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最近父母兩個人都有感冒的症狀讓我很是擔心,因為從去年年底開始,京津冀一帶就有流感病情並呈蔓延趨勢,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更是刷屏,引發社會輿論關注。據《歐洲時報》2月25日報道,德國疾病防控機構近日公佈的報告顯示,德國本季流感已導致超過130人死亡。2月中下旬加拿大全國已有34人死於本次流感,而去年同期的數字是20人。今年美國也經歷了十年一遇的寒冬,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2018年伊始的第3周,僅一週時間,美國就有40414例死亡報告,其中4064人是被肺炎或流感奪去生命。

可以說,流感病毒伴隨著整個人類的進化史,至少已經在5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流行的特徵了。流感病毒是人最易感染的病毒,1918-1919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就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2018年恰好是西班牙大流感爆發的100週年。我們說歷史總在不斷地重演,諸多監測數據也表明今年的流感流行或許是非常嚴重的一年。“西班牙大流感”的發源地並不是西班牙而是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其名稱來源,主要是因為當時西班牙有800萬人感染了流感,這個大規模人群中甚至還包括西班牙國王。西班牙大流感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2500萬到4000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對於目前流感肆虐的美國來說,似乎在來自中國的川貝枇杷膏上看到了些許希望。川貝枇杷膏是純中藥製劑,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理氣化痰。一瓶300毫升的川貝枇杷膏在當地唐人街和藥局的售價大約7美元,在網上售價一度被炒高至70美元。這瓶東方製造的黑色粘稠糖漿在谷歌的搜索熱度節節攀升,在亞馬遜也出現了零差評的奇蹟。此外,京都念慈庵也在這次藥品走紅中受益,股價大幅度攀升。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當然這並不是中藥第一次在海外走紅,讓我們來細數一下那些年在外國火起來的中藥。

保濟丸

保濟丸,英文叫PO CHAI Pill,1896年由廣東佛山的李兆基煉製。這味中藥具有解表,祛溼,和中之功效。主治暑溼感冒,症見發熱頭痛、腹痛腹瀉、噁心嘔吐和腸胃不適。李兆基所經營的藥鋪遷到香港後建立了新的業務,而它留下的部分就發展成為現在的廣州王老吉製藥有限公司。這味藥最早在南洋打開了銷售市場,後來由於早期香港人移民美國比較多,就把保濟丸帶來美國並隨之流行,這也是在外國較早流行的中藥之一。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

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主要成分是麝香、牛黃、冰片、硼砂、爐甘石、珍珠、琥珀七種藥物,有清熱解毒,化瘀止血,去腐生肌的功效。如果你在亞馬遜上搜索這款中藥,你會發現它的評分為4.3分(滿分5分),數千名外國用戶評價了它,好評率達70%。一支馬應龍痔瘡膏在亞馬遜上售價會比國內高出兩倍多,但是它在網站上的市場份額是痔瘡外用藥膏銷售總數的三分之一。而這款藥膏暢銷的原因或許是中外對於治療痔瘡的理念不大一樣。在美國,醫生們認為治療痔瘡的方式是手術,做一次的費用基本上是在5萬人民幣到幾十萬人民幣不等。即使是通過醫保報銷部分費用,自己最少也要掏個1萬人民幣。馬應龍痔瘡膏外用藥雖不能完全治癒痔瘡,但有緩解作用。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防風通聖散

在日本各大藥妝店或藥店總能看到一款叫做コッコアポ的產品,能夠促進脂肪代謝、改善便秘,這款藥的配方基本沿用了我國的防風通聖散。善於向中國學習的日本把中成藥叫做“漢方製劑”,在日本厚生省等部門的牽頭下,研究機構和企業很早就開啟了對我國古代中醫方劑的研究,先後共有200多種源自我國古代的方子得到認定,並允許製藥企業自由生產。明代吳昆所編輯的《醫方考》一書中,明確記載了防風通聖散中有防風、大黃、芒硝、荊芥、麻黃、芍藥、甘草、當歸、石膏、薄荷、茯苓、白朮等各個成分的功效。防風通聖散可以通過發汗、利小便、通大便等途徑達到解毒、消炎作用,排洩或發散食毒、水毒的淤滯。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理解中國真正的中藥

