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河南開封,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曾經的開封城,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突出的政治屬性,鑄就了“天下之中”的卓越地位,也使其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下面本文從軍事地理的角度,評說一下開封城的歷史變遷。

一.四達之會——古代開封的顯著特點

1)一馬平川,陸路交通便利;

2)擁有便利的河渠運輸系統。

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開封地處黃河中下游南岸。戰國時魏惠王遷都大梁後開鑿鴻溝水道,引黃河水東流中牟、開封,而後南下穎水通淮河。這樣的話,黃淮之間的濮水、濟水、睢水、丹水、穎水、泗水、汝水等全部連接為一體,而開封正好處於這個水運體系的中心,自此開封成為了“四達之會”。

中國古代社會的興衰更替大部分取決於中原,因為中原擁有著連接中國各個板塊的區位優勢,即“西跨崤函,東連淮泗,南絡荊襄,北抗燕趙”。所以進取天下,中原為必爭之地,安定天下,中原則為控御中樞。所以中國古代眾多割據勢力無不想問鼎中原,而後進取天下。故地處中原的開封憑藉“天下之樞”的優勢,自然成為了各方勢力覬覦的對象,從五代開始,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以及金朝晚期相繼在此建都。明清時期,開封亦牢牢佔據著河南政治中心的寶座。而隨著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開封的軍事和戰略價值也進一步上升。

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二.必爭之地

1126年,金朝悍將完顏宗望率數萬鐵騎長驅直入,直逼黃河南岸的東京(今河南開封),已經開創一百六十餘年的大宋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此時,尚書右丞李綱臨危受命,他憑藉開封的堅固城防和民眾的殊死奮戰,數次挽救了奄奄一息的北宋朝廷。時間轉至1232年,此時蒙古大將速不臺正在指揮拋石車猛攻金軍駐守的汴京(即開封),雖然幾百架拋石車日夜不停地輪流進攻,但奈何汴京城牆太過牢固,巨石擊中之處不過稍微凹進去一點而已。蒙古軍隊連續進攻了整整16個晝夜,仍無法突破開封城防。最終金軍在堅守城池一年多後,因彈盡糧絕而出降。

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而到了明末農民戰爭之時,開封在軍事地理上更是處在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位置。用當時汜水縣知縣周騰蛟的話來說,開封城乃是河南的樞紐腹地和南北之咽喉,開封若失則無河南,河南不保則無中原,中原不保則意味著南北咽喉要道被掐斷,到那時天下大勢必然處於令人憂戚的危殆局面。而歷史的進程也證明了,失去開封后的明朝在河南已無任何一個堅固據點,明朝事實上已經處於半癱瘓狀態。在中國古代,開封是一個“四大之會”,是一個必爭之地,然而進入20世紀後,開封的軍事地理地位卻有所下降,這是為什麼呢?

三.近代之變

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開封的近代之變源於一條鐵路。1906年,一條連接盧溝橋和漢口的交通大動脈竣工了,它就是全長1214公里的京漢鐵路,由於開封地段的黃河已成懸河,所以為消除河患的影響,京漢鐵路選擇在鄭州西北跨過黃河。而隨著隴海鐵路的修建(連雲港至西安段1935年通車),貫穿中國南北和東西的兩條大動脈在鄭州相會,如此一來,開封失去了長期擁有的區域優勢。所以說,開封近代之變的原因就是鄭州取代開封,成為了中原地區最為重要的陸路交通節點。

而這種變化在軍事地理方面的表現,就是開封的價值退居鄭州之後。比如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一戰區的司令部就設在了鄭州,而在1938年的蘭封會戰中,數十萬國軍只稍作抵抗,就放棄了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但是對於地處交通要衝的鄭州,國軍不惜以水代兵予以保衛。這是因為鄭州是從中原地區南下和西進的門戶,是軍事物資轉運、部隊調動運輸的重要通道。

圖說開封軍事地理,20世紀後被鄭州趕超,1954年失去河南省會地位

軍事地理地位的下降,直接導致了開封政治屬性的弱化。1954年,為適應新時期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河南省會遷往了鄭州。鄭州的後來居上,使開封失去了冠絕全國的地位。但隨著鄭汴一體化概念的提出和實施,開封迎來了重塑往日輝煌的新機遇。

開封的工業基礎相對較弱,但其距鄭州不足60公里,且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雄厚、教育資源眾多。所以藉助鄭汴一體化的契機,開封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同時協調產業發展,定能再次走在時代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