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东莞松山湖片区大朗镇中子源路,因坐落于道路尽头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而得名,逐渐成为东莞通往世界级创新策源地的独特通道。如今,在这条长度仅约3公里的道路另一端,又一个以世界级创新影响力为目标的重大科学平台快速成型,这就是广东省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下简称“材料实验室”)。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建设四家省实验室之一。

4月25日,材料实验室迎来揭牌两周年的特殊节点,南方日报特别专访中科院院士、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全面回顾材料实验室两年来的建设成果,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愿景进行详细解读。

荔枝林中崛起东莞科创“新地标”

从莞佛高速松山湖收费站出口转入中子源路,道路东侧连绵的低丘上覆盖着大片浓绿色的荔枝林,满山密密的荔枝花开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年景。群山间的低坳中,数百名工人与数十台工程机械,在整理出的一片平地上热火朝天地施工,从航拍视角俯瞰,数个多边形结构的建筑地基轮廓已经清晰可辨。

这是日前记者在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看到的景象。实验室一期工程于2019年6月动工,计划于2020年底交付。未来,这里将建成一座占地面积近18万平米,涵盖多栋实验楼、展览综合楼、会议中心等单体建筑的大型科学园区,并且整体设计将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将为实验室开展各项材料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提供良好载体。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位于中子源路上的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

“回顾过去两年的工作,实验室建设进展顺利,特别是广东省和东莞市,不论是资金还是服务方面提供的支持都很到位,所以整体进度很快。”汪卫华首先介绍道,实验室工程正式动工是一个比较大的进展,“我很期待项目可以早日建成启用,和华为小镇一样成为东莞的新地标之一”。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中科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

材料实验室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牵头建设,东莞市政府、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共建单位,总体规划1200亩,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目标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及具有国际品牌效应的粤港澳科研中心。

虽然正式场地还未启用,但实验室各项工作并未搁置。两年间,依托位于松山湖大学创新城的临时场地,实验室四大板块迅速搭建成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各类成果创新先后涌现,已经在国内外材料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其中,汪卫华院士团队与实验室全职博士后李明星、双聘研究员柳延辉的研究成果还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验室多篇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

灵活引才培育高层次人才“朋友圈”

“实验室另一个成果是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取得突破。”在各项进展中,汪卫华特别关注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他介绍道,2019年,材料实验室法人代表方忠、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主任汤超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从去年增选情况看,能同时有两位专家当选院士,也显示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实力和水平”。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设计风格结合了岭南建筑特色与现代理念。

目前,材料实验室已经拥有理事长王恩哥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赵忠贤院士、实验室主任汪卫华院士在内的共10位院士;此外,通过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及国际顾问委员会等合作机制,更是覆盖了国内外20多位院士,院士队伍阵容强大,为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一流的智力支撑。

“与同批启动的其他三家省实验室相比,材料实验室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背后依托中科院物理所,以全所之力筹备、建设,有集团作战的优势。”汪卫华认为,高层次人才的“朋友圈”还可以发挥特殊的“磁吸”效应,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前来参与。业内专家的推荐和示范无形中形成了实验室的品牌效应,提高了人才引进的效率。

因此,除院士团队外,实验室还成功引进陈东敏、赵金奎、汤雷翰等多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以及通过创新样板工厂引进的18个高水平创新团队,实验室多元化人才队伍框架初步显现。汪卫华表示,实验室还非常注重引进国际一流人才,目前已经有多位海外人才有合作或任职意向,预计疫情之后将有更多人前来。

“考虑到东莞原有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我们在人才引进中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汪卫华表示,实验室秉着“人才互聘,成果互享,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理念,与境内外多个高水平科研院所与高校建立了人才双聘机制。目前实验室已经拥有全职及双聘超过500人的人才队伍。

创新机制打通基础研究到应用全链条

近期,汪卫华密集调研,除了到工程项目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外,还去往位于大岭山的一处工业园内,调研实验室多孔陶瓷研究团队在此处建立的中试基地,了解该团队最新科研进展情况。

由材料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付超研究员带领的多孔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团队,是入驻材料实验室创新样板工厂的18个创新团队之一。该团队掌握的多孔陶瓷材料技术,此前仅有少数国家掌握,他们经过三十年的研究获得突破。