中國古代的醫生認為中藥有“氣”。《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藥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裡的“氣”實際上就是藥性。宋代寇宗奭就解釋道“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則是藥之性。”寒涼和溫熱是兩種對立的藥性,而寒與涼、熱與溫之間只是程度的不同。所以“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神農本草經》中還把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寫道“上藥養命,中藥養性,下藥治病。”但我們說的“中藥”與天然的藥用植物不一樣。並不是說我們每天早晨起來吃一片姜,中午蒸幾段山藥,晚上用枸杞泡水就等於吃了“中藥”了。

首先,醫學上的中藥是經炮製的各類飲片。中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記載了炮、炙、燔、煅、細切、熬、酒漬等中藥炮製方法。《傷寒論》《金匱要略》記載了近百種中藥炮製方法,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咀、斬折、研、銼、搗膏、酒洗、酒煎、苦酒煮、水浸、湯洗等。為什麼天然的藥草要加工呢?《元典章·吏部六·儒吏》記載“其性大熱有毒,依方炮製可以入藥。”所以只有經過各種形式的加工,才能清除雜質與減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以地黃為例,生地黃清熱涼血,經用酒蒸曬成熟地黃之後,就具有溫性而滋腎補血的功效。

其次,中藥是講究配比與比例(君臣佐使)的。所以我們平時看到的一團黑黑的藥丸與一包黃色的液體,都是經過按比例稱重調和而成的。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的“《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方子中就記錄了“當歸(四兩)、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生薑(六兩)、桂心(三兩)、大棗(十枚)”的比例。有些藥物搭配在一起,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或是作為輔料的藥物,能提高方中主藥物的療效;亦或是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

中藥走出去不容易

所以經過炮製與配比等人為干預環節後的草藥混合,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中藥”。但是這其中就存在著很多問題,炮製時間與搭配比例就對中藥藥效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前文藥方中出現的“大棗(十枚)”究竟是多大的棗呢?這就涉及到標準化製造的問題。另外部分中藥還存在有效成分不明、不良反應未明的現象,所以這些因素對中藥融入現代的醫學體系造成一定的障礙。我們在中藥的飲片和製劑中能發現許多味藥材,檢測其有效成分和組分就是一件比較複雜的事情。中藥究竟在服用後會產生什麼不良反應,有些中藥的包裝上標註的還是比較含混,臨床試驗階段的數據是否充分還有待商榷。而這些問題恰恰是重視數據、操作嚴謹的西醫所重視的,所以真正的中藥要走出國門確實不大容易。不過這幾年的發展,很多的中醫中藥標準在建立,有很多期待的地方,在下面有詳細的介紹。

但是諸如川貝枇杷膏和馬應龍痔瘡膏在國外流行的現象,確實也引起了很多西方製藥企業的注意。藥劑師對於化學藥物的研發空間越來越小,而植物藥的研發則具有很大的空間。像諾華、葛蘭素史克等西藥巨頭都開始了對於中藥的研發,並且選擇與中國相關藥物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究課題的跨國藥企也越來越多。諾華曾與軍科院生物所合作開發了專利中藥複方蒿甲醚,隨後通過了英國的GMP認證,從而使諾華在世界抗瘧疾藥物市場上雄居第二。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中國因為出口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中藥材也面臨著這樣的困境。目前中國對於中藥的出口,附加值較低的植物提取液佔據了很大的一部分。而歐洲與亞洲的一些發達國家的製藥企業購買提取液之後,對其進行深加工製作成為中成藥,這一加工過程就可以獲得幾十倍的利潤。所以我們在美國也能看到“人參蜂王漿”、韓國能看到“牛黃清心丸”、德國能看到“銀杏葉製劑”,這其實都是外國製藥企業研製的“洋中藥”,這些藥品先於中國的中藥佔據了世界藥品零售市場的位置。

中藥風靡全球,中醫藥在全球的發展也大有前景,看看各個國家對中醫藥的應用和法規。一個孩子的成長不是按照西方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成才,該發展的還是會發展,只要有用,不管是詆譭的還是各種黑中醫藥,它依然會在那裡,歷史會記錄任何的點點滴滴。

阿曼

阿曼古稱馬乾,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南端,地處海灣的咽喉要道,面積30.95萬平方公里。人口已經達到383萬。其中阿曼本國人口215萬,佔56%;外籍常住人口168萬,佔44%,可見這塊寶地的巨大吸引力。阿曼有發達的傳統金銀器製造業,所產腰刀、咖啡壺和各種金銀飾品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乳香之邦

