排員工儘快上崗,解決周邊移民群眾的就業問題,繼續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未來將設三到五個扶貧點。”寧夏國斌亞琦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預計今年6月份,一個1500平米的小區扶貧車間即將建成投產。

穩就業是搬遷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近年來,許多像郭紋紋、張讚美一樣的老百姓挪出“窮窩”,搬進“福窩”,生產生活方式正加速改變。

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村是自治區“十二五”規劃的生態移民村,2012年從固原搬遷來的生態移民在這裡安家。如今,村子上建起了一棟棟整齊排列的大棚,致富的蜜瓜幼苗正在其中茁壯生長,醞釀著甜蜜。

被稱為蜜瓜小鎮的夏能現代農業科技園,就坐落在這裡。該園區由寧夏夏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設,流轉土地1080畝,搭建大跨度連棟大棚850畝,主要種植莎妃蜜瓜,面積可達550畝。該園區在運營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靈武市提出的“3 1”扶貧模式,即帶動一批、創業一批、輸出一批、分紅一批,讓涇靈村生態移民參與蜜瓜種植,就地就業、就地務工。

每到收穫的季節,一箱箱金燦燦的莎妃蜜瓜就從這裡銷往北京、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商超。消費者享受到了陽光下的香甜,當地村民則充實了自己的錢袋子。

夏能公司首先帶動一批沒有熟練種植技術的當地移民,從臨時工、長期工做起。平均每人工資100元左右,主要從事建棚、施肥、栽瓜、包裝等工作。

已經是技術骨幹的當地移民楊梅,今年則從夏能公司處承包了兩個蜜瓜溫棚。春光正好,溫棚裡的蜜瓜秧長勢喜人,楊梅正在抹芽——去掉多餘的芽以保證蜜瓜口感,綠油油的莖葉遮住了她忙碌的身影。

楊梅正在溫棚中抹芽。賈茹攝

2018年,夏能公司成立了蜜瓜種植技術田間學校,三年累計培訓2880人次,楊梅就是“畢業生”之一。她從一個不具備蜜瓜種植技能的農民,成長為可以承包大棚的技術骨幹。“我從夏能公司這裡學到了許多關於種植的知識,現在才有能力包棚。”楊梅說。

目前,夏能公司將16個新型材料溫棚承包給8個產業技術工人,每人承包2個,楊梅就是這8人之一。像楊梅這樣的產業技術工人,只需按照蜜瓜的生長週期,在25-32天內,完成兩個大棚的抹芽、吊秧、授粉、封頂、選瓜工作,就能拿到3480元的報酬。

蜜瓜種植不僅充實了楊梅的錢袋子,還幫她挺起了腰桿子。“溫棚是我包的,錢就打到我的銀行卡里,上街買東西再也不用找老公要錢了。”楊梅笑說。

為拓展當地移民的就業空間,夏能公司設計了“職級”上升渠道:臨時工—長期工—包產工—創業自主種植。未來,當楊梅可以在蜜瓜種植獨擋一面時,她就可以升級為“老闆”加入創業一批。屆時,由夏能公司輸出技術、輸出種苗、下放訂單和銷售,村民則自主創業種植。

“每年10月份至來年2月份間,我們還會選派移民中的種植能手,到海南務工就業。”夏能現代農業科技園運營總監李樂說。同時,夏能蜜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未來將發展當地移民260人成為會員,讓移民參與合作社運營管理,給移民每年12%以上的分紅。2020年,該園區計劃帶動480戶移民從事蜜瓜種植產業,佔涇靈村戶數的40%以上。

“靈武市通過在社區、村口建廠的模式,幫助無力外出的勞務和生態移民就地就近就業,提高收入,助力脫貧攻堅。”靈武市就業局局長羅濤說。據他介紹,目前靈武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500餘人,主要通過白土港、郝家橋鎮周邊17個扶貧車間、扶貧基地帶動就業。

據悉,靈武市的16個貧困村和社區(2個勞務移民社區、3個生態移民村、11個貧困村)實有7831戶,總人數28918人,其中有勞動力人數17831人。截至目前,實現轉移就業11016人,未就業3582人,其中因生病、殘疾、出嫁、上學以及照顧老人孩子等原因無法就業的3233人。

針對未就業3582人,靈武市將繼續拓寬就業渠道,根據貧困勞動力就業意向,結合周邊扶貧基地和扶貧車間用工需求,把當前未就業人員分解到各重點企業、養殖園區、扶貧基地及車間、設施農業和運輸業等,幫助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同時,針對就近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因地制宜開展棚膜蔬菜、禽畜養殖、手工編織等中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和高素質農民培訓。

未來,靈武市將對富餘勞動力逐人跟蹤對接崗位,通過穩定就業、靈活就業、轉移就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富裕勞動力就業。會有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學精用活就業技能,紮根在不同崗位上,用雙手勤勞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