团队负责人介绍道,从入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来,整个团队就以原来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全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产品基本定型进入中试阶段,目前正向着实现市场应用加速转化。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汪卫华院士赴多孔陶瓷研究团队中试车间调研。

多孔陶瓷团队是材料实验室推动科研机制创新,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全链条模式的一个缩影。“实验室筹建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应该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研究模式。”汪卫华说。

材料研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之间,存在一个“死亡谷”,使得很多研究成果难以产生应有效益。因此,突出应用导向,注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为材料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命题。

为此,材料实验室专门设立创新样板工厂板块,促进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两年来引入两批共18个高水平研究团队,项目包括新能源、半导体、先进制造等大一批“硬科技”产业化项目。

2019年,样板工厂团队成功注册成立了8家产业化公司。为了提升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实验室还成立了产业金融研究中心、与企业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在知识产权布局、创业基金和产业园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此外,材料实验室还与东莞塘厦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同时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开放合作打造材料研究领域公共平台

“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历史并不长,当下科学研究的规模远胜以往。并且重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越到后面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都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相互交流、通力协作去攻克。”汪卫华说道,在材料实验室建设中,也特别注重开展广泛交流合作,保持实验室的开放性。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以材料实验室为平台,多场高规格学术会议先后在东莞召开。

例如材料实验室成立的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就以建成高水平、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平台为目标。中心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先后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专家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22次,主题涵盖量子材料、理论物理、生物医药等,吸引了1000余人来莞参会,其中包括60多位海内外院士专家。在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在建项目中,就包括一个可以容纳数百人的会议中心,为今后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供空间。

另一方面,材料实验室不断强化与国内外其他高水平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成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平台。例如,2019年12月材料实验室与钱学森实验室共同揭牌成立“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计划建成世界一流太空材料的研究、开发、检测与应用的开放性平台。

“材料研究有时并没有很明确的应用方向,通过和不同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可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对材料研发形成牵引。”汪卫华举例道,通过和航天领域的院所合作,材料实验室未来可以在中国的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任务中发挥作用,帮助解决关键材料难题。

“俗话说,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有什么样的朋友。对实验室来说,有什么样的合作伙伴,也从侧面证明了实验室的综合实力。”他说道,未来材料实验室的“朋友圈”还将不断拓展。

与此同时,实验室布局建设的中子科学平台、材料制备与表征平台、微加工与器件平台、材料计算与数据库平台等多个开放平台,也先后为实验室和大湾区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目前已建成的超级计算集群,拥有180多个计算节点,峰值算力每秒344万亿次,其架构和性能在国内都属先进水平,累计为上百名科研人员提供了相应服务。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疫情期间,于杰教授团队成功研制出新型纳米纤维材料口罩滤材。

提出重大科研计划吸引全球广泛参与

“中科院物理所在材料研究领域有着深厚基础,但是在东莞建设材料实验室,我们突破了传统的项目研究模式,在全新的基础上构建框架,带动很多新的探索。”汪卫华表示,材料实验室建设两年来,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等诸多构想也陆续提出,但材料实验室筹建之初就已经以超前理念布局,因此今后还将按既定节奏稳步推进。接下来将在人才引进、前沿研究等领域继续发力。

“有一流的人才就有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氛围,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未来我们还是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一流人才共同参与进来。”汪卫华表示,打造成为一流人才集聚高地是实验室努力的目标之一,“哈佛大学之所以厉害,正是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对话​〡揭牌两周年,汪卫华院士详解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全景图”

材料实验室将为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提供助力。

此外,材料实验室要进一步寻找到材料研究领域更多好的方向,做出有国际影响的成果,特别是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方向做出贡献,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研发相应关键材料,这往往也是国家实验室平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未来会向着打造国家实验室的方向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和项目是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的作用。”汪卫华说,未来实验室还要加强文化氛围、创新氛围的打造,为汇聚而来的专家学者提供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为思维碰撞提供便利条件。

除了眼前的计划,材料实验室还有更长远的蓝图。“过去大的科学计划,往往西方科学家提出和主导的,比如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然后全球科学家共同参与。”汪卫华说,希望材料实验室未来能够提出自己的重大材料研究计划,让世界科学家一起参与,共同推动材料领域发展。“如果能做到这一步,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就成为世界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中心了。”

【记者】陈启亮

【摄影】黄政正

【作者】 陈启亮;黄政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