乳香於《聖經》中已有記載。在阿拉伯文裡,乳香被稱為al-lubán,意為奶,因樹脂從乳香木滴出時狀似乳液而得名。乳香來自於橄欖科(Burseraceae)植物卡氏乳香樹 Boswellia carterii Birdw.,以其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入藥。世界上最優質的乳香——銀香產於阿曼南部佐法爾山脈北端的內格德高原。歷史上乳香的價值曾等同於黃金,是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在漫長的4000年裡,乳香貿易一直是阿曼的經濟支柱。千百年來,乳香還有許多其他功用,如古埃及人用乳香做防腐劑,阿拉伯人用乳香入藥,用來幫助消化,治療心臟和腎臟疾病等。

荒漠醫藥

據瞭解,在1970年以前,阿曼全國只有一家醫院,設在首都馬斯喀特,僅有12張病床,13名醫生。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體系也逐漸建立健全。1990年醫院已增至47所,病床共計三千多張,醫生八百多人,護士近三萬人,另建有衛生中心79所,藥店69家。由於阿曼本國醫護人員數量有限,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多從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英、美、德等國聘請醫護人員。城鄉居民均享受免費醫療,有的疑難病患者還可以公費出國就診。政府每年批准一定數量的中醫門診部開業,但大部分是阿曼當地人經營,聘請中國醫生行醫。中醫門診很受當地人歡迎,生意非常興隆。因為外國人不能享受阿曼政府的免費醫療,所以中醫門診部也受到外籍患者歡迎。在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習俗的原因,“男女授受不親”,男醫生不能給女患者行針。在醫院或門診部,不論大小,都要設男女病區、男女候診區,婦女前來就診時多蒙面紗或戴面罩。在阿曼,性功能障礙、糖尿病、風溼關節痛、黃疸、偏癱、蛇咬傷、瘙癢等疾病患者及外傷病人較多,在西方醫學傳入阿曼之前,主要靠傳統醫學進行治療,有不少獨特療法。以正骨為例,與中醫所用手法類似,復位後多以棉花、雞蛋、石膏粉固定。阿曼也有自己的針刺療法,主要在頭、頸部和上、下肢部位使用,針前先行局部按摩,然後進針;也有提插旋轉手法,行針5分鐘左右,所用針為普通常用之1.5寸縫衣針,稍粗於中國的常用針。據稱只治痛症,但效力甚著。在阿曼臨床應用的植物藥中,既有與中國相同的品種,如乳香、番瀉葉、丁香、高良薑等,也有不少療效獨特的當地藥用品種,主要集中於夾竹桃科、蘿藦科、衛矛科、菊科、大戟科、十字花科、唇形科、豆科、百合科、蒺藜科、茄科等。如獨莖霸王的葉治紅眼病;駱駝蓬種子促進性興奮,紅瓜的葉子治耳疾和扁桃體炎。除了中藥飲片以外,他們還大量進口中成藥,如烏雞白鳳丸、牛黃降壓片、華佗膏、天王補心丹、逍遙丸、冰硼散、馬應龍麝香痔瘡膏、人參蜂王漿、龜齡集等。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是全球國土面積第六大的國家,達768萬平方公里,約為中國的80%。雖然近年來移民澳洲的人數不斷增多,但以其廣袤的國土來說,2300萬總人口依然顯得不足。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醫藥概況

目前,全澳大利亞五個州和兩個特別區已建立中醫藥和針灸學院十多所。現有中醫中藥及針灸醫療機構一百多個,中藥店和中藥供應中心30多個。在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的唐人街和華人較集中的地區,都開設有一定數量的中醫針灸診所和中藥店鋪。中醫針灸診所大部分都設有中藥房,中藥飲片品種比較齊全。現有執業中醫師、中藥師及針灸從業人員總數已超過4000人。

針灸、中草藥、中醫推拿、中醫藥膳食療以及氣功等均被歸於補充/替代療法中。現在,補充/替代療法已納入健康保險體系。但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中醫療法是針灸,且使用人數不斷增加。調查資料顯示,2009年全澳大利亞大約有十分之一的成年人在私人診所接受過中醫針灸治療。

針灸在澳洲發展態勢良好,成立有全國性的專業團體協會。針灸的應用已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針灸等中國傳統醫學療法不僅用於治療常見病,如風溼、腱鞘炎、血管性頭痛、運動性損傷、神經麻痺以及婦科疾病等,還用來治療許多久治不愈,甚至是西醫無藥可醫的疑難雜症。目前關於針灸治療過敏性鼻炎、痛症以及婦女保健等方面的臨床試驗已陸續展開,預示著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下,以針灸為主力,中醫藥已經開始向澳主流健康體系邁進。

