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大家好!我是小編遠傑娛樂資訊,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早期明朝的皇帝只要不折騰,基本無人可以威脅皇帝,然而我所說的,就是是這個架構在運行過程中的發展變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從此國家大事全堆在他身上,但他是勞模,他不怕累,兒子也是勞模,也不怕累,可他以後的子孫就不全是勞模了,所以最後演化出來內閣,一幫大臣負責出意見給方案,皇帝負責拍板,但是有些腦殘的皇帝把拍板的操作權給了太監一部分,這就是明朝體系的問題。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但後來卻出現了變化,文官大臣開始抱團了,開始跟皇帝正面剛了,萬曆時期張居正幾乎是無敵的,而且這幫大臣說的頭頭是道,引經據典,國家政策要靠他們來執行。以至於能逼得皇帝罷工抗議(萬曆爭國本,幾十年不上朝)這就是變化,明朝的皇帝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發展還是被削弱了,又成了君臣之間互相羈縻的狀態,誰都沒法佔據絕對優勢,是有鬆動空間的,實際上是越來越松。而清朝不是如此,清朝實際上是滿洲貴族集團統治,他們把自己和漢人分得很清楚,他們要保持自己的絕對優勢。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因為他們的統治根基是不穩定的(趁中原內亂入關,針對主體民族搞大規模民族歧視),清朝的皇權是真皇權,從頭到尾堅挺無比,錢穆也說了,清朝那個體制是不正常的,本質上是少數民族統治大部分民族,為了穩定極其維護其權力,尤其害怕自己被漢人集團架空,所以大家會發現後期若不是太平天國實在太牛逼,清庭不得已讓地方自連兵勇抵禦太平軍,漢族地方勢力發展得起來?內閣決策需要司禮監才能得以執行,而司禮監則是由宦官把控,宦官直接聽命於皇帝,內閣沒有決策權,內閣不能直接越過皇帝發佈任何行政命令,決策權依舊在皇帝手上,這個是無可辯駁的。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唯一的區別是清朝的皇帝直接在決策上蓋章,而明朝的皇帝是讓太監蓋章,實際上還是絕對的集權,只不過披了一個殼子,清朝是家臣,明朝實際上沒有本質區別,可以說,所有的封建王朝在這一點上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明代是家天下,清代也是家天下,明代以天下為朱姓一家之天下,清代也一樣,清代養了一群旗人,明代養了一批王爺,在土地作為最主要的生產原料的情況下,兼併土地,與民奪食,清承明制實際上是正確的,清代最初的管制,以及機關的設立就是參照明代,有軍機處,有錦衣衛,然後在明代的基礎上更加的集權,封建王朝集權是主流。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大家所舉的例子並沒有改變集權的本質,就類似於一場大戰役中的兩場戰鬥,雖然戰鬥贏了,但是不足以改變整個戰役的潰敗,實際上,明代也不是那麼英明,國家戰略上犯了很多作死的錯誤,比如說,明成祖這哥們,有時候的決策覺得讓人無法理解,明明就佔領了河套平原設立東勝衛,偏偏這哥們就要把他遷到河北,白白放棄了河套平原,而河套平原從漢代到唐代,一直是中央政府養馬場,這哥們的突發奇想導致,養馬的任務分攤到整個華北平原,每戶人家發一匹馬,一年交一匹馬,只要這匹馬敢生病意外死了,就等著被官府敲詐到傾家蕩產,這一系列愚蠢至極的行為,導致整個華北平原兩百餘年的經濟大蕭條,你要說明成祖英明,北方人就要罵娘。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對付北方威脅,從漢代到唐代,所有的王朝都是這樣的,比如說把北方分為外蒙古和內蒙古,都是帶著內蒙古的人打外蒙古,比如說內蒙古有幾百萬人,外蒙古最多也就幾十萬人,從北匈奴到南匈奴,從東突厥到西突厥,中央王朝都是秉承這一政策,而明代直接就放棄了內蒙古,更放棄了以前老祖宗們屢試不爽的套路,導致北方威脅兩百年如鯁在喉,所有所以明代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那麼英明,太多行為在今天基本是不能理解的,所以實際上封建王朝都差不多。

歷史上,明朝皇帝的權力,實際上隨著時間的發展已經被被削弱了

還有個很腦殘的舉動也是清承明制的一個縮影,就是大運河,元代的時候海運就已經興起,明代不知道是不是怕走海運走一半就叛逃當倭寇了還是倭寇太多,又不整海運改漕運了,簡直搞笑,漕運效率能和海運比?而最搞笑的是清代明明都沒有倭寇了,結果還是走明代的老路子,搞漕運,沿著近海走,又有水師,後人都想不明白,這兩個朝代和磕了藥一樣死磕漕運到底,也是沒誰了,所以說這個例子也能從一方面反應出來,清代無論是官制還是政策都有繼承性,所以說清承明制是對的。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資訊,請關注我!多多參與留言評論,把您的想法分享給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