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一、

聖者言,“百善孝為先”,這是中華民族眾所公認的至理名言。那麼,“孝”當如何體現?在對待家中老人的問題上,有人厚養薄葬,在老人有生之年,盡心侍奉,讓老人安享晚年,老人百年之後,簡從薄葬,少有耗用,不擾他人;有人薄養厚葬,在老人有生之年,少有理會,幾無掛念,旦夕老人歸天,修墳建墓,大興祭祀,悲號痛哭,以厚葬彰顯其孝;世上亦不乏既做到厚養也能夠厚葬者。生者有知,子行孝,父母心慰;死後無知,無論怎樣的風光厚葬,都是在做給外人看,很虛偽的。俗語有言,“子欲孝而親不待”,早幹嘛去了?行孝需儘早,莫道後悔言。觀世間眾相,或許還有一種人,他們在當盡孝時,卻做了昧心的事,及至“親不待”,便生心虛,此時愈發相信鬼神,唯恐有報應,於是厚葬,以表愧對之心。當然,還有人借厚葬斂財,更是無恥。至親生時需善待,子孫後代有福廕。敬重逝者,不在風光大葬,而在人們的心中。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二、

人有思維,思維常有固化,這種固化或是因自幼成長過程中所受的言傳身教而形成的,或是受到某種意識的教化而形成的。厚葬,或可以稱之為習俗,或可以稱之為思想,總之,幾乎是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式:只有厚葬才能彰顯或表達對逝者的敬重。富人略擲錢財,便可做成風光大葬,以求往生者廕庇其家人;窮人生計本已受困,卻寧願“砸鍋賣鐵”也要厚葬,倘若往生者真的有知,情何以堪?逝者怎會願意看到活著的人愈發窮困潦倒?敬重逝者,是世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卻不是唯錢財而論。逝者無感知這件事,有人信,有人不信。信者或明事知理,葬親時便會量力而行,信者中亦會有人選擇厚葬,不過是做事給他人看而已;不信者中有理智的,選擇不同的方式寄託哀思而非厚葬;不信者中有執拗的,便是那些“畏死不懼義,重死不顧生,竭財以事神,空家以送終”的人;不信者中亦有一類人,這些人在逝者生時並不敬,身故之後畏懼生,心中有愧,唯恐逝者變為鬼神責其過往的言行,這便是常言所說的“心中有鬼”。多行善事多盡孝,心底坦蕩無煩擾;敬重逝者只在心,何需計較葬厚薄!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三、

墨家之說,人死輒成鬼神,且鬼神有感知,能知人間事。為彰顯生者對逝者的敬重,亦或是恐受逝者所成之鬼責罰,故而要鋪張治喪,擲財厚葬。墨家的鬼神論從何而來?何據之有?何以信誓旦旦?數千年來,口傳書載,似從無實證,然而世人卻是信者眾眾。儘管信鬼神的人眾多,但墨家學說卻好似逐漸湮沒而淡出了百家之爭。春秋戰國已佔一席之地的儒家學說,到了秦朝,幾近斷層,自漢代以來,經世傳承,已成華夏大地的思想主流。關於鬼神,儒家與墨家持有不同的觀點,世人信墨家“以為人死輒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所以不惜“破家盡業,以充死棺”。後來又崇拜儒家,儘管儒家“不明死人無知之義”,但世人仍是“賻祭備物”,“示不負死以觀生”。風光大葬,可以向世人顯示生者對逝者的敬重,卻未必是生者的內心真實想法。“示不負死以觀生”,一個“示”字,其意可為“向逝者表示”,亦可理解為“示以眾人”;一個“觀”字,其意可為“讓逝者看到”,亦可理解為“讓眾人看到”。雖然鬼神之說並無實據,但人們常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敬畏鬼神。厚葬,能否真的“示不負”鬼神、鬼神能否真的“觀生”?無人確知,但“示以眾人”、“讓眾人看到”卻是實實在在的做到了,也能得到眾人的讚許,於是便心安理得。如此看來,“示”眾人,讓眾人“觀”,或許才是厚葬的實際效果,然而,厚葬是否也應量力而行呢?“破家盡業”只為厚葬,如果逝者真的“為神鬼而有知”,喜哉?悲哉?已然家財全無的生者,陷入悽慘,困於生計,這是一定的。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四、

何為孝?子尊親者為孝。為人之子,如何尊親?怎樣才算是盡孝?其實皆在人子之心。古有“二十四孝”,件件感人,大多是人子在父母生時踐行至孝,儒學最為推崇。世人多知孝道,亦能以為父母盡孝為尚,這是中華民族的數千年傳承的美德。然而畢竟人心有別,世人對孝的理解也有不同。有人極重“孝”字,時刻不忘為人子者孝字當先,不敢疏於須臾,及至父母已逝,仍奉為至尊,不惜破家散財厚葬,且常思常祭;有人亦視“孝”字為先,服侍雙親盡心盡力,不敢有任何疏失,待父母仙逝,禮葬而非追求厚葬;還有一種人,父母在時常無視,藉口頗多,少有探望,幾無惦念,及至父母離世,大擺治喪排場,示人以風光大葬,似在彰顯其孝,以獲人贊。“孝”字,亦可組成兩個詞彙:孝順與孝敬。孝字本身即有對父母盡心侍奉並順從之意,加了一個順字,則更注重了順從父母的意思;如果是加上一個敬字,則是表明對父母既要順從亦需尊敬。是百依百順?還是順中有敬?如若是百依百順,那麼有些事或許失之偏頗,未必合道理。那麼既孝又敬呢?儘量順之但需有度,尊敬有加亦需順理。但願世人少發那些“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感慨,多做些盡孝的實事;但求世人在其父母尚在人世時多盡孝,而不是在父母離世後大做表面文章。祝願天下為人父母者皆能盡享其子之孝,生而無憂,死而無憾。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五、

世人少有不畏鬼,實則心虛在作祟。

逝者如斯魂安在?親者牽掛心相隨。

父母在堂需盡孝,百年之後終無悔。

墨家尚鬼死若生,因論薄葬惹是非。

儒學不明鬼有知,卻教世人妄作為。

尊親行孝儒推行,擲財厚葬是為誰?

儒墨學說堪作典,書中有理存非類。

讀書是為明事理,孝親當早品德美。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讀《論衡》之碎語雜言(67)——薄葬篇第六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