與其他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澳大利亞中醫在針灸時普遍配合中藥治療,中藥的應用日漸增多。在中藥使用上,成藥比飲片用得多,特別是新型的顆粒製劑易被接受。澳大利亞的中成藥都是進口的,其中60%從中國內地進口,20%從中國香港進口,20%從新加坡、印尼以及中國臺灣等地進口。

澳大利亞對中藥的界定和管理頗有特色,例如,原則上不認可礦物類、動物類中藥;麻黃、附子、洋金花、硃砂、馬錢子、藜蘆等中草藥因其毒性而禁止向公眾銷售;將一些中藥列為毒品,如罌粟殼、巴豆等;還禁止使用一些具有腎毒性、肝毒性成分的中藥,如馬兜鈴、青木香、天仙藤、廣防己、關木通、款冬花、千里光等。

中醫藥法

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聯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擁有不同的立法和管理權。中藥被列入輔助藥物類中,與維生素、礦物元素、植物激素等同列。中藥被細分為中草藥、中成藥和提取物顆粒劑三種。中草藥藥味重並且煎制麻煩,讓許多洋人望而生畏,所以使用對象多是華人,而中成藥是澳大利亞中藥市場的主體,其中提取物顆粒劑的審批手續較簡單。還有一些補益藥如當歸、枸杞子、靈芝等,是以健康食品的名義進口的。

按照澳洲現行法律規定,藥品進口商必須申請註冊,並對所進口藥物的安全性負責;銷售者無需註冊,但不得銷售未經註冊的藥物。中醫若自行配製藥品、並經市場推銷給消費者,也應向聯邦藥物管理局申請。這一點與英國的情況類似。國外藥廠向澳出口產品的首要條件是獲得澳洲TGA的藥品生產質量管制規範(GMP)的認證,這點與歐盟的要求相同。中國國內藥廠對澳洲GMP標準和藥品註冊制度不夠了解,成為中藥產品進入澳洲市場的障礙。

對中醫藥從業者的管理方面,最早實行註冊管理的是維多利亞州,2002年維多利亞州便為中醫師、中醫針灸師、中醫藥劑師實行註冊管理。2009年5月,澳大利亞政府決定把中醫師、中藥師進行全國統一註冊管理。2011年7月,成立了澳大利亞中醫局(Chinese Medicine Board of Australia),主要負責制定全國中醫師、針灸師以及中藥師註冊和資歷標準等工作。從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實行中醫師註冊制度,即澳大利亞各地的中醫都必須要註冊後才能行醫。

中醫藥管理立法後,由於中醫有了法律地位,已有多傢俬人保險公司承保中醫治療保險,診費和針灸費都可按比例由保險公司償付,大大促進了各種族的患者來看中醫。

中醫教研

中醫藥在清代就出現在澳大利亞。隨著中國內地受過正規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新移民日益增多,中醫藥教育和科研也有較大發展。與其他英語國家一樣,澳大利亞秉承西方的教育體制,但現有四所公立大學已開設了中醫學士及以上學位課程,這四所大學是悉尼理工大學、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西悉尼大學和南十字星大學。因此可以說,澳大利亞是西方國家中進行中醫藥高等教育最成功的國家。

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oyal Melbourn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MIT)是澳洲最早開設政府承認學歷的五年制雙學位課程的大學。該校生物健康科學學院於1996年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醫系,開設中醫本科學士、碩士學位課程,成為西方國家第一所政府承認學歷的正規的中醫教育單位。

中醫系建立之初,學生大部分是華裔,人數也較少。現在情況有了很大不同,來求學的70%以上都是非華裔。從學生結構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中醫藥在澳洲從不被人重視,到廣泛被大眾所接受、認可的程度。

澳大利亞中醫藥科研歷史還比較短,目前多以教研結合的形式開展。如RMIT的中醫藥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主要進行針灸和傳統中草藥治療過敏性鼻炎、神經性頭痛、小細胞肺癌以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臨床研究、中草藥質量控制和中藥複方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2003年,RMIT與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舉辦了第一屆世界中醫藥大會。

