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之前,全球75%的棉花都產自南方的種植園,密西西比河流域百萬富翁的人口密度比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多得多,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對奴隸的剝削上。
在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農業始終是北美經濟的主要支柱。在荒野中開闢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歐洲的破產農民、罪犯、異教徒等於是來到了這裡,成為“契約工人”。同其他移民一樣,契約工人儘管地位低下,但仍享有基本的權利,最重要的是契約期滿就能恢復自由身份。
憑藉著理想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土地資源,南部的殖民者開始大規模的興建水稻、菸草、甘蔗等種植園。農場主對勞動力的需求也越發的迫切,然而隨著歐洲經濟好轉,契約工人卻越來越少,他們不得不轉向奴隸市場。
美國的奴隸制始於1619年,白獅號將他們從葡萄牙奴隸船上俘虜的20多名黑人帶到了當時的英國殖民地弗吉尼亞。當時的英國人無意蓄奴,但到了17世紀末,隨著國內勞動力缺口的進一步擴大,他們在法律、道德等各方面都接受了奴隸制的存在。
為了滿足這一需求,美國富有的種植園主開始轉向販賣黑人奴隸。他們從西非的酋長手中購買在部落戰爭中被俘虜的黑人,後來甚至還直接上岸抓捕。黑奴與契約工人不同,他們是種植園主的私人財產,奴隸生了孩子依舊是奴隸。
隨著越來越多的黑人來到美國,每年出生的嬰兒也成了黑奴的重要來源之一,隨之誕生了一個新的行業“奴隸拍賣”。黑人們在市場上被當作商品或牲口一樣展示,種植園主們自行選購,公開競價。17世紀時,一個黑奴售價不足十美元,而到了19世紀中葉,一個健壯的黑奴的售價高達1200~1500美元。
促使黑奴價格一路飆升的罪魁禍首是棉花。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美國最初的經濟作物是菸草,最多時每年向英國出口2000萬磅。獨立戰爭後,英國認為進口美國菸草會影響帝國其他地方的收入,同時美國種植園主也認為菸草價格波動過大,且對土地肥力損傷高。
工業革命使得英國對棉花的需求暴增,美國種植園主也投懷送抱。相比於其他作物,棉花的採摘和加工需要花費大量的勞動力,尤其是軋棉機發明後。1794年,發明家伊萊·惠特尼製作出了一個機器,可以快速將棉鈴與棉籽分離開來。
在軋棉機問世之前,一個黑奴平均每天只能加工10磅棉花,而軋棉機的效率卻是人工的十倍。軋棉機一出來就引起了轟動,有些人甚至認為採用高效的機器替代人工,可以減少種植園主對奴隸的需求。
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英國的織布機也在拼命地提升效率,出口到英國的棉花飛速增加。為了滿足貿易的需要,商船必須建造得更大、更安全。海軍也要變得更強大,以保護商船不被海盜襲擊。
蒸汽機促使貿易全球化的雛形開始出現,但對種植園主來說,他們要做的就是拼命買進黑奴和土地,以擴大棉花種植園的面積。從1801年到1835年的三十多年時間內,美國的棉花出口量從10萬包增加到100多萬包,佔全國出口額的一半以上。
北方和英國也是奴隸制的間接受益者,棉紡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紐約和倫敦出現了專門為工廠主和種植園主提供資金服務的金融家,航運業也跟著蓬勃發展。於是乎所有人都接受了一個現實,那就是奴隸是種植園主的合法財產,可以在商業交易中抵押或是償還債務,奴隸交易也成了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在奴隸制合法化的基礎上,南方出現了一種近乎封建制的社會。頂層種植園主擁有上千英畝的土地,手下管理著數百,甚至數千名奴隸。精英階層之下是擁有少量土地和奴隸的小種植園主,他們白手起家,有非常高的獨立性。
沒有土地和奴隸的美國白人處於最底層,佔白人總人口的四分之三。他們雖然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仍夢想著能夠擁有土地和奴隸。從一定程度上說,因為奴隸制的存在極大程度地緩和了白人的階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