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民國,從文化和文學作品的層面上來講,至今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寶貴的精神財富。那時候的文化環境單純而簡單,不同思想碰撞產生的火花,讓文化肆意茁壯的成長。

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人,因為發明了一個字,曾被當時的女性唾棄,認為他歧視女性,他就是劉半農。

劉半農從小聰慧,長大以後也從事文學工作,翻譯了大量國外優秀作家的文學作品,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在翻譯外國文學的過程中,劉半農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現象,那就是外國人在使用第三人稱代詞的時候是分開的。而當時的中國由於受到古文的影響,第三人稱都是使用的同一個字“他”。當時正處於推行漢字和拼音的階段,只使用一個第三人稱代詞的話是非常不方便的。

於是劉半農在編纂詞典的時候就發明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她”,用來指代第三人稱的女性。原本劉半農最初的想法也是好心,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她”字被髮明出來後,劉半農本人被廣大女性痛罵。當時不少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認為,劉半農發明的這個字是對女性的歧視,貶低了女性的價值。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慢慢發現把這個字區分開之後,的確更方便表達,才慢慢地接受了這個字。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其實,民國時期除了像魯迅、林徽因、蕭紅、張愛玲那樣嬉笑怒罵自成文章的文學巨匠之外,也有很多像劉半農這樣為中國文學史默默做貢獻的人,影響著我們後來文學界的發展,比如夏丏尊、劉薰宇、姜建邦、沐紹良。

這幾個人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

就拿夏丏尊這位牛人來說吧,他曾經創辦了非常有名的《中學生》雜誌,而雜誌的主編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他和劉薰宇都曾任教著名的春暉中學,這個春暉中學有多牛呢?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春暉中學的校史記載著,從1921年到1925年,在這裡任教的有:

校董陳春瀾,著名實業家。上海有說法:湖北胡雪巖,上虞陳春瀾。

校長經亨頤,著名教育家。

美術老師:豐子愷。

音樂老師:李叔同。

國文教師: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

自然科學老師:張孟聞,動物學家,中國生物科學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夏丏尊和魯迅在一師共事時過從甚密,思想上、文學上都受到魯迅的影響。在語文教育上,他也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多學校的教師會拿他著作的《文章作法》作為教參書使用,而學生也視他為良師益友,所以他在文化圈和教育圈的口碑非常好!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而姜建邦在民國時期是一位非常受歡迎的國文教師,他教學有道,深受學生們的愛戴和尊重。

而他的著作《語文趣味》一書,曾有專家認為,這本書為一些青年打破了學習國學的畏難情緒,也為國文教師提供了很多有趣味性的素材,如果青少年有語文學習畏難之病症,實屬良藥良方。

還有沐紹良,他是夏丏尊的學生,畢業後在上海開明書店就職,他曾在《中國兒童時報》上發表了作品《讀和寫》,當時的小孩子們非常喜歡閱讀沐先生的文章。後來,葉聖陶還為其書作序,而這本書也曾很多次重版。

這本書涵蓋的內容非常廣,非常適合給中小學生打好語文基礎。比如書中教孩子如何組詞造句,如何寫好作文,不同類型的作文題材有什麼區別?包括文章第一段提及的讀書方法,均是出自沐紹良先生的《讀和寫》。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就是這樣幾位鼎鼎大名的民國舉足輕重的人物,現在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了!

有出版社把上面四位大師撰寫的《語文趣味》、《文章作法》、《讀和寫》整理成了一套《民國大師寫給孩子的語文三書》,廣受家長和學生們的歡迎,很多人認為這套書給自己的語文學習方面提供了非常大的實用性和寶貴經驗。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跟民國大師學語文,從應試怪圈中跳出來,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

為什麼要跟著民國大師去學習語文?其實答案很簡單,他們書中的思想和高度,是遠高於應試這兩個字,如果說現在的教參書更多的是告訴孩子答案,反覆練習讓孩子如同條件反射般記憶,那麼民國大師告訴你的方法就會非常簡單:讓語文成為骨子裡流出來的素養,而非復刻別人的東西。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1. 好的語文書,當將中國文化徐徐鋪開,慢慢研讀

如果孩子不喜歡學習漢字,記不住漢字,試一試《語文趣讀》這本書中的方法,不要讓文字永遠單薄的呈現在紙上,告訴孩子文字的歷史,文字的故事,文字的樂趣,這會讓孩子重新喜歡上語文,並且願意去感受其中的樂趣。

所以,好的語文書,當讓中國文化徐徐鋪開,然後慢慢的去研讀。

2. 好方法勝過糙效率,寫作切忌萬能公式,試試“六問”

在使用這三本教參書的時候,無論是家長和孩子,一定會理解語文學習,學之有道。好的方法勝過粗糙的效率,比如在寫作文的時候,比起用爛了的萬能公式和永遠風馬牛不相及的名人名言,不如細細研讀《文章作法》中關於寫作的“六問”,讓孩子徹悟寫作的奧秘和訣竅。

3. 讀書要懂得欣賞,細嚼慢嚥才能有所收穫

看《讀和寫》這本書的時候,忽然響起了小時候學校佈置讀名著,匆匆忙忙的讀完,捋清人物關係,瞭解故事梗概就算是自己拜讀了一篇名著。

如今回想,這和吃了一塊麵包沒嚼就咽是一個道理,讀的沒滋沒味沒收穫。看過這本書後,才懂得該如何細嚼慢嚥的看書,去欣賞一本名著。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組織讀書活動,讀書之前不妨帶孩子看一看這本書,找好了方法,學習也會事半功倍。

民國時期的文壇作者有多牛?有人被歌頌,他卻因發明一個字遭唾罵

其實,中國的語文學科是非常有魅力的,如果孩子完全抱著應試必考學科的心態去學習,不免可惜也浪費,讓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他們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經驗去反觀語文,體會其中的樂趣,不僅在學業上會有所收穫,在文學素養上也會有更大的提升。喜歡這套書的家長,可以點擊下面鏈接給孩子買一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