英國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和歐洲文化中心之一。19世紀和20世紀,其科技文明發展在全世界一直獨領風騷。英國三島的總面積不過24.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00多萬,相當於中國的一箇中等省份。在歐盟國家中,英國是唯一一個堅持用英鎊不用歐元的國家。

醫藥教育

隨著中醫藥在英國廣為人知,使用針灸和中草藥治病和對中醫藥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希望學習中醫藥和從事中醫藥工作的人也不斷增加。

一些大學已經開設針灸專業,有些私人針灸診所和中醫學校也與大學聯合開設學位課程。絕大部分是針灸本科學士課程,學制多為三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Middlesex大學,該校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開辦了英國至今仍是唯一一個涵蓋針灸和草藥的中醫專業。現在該專業學制為四年,畢業生授予中醫學士學位,如繼續學習一年並在北京臨床實習四個月,便可獲得北京中醫藥大學頒發的中醫學士學位。四年的中醫本科課程內容包括中醫草藥佔31%、針灸佔25%、西醫基礎和研究方法學佔31%,其他相關內容佔12%。此外,Middlesex大學也積極推動中醫藥的科研,科研項目包括:中藥質量控制、藥物相互作用、針灸臨床療效觀察以及中藥替代品種的研究等。

中醫診所的發展

英國是歐盟國家中最先引進中醫中藥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尼克松訪華給美國帶去了針灸熱,同樣掀起了英國探索針灸的熱潮。大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促進了中醫藥,特別是針灸的普及。起初中醫診所多是由中醫大夫自己開設的,後來,有生意眼光的人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機,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英國各地中醫針灸診所的數量急速增加,還形成了四五家規模較大的中醫連鎖店。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總數估計有三千餘家,英國幾乎所有大中城市的商業聚集區都可看到中醫診所的牌子。90年代之後,受到用藥安全問題等負面因素的影響,中醫藥在英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發展開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連鎖運營的中醫診所,業績下滑明顯。但是,隨著人們對中醫藥瞭解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中醫藥服務質量良莠不齊,人們開始選擇聲譽好的中醫診所去就醫。市場的競爭與優勝劣汰,造成了一些診所業績依然興旺,但另一些診所只能維持艱難的局面。

中醫藥相關立法

中醫藥立法管理是西方社會接受中醫藥的重要條件,與中醫藥的發展密切相關。通過立法,既可以改善中醫藥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也可以進一步保障患者利益。中醫藥立法管理還將對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英國是個法制嚴明的國度。英國上議院在2001年向英國政府建議對針灸和草藥實行立法管理,成為歐盟率先啟動對傳統醫藥(包括中藥)進行立法管理的國家。

英國衛生部於2011年2月16日正式宣佈對所有使用草藥的治療師包括中醫師實行立法註冊管理。該立法管理將醫師對草藥的處方權給予法律保護,但沒有區分不同的草藥療法,也沒有包括針灸。在促進立法的過程中,以英國中醫藥學會為主的中醫藥團體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會一直堅持中醫,包括針灸和中草藥應作為一個獨立、整體的專業參與立法,這一主張也得到了草藥工作組的支持。現階段,英國中醫藥學會正在會同其他有關專業團體採取一致行動,呼籲英國政府恪守承諾,實施對中醫師的立法管理。

中藥相關管理

2013年,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MHRA)宣佈,從2014年4月30日起將全面禁售未註冊的草藥製品,即市場上的中成藥全部下架,消費者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在英國買到中成藥,許多中醫師面臨無中成藥可用的困難。根據目前英國和歐盟的藥品管理,特別是有關草藥製品管理的法律,英國的中醫師可以合法使用草藥飲片和單味草藥提取的製劑。另外,英國的草藥產品製造商還供應中草藥酊劑。但是,所有這些草藥產品都必須是單味藥製劑。中醫師可在自己診所內根據不同病人的具體需要自行配製複方製劑,供給自己診所的病人使用,但不能提供給其他診所使用。製藥企業生產的複方製劑則一定要通過註冊後方可供臨床使用。由於中醫師沒有中成藥可用,近年來中藥配方顆粒的使用越來越普及。

