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道德經》第十四章:“道”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母親

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老子對於道體作了精闢的論述。老子所謂的“道”超遠古於任何具體事物,無形無狀,因此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對於這種沒有確定形狀的抽象之物,我們無從進行感官上的體驗,所以就無法用確切的語言來描述它的屬性。為了解釋“道”的內涵,老子只能以人們經驗的世界中的一些固有概念去解釋,然後再通過對我們所熟知的感性經驗進行一一否定,“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來彰顯“道”的基本特徵,反襯出“道”的玄奧精妙之處。

老子把人的感官所無發感知的事物都歸屬為“無”,“無”並非什麼都沒有,它的範圍甚至比“有”更加廣闊。“道”正是超越人類感知以外的“無”,雖然無聲無形,然而又是實際存在的。老子對於道的精闢闡釋,正是對宇宙本體論的探尋。

老子悟道,悟得越深,越覺得“道”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物是有形的,可感的,而道卻感知不到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讓人無法描述。但是感觸不到的“道”並不能說它不存在,而只能說明“道”有它特有的存在方式。“道”一直以無可見之形無邊無際,無古無今地存在著,與日月同光,與泥土同塵,如水般無慾而長流,如玄牝般綿綿若存、生生不息。老子認為對“道”越是有無法描述的感覺,就表示離“道”越來越近了。

老子運用具象世界所聽、所見、所聞、所觸的概念即“夷”、“希”、“微”,試圖解釋玄妙幽深又無所不在的“道”,其後卻一一否定,稱“道”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用人們常用於感知物的手段是無法感知“道”的深微奧秘的本質特徵。

道雖然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是虛無的,但它的虛無不是純粹的絕對的無,它是有物混成之物,無中含萬有,無中生萬有,無中出妙有,它是宇宙天地萬物的母親。黑格爾認為:“’道’就是原始的理性,產生宇宙,主宰宇宙,就像精神支配身體那樣。”“道”的綱紀與宇宙同壽,運用極廣,看不到“首”,看不到“後”,自古以來就支配著世間的具體事物,統帥著一切“有”。要認識和把握世間的具體事物,就必須把握“道”自古以來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把握萬物運作的規律,知其循續,就能知陰陽之消長,明五行之變化,知過去,探未來,識破天機。

《道德經》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故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