美國

美國在新藥開發、製藥產業、醫藥管理等方面獨佔鰲頭。過去幾十年間,在傳統醫藥領域也吸引了各國英豪來這裡一展身手,使得美國在針灸、植物藥的研發方面都有長足進展。

小小銀針

多年來,關於中國針灸傳入美國,並引發美國20世紀70年代初期針灸熱潮的這段歷史,中美兩國都流傳著不少美麗的傳說。在眾多的版本中,流傳最廣的一則是這樣的: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訪華團成員中,有名年輕的隨團記者叫賴斯頓。他在中國不幸患了闌尾炎,住進了中國的醫院。中國醫生在做闌尾切除術時,沒有用麻醉藥而是用了針刺麻醉鎮痛,手術十分成功。這位記者回國後,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自己的親身經歷,從而引發了美國的針灸熱。

針灸教育

根據美國國家針灸及東方藥物論證委員會2013年的資料,美國現有3萬多人擁有執業針灸師資格,人數最集中的地區為加利福尼亞州、紐約州、佛羅里達州。加州是針灸師最為集中的地方,有針灸師資格的人數超過1萬。因為加州有獨立的考試製度,這1萬人中,還有些沒有參加全國的考試。因此,美國的針灸師遠不止3萬人。美國有很多專門為培養針灸師而設立的私立針灸學校,最多時曾達到百家以上。正常運營並得到美國資格認證的針灸學校有60家左右,在讀針灸專業的學生有8000多人。這些學校有的雖冠名中醫藥大學,但教學主要還是以針灸為主。多采取獨立辦學方式或從中國聘請有經驗的教學與臨床專家兼職任教。隨著教育的發展,美國針灸師教育逐漸本土化。一些規模較大的學校,除本科教育外,現在已經開設了針灸與東方醫學博士(Doctor of Acupuncture and Oriental Medicine,DAOM)課程。一般的中醫師與針灸師在法律上是不允許使用醫學博士(Dr.)稱號的,有DAOM資格的人,在進行針灸醫療時可以冠以Dr.的稱號,但這種博士稱號尚未被美國學術界廣泛接受。

美國針灸學校的經費主要靠學生的學費。一般針灸學校的學費每年要1萬~ 2萬美金,再加上其他雜費和生活費,讀一年書要花2萬~3萬美金,三四年下來,所費不菲。

針灸學校必須通過相關的教育資質審查才可以招生,具有資質的學校的畢業生才能參加全美針灸資格考試,申請各州的針灸執照。在美國,針灸教育市場競爭激烈,針灸學校沒有全國統一的招生計劃,專業針灸師培養的數量全靠市場調節。學校的經營者有美國人、華裔和韓裔。美國針灸學校的最大特點是實用。在設立課程和教學內容等方面首先滿足各州針灸法的要求。各地的中醫教育各有特色。例如,一般的中醫學院以針灸教育為主,但在加州則是中藥與針灸課程並重,大概有450個學時的教學;而在紐約,並無專門的中藥課程訓練要求。大部分州對職業針灸師都有很嚴格的規定,必須是三年制以上的正式針灸學校畢業生,學習滿2000課時以上,通過統一的資格考試等,才能申請針灸執業執照。

針灸剛到美國時像是街上新來的‘小頑童’,無人理睬,沒有法律保護,還深受排擠。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今非昔比,變成有主的‘乳酪’,不能讓外人亂動。

美國藥典

進口到美國的含中藥的產品種類有化妝品、處方藥、非處方藥及食品補充劑。食品補充劑包括:維生素與礦物質、植物藥製劑、營養品。美國使用中藥的有按群體分,有牙醫、針灸師、獸醫、西醫生和其他醫療服務提供者。

目前,《美國藥典》的內容已從傳統的以西藥為主,擴展到健康食品、中藥與西方草藥。美國藥典委員會成立了食品補充劑與草藥專家委員會。按照美國FDA目前的規定,草藥僅可以食品添加劑與營養補充劑的形式出現。除非通過臨床試驗證明有確切的療效,並通過嚴格的審查,否則不能作為藥物使用。美國藥典會通過草藥分類的舉措使中藥標準得以收載入《美國藥典》,應當講中藥在向西方醫藥界進軍的里程上跨出了一大步。

中美藥典委員會經過磋商,簽署備忘錄,提出了共同研究、共同制定、共同發佈藥品標準的意向,共同為提高標準水平,促進質量提高,實現標準的國際協調做出貢獻。以全球為視野,擬定共制定99箇中藥的美國藥典標準。迄今,已經制定了丹參、靈芝(赤芝)、三七等幾十個植物藥的標準。部分中藥產品已經經過FDA的批准進入臨床階段,三年內美國的市場必出現中藥的身影,我們共同期待著中醫的美好未來。

這些年在外國發展的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